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太阳能步风电后尘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1-06-16

三年的大发展,风电行业问题层出,于是风电整改的呼声渐高。太阳能——这个在大发展前夕的产业该如何提前布局,才能避开风电的后尘?

媒体曾发表过名为《风机折翼》的封面文章,旨在探讨风电大发展后遇到的一些问题。因为那段时间,倒塌、着火事故频频发生。于是,本刊呼吁风电行业应该停下来休整,以便行业良性发展。

还记得年过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在接受采访时,愤然从座位上站起来,用力比划着说:“不能再往前冲了,必须停下来思考!风电不能走当初‘大跃进’的路了。很多人都说我是泼冷水,其实我只是呼吁产业应该良性发展。”

时隔近一年,现在似乎更能体会当时倪维斗院士的告诫。如今,人们惊喜地发现太阳能即将接力风电而获得大发展,但不得不再次泼点冷水,“谨防‘风机折翼’现象重演,太阳能行业应提前规范和完善,以期行业良性发展”。

整顿之声涌现

进入5月,一直有一种声音,即整顿光伏上游市场。

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的分析师约瑟夫·奎因公开表示:“一些中国商人建立了假工厂,通过购买组件转手出售给下一个人,声称这是他们自己的产品。”

的确,国家质检总局正计划开展一次全国光伏产业质量抽查,对产业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整顿。其直接原因在于,随着近年来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缺少技术经验的企业参与进来,良莠不齐,又缺乏准入标准和产品质量认证,故一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遭到国外客户退货和投诉,引起了国内相关部门的注意。

中国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的规模在全球高居首位,近年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从西方竞争对手那里快速夺得市场份额,确实引发了一些竞争对手的不满。

有消息称,为了确认中国出口的光伏组件是否存在外国买家所投诉的质量问题,海关部门已从去年9月开始,在我国光伏组件的出口流程中临时增加了一项质量检查环节。这项工作交由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所检测的主要指标是光伏组件的实际功率与标准是否相符。但似乎没起到太大作用,抱怨声依旧四起。

“不应该说是整顿,而是做一些检测和认证,因为出口产品质量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组件,必须保证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有很好的信誉。”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一再纠正。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显然支持这种观点,他说:“多晶硅行业标准出台后,业内人士提出多晶硅被整顿了,下一步就是硅片、组件部分。但是,现在说整顿还为时太早。因为光伏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现在就是把市场做大,把规模做大。虽然在‘金太阳工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把劣质产品用进去,那只是一个不和谐的插曲而已。”

但行业标准的缺失确实对发展不利。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板行业缺乏一套国内认证方案,应该及时出台和修订。

产业链该拉多长?

从矿石到发电,太阳能有着一条极长的产业链,这个链条大小企业均涉及,国有、民营企业共同分食。那么,是各种企业分居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还是通吃做全产业链,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新话题,并影响着太阳能产业的良性发展。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格局?

ABB离散自动化与运动控制业务部全球负责人史毕福就明确表示,ABB不会做全产业链,至少不会涉及上游的电池等行业,只做大型设备和下游电站的整体解决方案,因为他认为电池、多晶硅等行业要消耗大量的资本,利润却没有下游高。而上游也不是ABB的专长。

而宁夏发电集团副总工程师盛之林却不这么认为,他所负责的太阳能产业就是从矿石到发电囊括了整条产业链。“从整体效益说,企业做成全产业链,或者几个企业联合成一个产业链,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可以避免某些环节利润太高,平均开来,对企业是一种保护。而且大家的目的是一起把成本降下来,要是一个企业能够做全产业链,对成本控制是有好处的。”

李胜茂不支持做全产业链,他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现状是民营企业更多集中在上游,国有企业集中在下游的发电环节。国情就是如此,下游发电企业都是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而且投资也比较大,还要协调各种关系,跟电网的交流,政府的审批等,民营企业本身就很难介入。另一方面,下游的发电企业也不宜介入上游多晶硅和电池行业,发电站做到系统集成就可以了,组件的下一环节是系统集成,集成的下一环节是发电。介入系统集成是为了自己能够识别哪个技术比较先进,哪种适合自己,可以整合各方面的优势。发电和系统集成对接很简单,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

“最理想的格局应该是几家大型公司做完整的产业链,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要形成少数几家骨干企业,然后小公司各司其职,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孟宪淦说。

路径选择多元化

行业有序发展就要考虑好一些主要的发展路径。谨防出现风电行业买图纸以获取暴利的短视行为。

两年前,当康达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周福云讲其在内蒙古的槽式光热发电项目时,根本就没有想到光热发电会发展如此之快。如今,在各种新能源类的论坛上,都在讨论光热的发展前景。

中海阳是转型最为迅速的一家新能源企业,2005年成立至今,形成了以大型太阳能光伏、光热电站系统集成为主业,光伏发电阵列及太阳能电站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制造为配套的两级架构,就是李胜茂口中典型的电站和系统集成想对接的企业。

一个月前,与中海阳董事长薛黎明交流时,他提出,从今年开始中海阳的重心将转向光热。并提前布局,在成都建设了一家聚光热发电镜场,预计今年底投产。到2015年,中海阳将实现光热和光伏一样的比重。

盛之林更是大胆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并已经开始实施,“我们做光伏和光热相结合的方式,光伏发电产生的余热做光热发电。目前国内还没有,我们跟国际上相关机构在共同研制。”

薛黎明说:“光伏不能做大,大型的应用还要靠光热,光热可以增加效率。因此,光热发电会有更大的空间。”

李胜茂也认为光伏和光热应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协同发展,比如光伏应该用于小型的、分布式的、一家一户的发电,甚至是楼宇里的薄膜电池类型。光热应该应用于大型电站。光热的成本比较低,装机容量越大,度电成本越低,可以实现规模化。而且,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光热每千瓦投资在一万五千元左右,光伏每千瓦的固定资产投资则需要三万元。

而且光热可以和火电等常规发电结合到一起,光热和火电的发电原理是一样的。发电比较稳定,不会像风电一样有间歇性。而且能很好的跟热电厂结合起来,做热电联产。白天用光热发电,晚上用火电。

采访中,皇明太阳能副总经理张文鹏表示,以皇明为代表的热水器企业也在转型做光热发电。

可见,与风电不同,太阳能的产业链更为复杂和多元化,要良性发展,就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质量问题上,光伏比风电面临的挑战将更多。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