垄断者样本 云南盐化蹊跷扩张

发布时间:2011-01-06

“这是个项目前期(并购的)公司,整个项目仍处于前期建设阶段。”1月4日,云南盐化董秘李政良针对公司最新一次扩张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主营业务的利润 来源于食盐专营,而经营规模的扩大则依赖于盐化工业务的扩张,云南盐化奇特的运营架构,在食盐专营的垄断体制下,依然畸形运转。

亏损式扩张

2010年12月27日,云南盐化受让云南南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持云南天南冶化工有限公司22.5%股权决议,获得董事会通过。这是云南盐化最新一次的扩张。

“从公告看,收购花费的资金很小,只是623.30万元,收购的股权不会带来很大影响,但是它之前也收购了该公司的股权,这次收购过后就达到了70%,这相当于说云南盐化有了控股权。”南京证券昆明丹霞路营业部证券分析师陈怀凡说,云南盐化称这是为了做大做强氯碱工业。

然而,这次获得绝对控制权的收购,短期内似乎并不能给予云南盐化更多业绩支持,长远上看也是一个未知数。根据云南盐化受让股权公告,截至2010年9月,云南天南冶化工有限公司净资产2779.9万元,9个月里亏损155.7万元。“天南冶的亏损过大,短期看,对他们的业绩是不会有很大影响的,正面贡献不大。”陈怀凡表示。

收购天南冶,并不是云南盐化扩张盐化工生产规模的开始,更不是盐化工业绩惨淡的开始。根据财报,2006年至今,云南盐化每年的化工业务收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60%左右,但是该业务毛利率却在市场竞争中,由2006年的12.68%一路下滑至2010年上半年末的-1.39%。

2009年该公司工业盐销售均价较2003年时还低9.76%;聚氯乙烯销售均价较2003年时则低1.23%;另一主营业务烧碱的销售均价在2004-2008年连涨五年,但是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均价下跌10.25%。

至此,云南盐化主营产业盐化工出现全线亏损。左手食盐专营暴利,右手盐化工极速扩张不断亏空,成为云南盐化的“无解方程式”。“我们受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李政良有些无奈地表示,对于公司的运作方式,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多改变能力。对于公司如何提高云南盐化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李政良也表示“问题很难回答”。

业内人士称,主营业务的利润来源于食盐专营,而经营规模的扩大则依赖于盐化工业务的扩张,云南盐化奇特的运营架构,在食盐专营的垄断体制下,依然畸形运转。

显然,主营业务盐化工亏损式扩张,并没有关系到云南盐化的生死存亡,食盐区域垄断才是云南盐化现在的生存之本。

5年15亿利润

“从目前财报上看,确实是这样。”李政良并不讳言,主业是盐化工的云南盐化,主要依靠食盐垄断专营支撑的现状。

根据公开资料,作为国内率先实施食盐产销一体化的省级盐业公司,云南盐化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省级盐业公司。云南盐化前身为云南省盐业总公司。 2002年7月,云南省盐业进行剥离式改革,云南轻纺集团将原云南省盐业总公司的主业资产剥离后作为出资,联合中国盐业总公司等公司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云南省食盐专营工作。

2003年6月,云南轻纺集团整体划入云天化(28.00,0.79,2.90%)集团,云天化集团成为云南盐化的实际控制人。2006年6月,云南盐化在深交所首次公开发行7000万股A股股票,发行价7.30元。

食盐作为国家规定的专营产品,实行区域专营,利润空间大,产品完全同质化,需求弹性小,消费量稳定,随人口增长而增长。在全国省级盐业公司里,云南盐化和江苏盐业是国内率先实施食盐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垄断组织产生了最大效率。

云南盐化作为云南省唯一食盐生产和销售许可企业,具有多年食盐经营的从业经验,拥有云南省96%的盐矿资源,在云南省设立了4个食盐生产基地和遍布全省的16个销售分公司、25个碘盐配送中心,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云南盐化董事长杨建东在2006年上市路演时介绍,云南盐化是全国第一家实现食盐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凭借产销一体化的优势,公司获得了销售环节的超额利润,实现了对云南市场的绝对垄断。

区域性的绝对垄断,让“次主营业务”食盐产销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2003年至2005年,云南盐化食盐自产自销毛利率高出外购自销的毛利率分别达到 4.44%、4.24%和20.68%。随着食盐外购自销的减少,其食盐业务毛利率由2003年的64.67%,升至2005年的69.76%。

同时,2003年至2009年,云南盐化食盐产品综合平均售价上涨约40%。根据云南盐化财报推算,2006年至2009年,食盐专营业务为云南盐化累计提供了12.11亿元,加上2010年,这个数字接近15亿元。

5年15亿利润,如果云南盐化主业仅仅是食盐专营,也许早就成为二级市场爆炒的对象,然而,主业盐化工的亏损式扩张,却让垄断者云南盐化陷入了挣扎泥潭。

主业困境

云南盐化上市的目标是募集资金进军盐化工行业,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战略。

2003年,云天化集团成为云南盐化实际控制人以后,云南盐化主营业务盐化工逐渐扩张,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并未改变其依赖食盐专营业务的利润结构。

上市后,云南盐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较2005年翻番,但是主营业务利润却停滞不前。根据年报,云南盐化的主营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7.26亿元,增至 2009年的14.46亿元,最高峰出现在2007年,一度达到15.55亿元。然而,上市后的四年里,有两年的主营业务利润低于2005年水平。 2005年的主营业务利润为3.385亿元,而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3.22亿元和3.379亿元。

同时,云南盐化主营业务利润对食盐专营的依赖度,不降反升。年报显示,2006年至2009年,其食盐业务以35.24%的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贡献了84.92%的主营业务毛利润。其中,2009年食盐业务以35.87%的主营收入比重,贡献了98.60%的主营业务毛利润。显然,低于上市前的主营利润以及对食盐专营贡献利润依赖度的提升说明,云南盐化在盐化工方面的扩张,目前仍在困境当中。

云南盐化规模扩张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与食盐专营垄断不同,盐化工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云南盐化年报阐述,云南盐化的工业盐产品目前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四川、重庆和湖南的一些大型制盐企业;烧碱产品目前主要面临四川、贵州以及省内一些氯碱企业的竞争;PVC产品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竞争。

由于近年来国内氯碱行业和制盐行业产能的快速增长,公司正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另外,原材料、燃料、电力价格上涨及运价上涨导致成本费用上升;近年国内盐和盐化工产能增长过快,PVC、工业盐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市场竞争激烈。

然而,云南盐化食盐专营5年内取得的15亿利润,几乎全部投入到盐化工产业扩张以及弥补相关产业亏损当中。

“盐化工以后能不能对业绩提供有力支撑很难说,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垄断体系下的垄断者,云南盐化并不担心企业前景。”昆明当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

垄断者的棋局

亏损式扩张,并不是云南盐化一家食盐专营垄断者的运营模式。

与云南盐化一样实现产销一体化、同时进军盐化工业务的江苏盐业,自2006年至2009年前三季度,食盐专营业务以48.01%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供了72.70%的主营业务毛利润。其中,2009年前三季度的食盐业务以36.76%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提供了高达75.02%的主营业务毛利润。

云南盐化的初始股东、食盐专营的最大垄断者中国盐业总公司,也同样陷入千亿规模扩张的危局中。2001年末至2010年9月末,经过三轮扩张,中盐总公司总资产规模由20亿元做大了16倍多,扩至352亿元;其盈利水平高度依赖食盐专营—2009年食盐专营利润为4.32亿元,占利润总额6亿元的 72%。

同时,在反映盈利能力指标方面,中盐总公司2010年上半年末毛利率仅为23.58%,较2004年末的39.15%下滑15.57个百分点。2010年9月末,中盐总公司负债率高达73.26%。

负债扩张的中盐总公司,2015年食盐业务将以1/6的公司收入占比,提供7/12的公司利润总额。

相比之下,云南盐业的亏损式扩张,只是食盐专营体制下,一个庞大经济体系极速扩张的缩影。

耐人寻味的是,近年一直呼声极高的食盐专营体制改革,2010年末再次宣布搁浅,而中盐协会代表的食盐专营垄断者提出的重要理由就有,相关公司实现产业转型、维持生存发展,需要时间。“对于食盐专营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不接受采访。”云南盐化董秘李政良说。

“云天化集团也是云南盐化的实际控制人,不会这样轻而易举地垮下的。所以我觉得食盐专营体制的取消不会对它构成重大的资产重组。”陈怀凡说。

但是,近年一直传闻云天化将注资重组的云南盐化,一旦食盐专营体制取消,其获取的超高垄断利润,会在资本辗转腾挪中流向何处,将成为下一个悬疑。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