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如何改变EPC工程?

作者:林中,本文作者系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文章来源:PROCESS《流程工业》 发布时间:2016-09-27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出行必备的打车软件,到在线理财支付,从智慧城市到物联网,各行各业都已或深或浅地卷入了“互联网+”的浪潮。对于传统的提供化工EPC(设计、采购、施工)服务的工程公司而言,“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它将如何影响工程公司的内部运营?又将对它所服务的业主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掀起浪潮,传统的EPC工程公司结合“互联网+”将呈现五大变革方向,包括:工作方式的改变、辅助决策方式的改变、知识传递方式的改变、运行模式的改变和交付模式的改变。如果说工作方式、辅助决策、知识传递和运行模式都还集中在通过工程公司内部运营的变革提升交付质量的话,那么交付模式的变革将直接关系到业主接收和运营项目环节,进而实现对产业链的升级。

结合自身的信息化实践,惠生工程总结了“互联网+工程”的四条主要路径。

打造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以及按照企业级管理系统标准进行建设,是搭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它覆盖了从营销、设计、采购、施工到开车和交付的各阶段,可以实现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等过程的量化管控。通过统一编码和数据仓库管理,积累历史经验,形成价格库、工作包库、定额库和案例库等知识库,这一平台应用不仅能够为未来项目提供报价、计划和质量控制等决策服务,而且有效促进了惠生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实施多专业集成的数字化EPC流程

设计是EPC服务的龙头,其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下游各专业、各环节的顺利推进。建立工程数据中心,通过统一材料编码和统一工艺数据源等方式,可以实现各专业的数据传递及上下游专业的信息共享和准确引用,从而实现流程图、材料等级规定和平面布置3D模型联动。这正是数字化EPC的核心与基础。

一方面设计模式将从原来的绘图转变为对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元素的组装,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设计标准不一致、数据变更不及时等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以往通过设计专业上下游之间逐级相传的“软规则”在数字化的工作流程下变成了标准化、易引用的“硬规则”,工程公司核心设计人员可以集中于基础设计阶段,实现技术重心前移,而将详细设计工作对外分包,既减轻了人力负担也保障了设计质量。

不仅如此,数字化还服务于EPC项目的执行全过程。将设计过程的3D模型与计划、采购、物流、施工、成本和财务等控制过程关联,实现可视化4D计划,尝试可视化到货状态,更加方便施工安排,还可以实现动态化工程成本。

对于业主而言,实现数字化交付后,从工程公司得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份用于建造施工的图纸文件,而是一个带有全套数据的3D工厂模型,实体工厂与数字化虚拟工厂相结合,便于业主未来的运营、检维修及中央控制室管理,构建最先进的可视化管理,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增值服务。

建设可异地多方共享的云技术数字化系统架构,优化协作模式

数字化应用平台和专业软件实现的是同一地域内的信息流动,但是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日益迫切以及设计工作异地分包趋势的加强,需要实现不同区域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协作,基于云技术的数字化系统架构必不可少。

惠生工程建立了企业内部云架构,将服务器纳入内部云管理,大部分数字化应用、专业软件应用和OA系统等都部署在虚拟服务器上,应用软件通过虚拟桌面和三维软件,经本地虚拟显示服务和异地虚拟终端,在带宽资源无需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员工的异地终端工作,而且项目参建各方都可以参与到设计、采购和施工中,共享数据。

建立适应全球化的知识和文档管理系统

传统的工程企业人才培养一直强调“传帮带”,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将企业及个人多年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新人。项目结束时,工程公司为了向业主传递文档也总是费时良多。随着工程公司的国际化,对工作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化的知识和文档管理系统会深刻改变中国工程公司的知识传递方式。

通过信息化技术将设计文档、管理文档、质量记录和现场交工文档等过程文档直接自动、分类归档并记录属性,极大地方便了文档人员快速准确地整理与业主或供应商的交换材料。

员工也可以通过内部搜索引擎实现公司内部文档的知识共享,并且可以把文档与工作包关联,例如在绘制流程图时,知识系统可以推送与流程图相关的图例、规范和案例等参考资料,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互联网+”对于传统工程服务行业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惠生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径。自2014年完成了其第一个数字化设计项目——新疆独山子天利实业4万t/a苯乙烯项目的数字化工厂,并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举办的首届“创新杯——数字化工厂(DF)设计大赛”最佳协同设计类二等奖后,目前,惠生工程所有新上项目已全面采用数字化设计,为提升工程质量和服务效率持续挖掘互联网科技的能量。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