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缓控释肥加速进大田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3-02-22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化肥功不可没.但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仍束缚着我国农业现代化.

●成果名称: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获奖级别: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化肥功不可没。但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仍束缚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山东金正大公司承担的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七大措施加速使素有“贵族肥料”之称的缓控释肥走向大田并实现平民化,使用缓控释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0~15个百分点,每亩节约成本50~100元,同时减轻了环境污染。该项目因此荣获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金正大公司副总经理陈宏坤表示,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建成了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同时有效推动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深入推广,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施肥技术的发展,并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长期以来,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在缓控释肥技术研究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虽然对该技术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但一直处于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程十分滞后,产品难以在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据陈宏坤介绍,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2004年开始,金正大以开发和应用推广中国农民“用得起、用得着、用得好”的缓控释肥产业技术与产品为目标,以产学研用结合为开放创新手段,通过七大措施构建了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一是构建了贯穿于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多层次研发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三是建立了持续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四是建立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五是实施开放式全方位产学研用合作;六是形成了“鼓励创新、全员参与、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七是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推广和服务体系。这一“七位一体”互动系统创新工程,让金正大迅速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缓控释肥产业化应用,使这一产品最终走入田间。

陈宏坤自豪地告诉记者,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工程以缓控释肥关键和共性技术创新为主线,确立了在国际缓控释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我国缓控释肥技术进步及产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取得了诸多收获,如筛选开发出聚烯烃、水性聚合物、植物油脂、腐植酸、脲甲醛等多种缓控释性能好、成本低、易降解的缓控释材料及配方组合;通过膜材特性、膜厚度、膜结构、添加剂、粒径大小等工艺参数的研究,创建了精准控释配方技术及其控释模型。

近年来,金正大开发作物专用控释肥产品59种、新技术新工艺44项、10余种新材料。同时,金正大还建立了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国家级研发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3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起草和制定了6项行业及国家标准,国家发明专利达到124项。金正大积极牵头组建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影响和带动了30多家科研院校、70多家企业进行缓控释肥研发和建设,在行业内形成了竞相发展缓控释肥等新型高效环保肥料的局面。

创新营销服务模式也是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两年来,金正大逐步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制造+服务”相结合的转变,把服务营销上升到战略高度,积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金正大以“种肥同播”技术为产品推广载体,两年来在全国成立500个农化服务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种肥同播技术。据测算,这项技术每亩可为农民增产10%~15%。至今 “种肥同播”技术已累计推广500万亩,直接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

金正大副总经理罗文胜告诉记者,在营销模式上,金正大强调以广泛的网络覆盖提高市场地位,建立了以“渠道优化、密集分销、驻点营销和农化服务”为重点的营销服务模式。2012年以来,随着金正大河南、安徽、辽宁、贵州公司的陆续建成投产以及未来生产基地的建成,公司在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供货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改善。金正大自2010年开始实行密集分销以来,目前已经在全国近100个县进行试点,有效提高了产品市场份额并提高了经销商的利润,增强了经销商的忠诚度。目前,金正大缓控释肥已在全国30多种作物上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6925万亩,为农民新增经济效益146亿元。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