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危思进的激情

作者:本刊记者 林雪萍 文章来源:《流程工业》2004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3-01-09
在浙江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清静、简洁的办公室中,记者找到了故事的主角——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总裁褚健教授。

从零到五亿,从不到十人到近千名员工,从几张桌椅的办公室到属于自己的中控科技园……八月斜雨天的杭州西湖湖畔上,人们似乎更有心情去品味这样一个故事。刚刚过去的“云娜”台风并没有给西湖带来过多的涟漪,西子之美是沉稳的,它与喧嚣无关。而在浙江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清静、简洁的办公室中,记者找到了故事的主角——浙江中控科技集团总裁褚健教授。

应用为体,理论为用

褚总是一个崇尚实际、不求虚名的人,正当记者犹豫用何种称呼打招呼的时候,褚总似乎已经猜透了我的心事,“你就叫我褚健吧”。这种平淡的心态似乎也形成了中控公司的平等、民主的文化,反过来这种文化使得中控人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中控公司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这种校办公司其实在业内非常普遍,高等院校的研究重点是科学前沿领域,如何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是大家都苦思冥想和苦苦实践的问题。中控公司成立最初的想法之一就是期望把学校和企业有机地联系起来,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商业化产品。

对于前一段时间呼声较高的产学研相结合,褚总有自己的看法,“学校自然要多一些研究,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而企业的定位是很明确的,面向市场的利润最大化。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高校要从事前沿研究,同时可以面向应用。”说到这里,这位30岁就被浙江大学特聘为博导的教授,认为自己的许多基础理论,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实践和应用才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中出真状元”,经过10年的摸索,现在的中控,已经形成了以中控科技集团为母体,包括中控技术、中控软件、中控仪表、中控信息、中控电气等多家子公司,业务函括了工厂自动化、装备自动化与公用工程信息化三大领域。在工厂自动化领域,中控已经形成了以InPlant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为平台的完整的系列化产品体系,从现场仪表到控制系统,从实时监控到先进控制,从过程信息管理到企业信息管理……,中控的产品线已经延伸到了工厂自动化、信息化体系的各个层面。用户达3000多家,遍及化工、石化、电力、冶金、建材、食品、制药等多个流程工业行业。

只有一个目标

许多公司都提出自己的口号,如“工业IT”、透明工厂等,对此中控公司也有自己引以为豪的InPlant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这可不仅仅是个口号,我们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其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衡量目标——是否帮助用户创造了效益”。说到这里,他举了一个例子,中国每年在消耗的2亿4千万吨的原油中,其中9000万吨进口。在2~3年后,可能一半以上依靠进口。但中国仅原油的加工利用率一项,就比国外要低1%,更不要说其他后续加工工艺所造成的浪费。我国流程工业的高速发展,是以能源高度耗费为基础,风险很大。同样的生产设备,同样的生产工艺,如何优化操作,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手段将是企业能否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关键。如果能提高0.1%的原料和能源利用率,那节省的费用可想而知。这就需要解决方案,这就是浙大中控的存在价值。对于InPlant,如果只有DCS,那肯定是不行的。InPlant有四个基本目标: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产量,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InPlant中,在传统的PCS层之上,中控又原创性地提出了企业增效解决方案ESP(Enterprise Solution forProfit)的概念,就是希望在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安全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增进效益。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还兴致勃勃地给出一个案例,“如青岛海晶化工厂,生产PVC,引进我们的先进控制产品后,产品合格率从65%提高到85%,这就是利润率的源泉”。

今年夏天的电荒给整个社会敲响了一次警钟,但褚总认为整个社会的反思程度仍然不够。“目前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在冶金、钢铁、玻璃等许多能耗巨大的产业,必须有足够的准备。企业也要学习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需求模糊技术界限

科班出身的褚总,对于技术显然有着更多的偏爱。但尽管如此,他仍然非常冷静地看待市场出现的新趋势。例如对于DCS与PLC的融合,“DCS与PLC这二者的界限其实并不重要,二者并不是为了竞争,如钢厂需要DCS系统控制,但压缩机等许多机械的控制不是还要靠PLC来实现吗! 这种趋势几年前就有这个苗头,其实是生产实践中的需要。”

在公司高速发展的时候,许多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期待更多的圈地。“产品系列化与产业多元化,是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褚总显然深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正如我们的几个子公司各有侧重点一样,我们会逐步延伸产品范围,这个前提是用户的需求。如我们也生产PLC,但主要是配合客户的需求配套使用。我们不想过早地卷进一个自己尚不具有核心优势的行业,如果单独制造和销售PLC,我们就会陷入同西门子、欧姆龙、三菱等产品的正面竞争。

但这并不代表中控会因为竞争而放弃新兴市场的机遇。在5月11日~ 12日全国工业测量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工业信息化与测控技术网络化”研讨会上,中控作为国内工控界唯一的企业代表,从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InPlant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EPA标准化及其关键技术等几方面作了“InPlant智能工厂基础核心技术——EPA实时以太网(我国自主开发的现场总线技术)”的技术报告,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广泛关注和反响,不少代表还向IEC/TC65秘书长表达了中国国家标准《EPA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呼声。“我们在国内发展以太网EPA,让仪表供应商减少接口,大大降低成本,这就是需求的拉动”。作为我国自主开发的基于工业以太网的现场总线通信协议,对提升我国自动化技术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将EPA标准引入国际标准,意义尤为重大。

谁为活水引源头

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的流程工业,这样的一个话题让褚总感慨万千。工业自动化无疑是一个辅助性行业,单从这个行业单一企业的产值来说是不高的,不像通讯行业的企业一年就有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的产值,但几乎所有行业都离不开自动化,并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褚总指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容易走入误区,不少企业在基础自动化平台还未健全的时候,就盲目上马IT公司的ERP软件,由于不能实时的得到准确的生产过程数据,而使得ERP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信息化在中国是一个很容易被误导的概念。现在许多基础性工作还没有做,有时候甚至做的工作恰恰相反。实际上,首先应该做的是,把握基本工艺,实现基本的自动化技术。ERP中的P是什么,是PLANNING计划,也就是通过优化实现最佳配置,而我们在基础配置上都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打好基础太重要了。”

但褚总认为许多对现实有着清醒需求的公司已经跟上了这样的步伐。如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中石化和中石油在先进控制和实时数据库技术等领域,进行了积极地开拓。通过他们的努力,这部分市场已从萌芽状态提升到日趋成熟,尤其在国内大型流程工业企业的关键生产装置上都得到了成功应用。“我们希望真正成为一个能提供PCS、MES层总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为流程工业企业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供成熟的工业自动化软硬件产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证。”

居安思危与居危思进

谈到公司取得的成就,褚总的神情似乎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有人说要居安思危,我看中控还刚刚在起点上,我们需要的是居危思进的精神”。他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进则退,永远不会有“安”的一天。

“居安思危讲的是一个渴望保持现状的故事,而居危思进讲的是渴望进取的激情,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激情”。的确是这样,作为在国内承接DCS项目最多的自动化供应商,中控已经将视野更多关注国际舞台,并已经在东南亚、非洲等区域初见成效。

在谈到对未来五年的展望的时候,褚总语出惊人,“我希望我们公司还活着”。他说,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活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还活着,那我们一定会活得很好,这也意味着我们为社会作出了我们自己的贡献,在中国腾飞的过程中有中控的身影。”

在年初,褚总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是谁》,激励所有中控人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强烈的忧患意识,铸就强大的生存适应能力。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这是一种境由心生的优雅,西湖畔柳,中控有约。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