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化工园向零排放冲刺

发布时间:2011-01-05

近期,位于张家港保税区的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正在加速中水回用装置调试,为即将实现园区污水零排放做最后的准备。继2010年8月荣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后,该园区自我加压,向更高的环保治理目标迈进。

据悉,随着新一轮区域产业布局调整,苏州市的化工产业逐渐聚集到拥有沿江之利的张家港保税区。然而,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又使园区担载着巨大的生态压力。为此,2006年开始,保税区就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作目标,并委托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与省环科院联合编制了《张家港保税区暨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研究报告》及其规划纲要,专门编制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循环经济规划》,重点构建园区产业链和环保治理框架。随后根据目标进度,渐次展开治污项目。

“经过几年规范整治,目前在园区内虽分布着近60家化工企业,但已经做到了仅保留一个对外排污口。”张家港保税区安全环保局局长助理周新荣告诉记者。“园区铺设了120多千米地下管道,化企的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并实施24小时实时监控,确保区内污水达标后排放。”

据介绍,“一个口子管住排污”只是第一步,目前正在调试的中水回用项目,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个园区零排放。这是国内所有工业集中区率先启动的大型中水回用项目,2010年9月荣获国际水协颁发的2010年全球项目创新奖(规划类),并被业内称之为中国污水管理领域的新里程碑。

据记者了解,该园区之所以能达到生态工业示范园标准和即将实现零排放,是与其大兴绿色化工和优化产业链密不可分的。在该园区,各种粗细不等、高低分布的管道纵横交错,蔚为壮观。“这就是专门消化化工生产污染物的‘肠道’。”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惠忠介绍,园区内一家企业的产品和废弃物,常常是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靠着这些管道,输送在封闭下完成,不仅生产污染被降低到最小,也让整个化工园区内的产业链形成了“自净”能力。园区专门投资3500万元,建成7千米管廊,让污染物在流通中消化。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独特的生态化工链,园区吸引两家世界500强企业道康宁公司和瓦克化学公司前来加盟。瓦克公司与道康宁公司强强联手,共同投资建设的有机硅一体化生产基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内部循环体系,总投资已超过9亿美元。道康宁公司的副产品甲基三氯硅烷和四氯化硅是瓦克气相公司制造二氧化硅的主要原料,同时其副产氯化氢又作为道康宁公司有机硅单体生产的原料,形成了互为上下游的关系。

目前,这两家公司在园区的总投资已超过16亿美元,两巨头的加盟也奠定了张家港作为国内最先进的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地位。“在引进项目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它的先进性、环保性,还要看它在园区产业发展中的链接性,从而构建独特的工业生态系统。”王惠忠说。

在一个偌大的化工园区要真正实现污水零排放并非易事,但扬子江园区就要向这个目标冲刺。巨额的投入,先进的技术,让这个目标即将成为现实。据统计,张家港保税区近年来为之投入了10多亿元,并联手亚洲一流的污水处理企业新加坡胜科水务提供废水处理服务。

“没想到,这里的污水排放标准比新加坡还要严格。”张家港保税区胜科水务有限公司经理崔锦华由衷感叹道。他曾在新加坡著名的裕廊岛治污10多年,在被总公司派到张家港后惊讶地发现,原本只需采用沿江污水排放标准的扬子江化工园,居然自我加压,选用更严格的太湖地区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后的化学需氧量为80毫克/升,而在裕廊岛这一指标为100毫克/升。

“我们现在调试的是一期工程项目,污水日处理量为5000吨,如按产水率80%计,中水日回用达4000吨。”周新荣介绍说,2011年一季度,随着二期中水回用项目的实施,届时园区每日产生的1.5万吨污水处理后都将作为中水回用,最终实现零排放,现存唯一的排污口也就完成其历史使命。根据估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水资源730万吨,向长江减排化学需氧量可达500多吨。“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中水回用的市场化准备,同时也期待着政策给予支持。”周新荣这样说道。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