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市场的机遇与角逐

发布时间:2014-10-11
新材料就像互联网一样,会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中国新材料行业正处在爆发的前期。

新材料就像互联网一样,会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中国新材料行业正处在爆发的前期。

北极光投了一家纳米材料公司叫苏州诺菲,这家公司目前专注于手机触控屏,这个市场约有100亿美元。第一轮北极光投了220万美元。

触控屏的主要材料是ITO(氧化铟锡),由于铟属稀缺资源,所以价格很高,制造设备也非常贵。触控屏算是手机零部件里面非常贵的一个。而诺菲有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它的设备生产线可以缩短到十几米,生产触摸屏就像印报纸一样,一分钟15米,切割之后就可以安装在手机上。他们主要做的就是纳米材料的合成、墨水的配方以及涂布这三件事。更为奇特的是,他们进一步把纳米材料通过广泛使用的喷墨打印技术,做出触摸屏图案,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诺菲首创了解决方案。

涂布的材料是金属纳米线,这个金属纳米线极细,只有20纳米粗,20-30微米长,长宽比超过1000。这些纳米线涂到基材上,肉眼看不见,但已经开始导电,对光没有影响,这是神奇的地方。全世界很多公司都想做这个事情,但非常难。诺菲最先开始做,到现在已经有两年零七个月。

诺菲生产的触控屏在透光度、导电率、成本等很多指标上都要优于传统的触控屏。最主要的是,它是可以做柔性的,可穿戴设备、未来的便携式计算设备需要的就是这种材料。这些技术很难,以至于在决定投资之前,我们有很多挣扎。甚至下决定前一周,我们还打电话反复问诺菲技术上的问题。

我是学材料出身,原来也做过纳米材料,当时考虑到,涂的喷嘴纳米材料长时间积聚之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坏点。对此我们很头疼。后来看到诺菲的生产线一上新的配方,问题就解决了。这让我非常震惊,因为一般调这个东西需要很长时间,它一下子可以弄出300米,而且没有任何的缺陷。

当然,其中的技术细节不方便透露。美国韩国有好几家公司,包括三星在内都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但是都没能够大规模量产。诺菲是全世界第一家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公司。

除此之外,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种纳米材料,当这种材料涂到塑料的薄膜上时会产生非常硬的膜,硬度达到9H。世界上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硬度是10H,其次是蓝宝石的9H,就是苹果曾经要推的蓝宝石的盖板玻璃。现在他们找到了一个柔性蓝宝石,用的是同样的纳米材料合成、配方和涂布的工艺。

你可能要问,三星、苹果等公司用1亿美元,花了10年时间没有做出来,一家中国公司凭什么只需要1/20的价格和1/3的时间就能实现?

首先是人才,这些人都是从最优秀的学校和最优秀的公司走出来的,有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的博士,还有来自GE研究院的。他们既有创业经验,也有在国际一流大企业工作经验。

第二,中国技术类劳动和成本非常便宜。打个比方,这些人才在美国年薪是30万美元,到这里年薪不到30万人民币。在中国养一个30人的团队,基础岗位大约40万人民币;在美国一个30人的团队,基本上需要20万美元每人每年,共600万美元,加上其他的费用,两者差别巨大。

正常的设备从日本买是150万美元一台。恰巧当时美国有一家叫Nanosolar的太阳能公司倒闭清算,他用30万美元买了这家公司的2台设备,总共花了370万人民币(包括设备购买资金、运输、安装和调试)就量产了,只能说当时的机会比较好。

再者,产品周期大幅缩短。他们把三个东西:纳米材料的合成、墨水的配方和涂布都自己做了,产品的周期非常快,甚至只有一天。这是美国的公司不敢想象的。竞争对手们的供应链是全球的,周期大多按月计,而诺菲的周期是按照天计,苏州本地就有完整的供应链,几天内从原材料一直做到整机。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投10年、1亿美元,才能把产品做出来,投资人不敢投。而我只需要花费四分之一的时间和几百万的资金,就能拿到不一样的投资回报比。两年零七个月做别人还没有做成的事,这对我们非常有吸引力。

好公司“煮”出来

除了诺菲,我们还投了几家材料公司。一家公司是安集微电子,是微电子材料里面中国最优秀的一家企业,它为中芯国际、台积电和英特尔提供最高端的微电子材料;还有一个做镁合金的企业叫做裕元华阳,他们是做手机里面的镁合金构件的,给三星、小米、华为等大量供货,规模已经非常大;还有一家是汉朗光电,是做“不需要电”的液晶材料,应用在电子标签和调光玻璃上面。它们几乎都是纳米技术的实践者。

我读博士的时候,觉得这些新纳米材料的技术特别遥远,然而现在已经进入商品化的阶段,这是中国很好的机会。

在投资方面,我们胆子很大。有些别人不看好的东西,反而让我们觉得是市场和机会所在。只要创始人没问题,缺什么可以补上,这也是我们会在材料行业不断布局的原因。

北极光不只贡献资金,在技术上也有贡献。在材料这种技术门槛比较高的行业中,好公司不是找出来的,而是“煮”出来的。

诺菲就是“煮”出来的公司。遇到某一样的人,确立某一样的方向,一点点去定方向。然后研究怎样和产业快速打通。中国的很多研发是在学校里面,和产业基本脱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和产业密切地结合,整个产品的研发要快速有效。这种明确的产品化风格,就是硅谷的风格——定了目标以后,不计成本的把这个目标实现,不管产品是好还是坏,重点是在市场上可以快速地卖起来,这是我们在投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即便如此,身为投资人,我们不会去介入公司具体的管理。我们更多的是帮他们找人,打开管理的门,同时在技术和战略上给予帮助。说白了,就是我敲开门,他杀进去。我的原则是我的团队有一定的技术,有一定草根性。不能是我敲开门,还得我杀进去。

竞争优势哪里来

国家有一个02专项,目标是把半导体产业链里面的设备和材料尽量国产化。安集是专门做这类半导体材料的。因为半导体产业是国防工业的支柱产业,所以国家非常希望在这个方面有突破,所以安集属于政府非常支持的对象。

国家为什么不去支持国有企业做这样的新材料产业?因为国有企业有很多事不敢做。而小的企业很快很拼很有创新,这些特点是国有企业不具备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制,但是如果像安集这样的公司02专项里有很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计划里,它们都是重点的承担单位,每年政府给的支持非常大。因为政府发现,企业主导的项目是真正有可能出成果,相比之下,科研院校反而很难出成果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离市场更近了,机制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

不难发现,只需要把市场公平化,民营企业是有竞争优势的,即便是在和外企的竞争当中。他们是趴在地上闻和趴在地上听的,市场嗅觉可能要比外企强,速度也要比外企快。当然,前提是政府不能有过多的行政干预。政府的“手”关键是应该创造公平的环境,

光伏产业或许能从一个侧面为民营企业在新行业的投资提供参考。现在光伏业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产能过剩。有几个原因:首先,中国的投资人都不成熟;第二是政府的背后补助推动;第三是,知识产权等法律框架方面都不健全。

第一个是投资人不成熟,投资逻辑简单,觉得大市场容易,上产能没风险,每个人都这样上了,就造成了供过于求。因为投资人不成熟,所以大量的产能都爆出来了,这在中国各个领域都看得见。再加上政府有很多补助,上产能就更猛了。再有是知识产权问题:中国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去保护知识产权,中国的企业也不懂怎么去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以前中国民营企业竞争最简单的武器就是便宜。所以做公司的时候就是成本一条筋。大家都想着,我以前这样干的把别人搞死了,现在还可以这么干,总之先把别人搞死再说。

但是这个逻辑现在有了一些新的问题,大量资金、信息透明、人才流动,这三个要素的实现意味着别人很容易复制,与你抗衡。各个行业已经逐步认识到社会核心要素在改变,社会要素流动的速度在改变,流动的量也在改变。这意味着公司的战略战术要随之调整。大家在新的环境下应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企业家精神对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也是非常重要的,创始人人品有问题,公司肯定走不下去。创业公司中极少数能够成功,成功的创业者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投资出的问题还是在人身上,如果人投对了,你基本不会亏本。坚持选对的人、投对的人,也是北极光长久以来坚持的投资理念之一。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