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才真正知道中国离硅谷有多远!

文章来源:FT中文网 发布时间:2016-11-03
英国《金融时报》2016年度中国高峰论坛10月14日在杭州市举办。论坛以“时局与前瞻:亚洲经济新时代”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意见领袖和企业家到会发言,就2016年度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硅谷百年史》作者、全球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专家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发表了以“硅谷观察:未来投资与科技的十大风口”为题的主题演讲。本文为演讲整理稿。

斯加鲁菲说,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出现,似乎永无尽头。但是更让人激动的一点,比所有单个技术的出现更让人激动的是,把科技进行融合,融合之后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技术。我们整合它们的时候,或许可以创造出下一个硅谷,有可能是在另外一个国家和地方的硅谷。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有T型人才。

他说,硅谷充斥着这些不同寻常的故事。深圳也是同样,而且重要的是,他们在“山寨”的同时,会思考“我怎么把它变个样子”,从而做出原创的东西。

两个月前我去深圳,看到许多山寨的VR头盔,但其中一款增加了一个显示时间的窗口。可能99%这样的尝试最终失败,但那成功的1%造就了硅谷。

中关村离权力中心太近了,创业与创新存在太多“自上而下”的元素,实际上是硅谷的“反义词”。硅谷是自发的,某一天美国政府才突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上海充斥太多金钱的味道。

杭州阿里巴巴一家独大,硅谷的起点则是一批非常小的公司。这些城市的尝试无所谓优劣,只是都不像硅谷。(后文有经典的论述)

首先,斯加鲁菲为大家就十大科技风口做一个简介,每一个科技的趋势或者风口,我会花三句话的时间。这十大科技就是社交媒体、物联网、大数据、生物科技、金融科技与区块链、可穿戴设备、纳米科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一、社交媒体

首先,关于人。我们以前有一个说法,叫“社交媒体实时化”,现在已经不这么叫了。中国用户非常幸运,只有一个处于垄断地位的微信。但是在西方国家,社交媒体这一领域的工具实在太多了,留给新的社交媒体工具的空间可能有,但应该是非常有限的。人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方式社交和互动,而且变得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看到创客运动、创客空间等等,年轻人以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式互动。比如说,一些创客创立了门户网站,为世界免费开发有意思的软件,目前这个网站已经吸引了120万会员。所谓社交指的就是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互动,科技在中间扮演连接角色。

谈到未来,毫无疑问,数据的传输非常重要。现在4G技术已经非常普遍,很多公司正在开发5G下一代的数据传输技术。现在视频会议也好,多方会议也好,数据传输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小公司还是大公司,他们都希望能够以一种新的标准去沟通。

二、物联网

物联网,也就是万物互联。互联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把电脑之间进行了互联,到了90年代,我们连接了知识页面,2000年,我们让人与人之间实现了连接,到了2010年,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数以十亿计的设备和机器连接。这对于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而言,都是一场革命。我们看到了Facebook这样的应用程序的出现。但是目前在物联网领域,我们仍旧没有看到像这样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司的出现。我们会很幸运地看到不同的公司在这个领域竞争,它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2015年在红木市成立的智能家庭公司Brain of Things,实现一个家庭里装有一百多个由人工智能操控的传感器和智能物体。大家也听到过智能城市的说法——城市里密布电脑、城市由软件操控运行、城市是“可编程”的。事实上很多欧洲的城市,正在出现智能化的趋势。智能城市的技术,可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有人觉得到车库拿车还是非常复杂,比如,停好车之后,要去到9楼,还要自己手动地按一下楼层,但是未来智能家居科技可能可以做到电梯自动识别,指引我们到相应的楼层。

三、大数据

数据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每年产出的数据量将超越过去20万年的数据总和。很多人把数据跟石油对比。石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扮演的都是经济驱动力的角色,从石油当中,我们可以提取汽车使用的汽油,可以提取制造塑料。数据是一样的,有了数据的提取之后,可以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可以实现3D打印,可以实现社交媒体,数据无处不在。

那么哪些公司面临的大数据问题是最严重的呢?在国外像谷歌、亚马逊,在中国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公司,他们已经开发出来几乎所有用户都在使用的开源的免费软件。这样的软件从数据角度来说,究竟有什么样的问题呢?数据都是由设备、机器处理和消耗的,也就是说数据是由机器产生的,然后又是由机器去处理,我们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似乎扮演了绊脚石的角色。

谈到大数据,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数据。苹果的销售额达到了2000亿美元,大家也可以从自己的手机上,查到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公司的年度销售额,这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意义呢?毫无疑问明天的天气对于各位来说也是重要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小数据,小数据是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是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查到的数据。小数据才是正确的数据,大数据适用于集中参数模型,小数据适用于分布式模型。

四、生物科技

有记者曾经问过我,这十大技术风口当中,哪一个未来是最有影响力的?我谈到了合成生物学。从20年前开始,生物科技产生了一个泡沫,2010到2015年期间,标普500指数显示生物科技指数飞涨400%多,2015年第二季度,15亿美元风投资本进入初期发展公司(仅硅谷占了其中10亿美元)。后来泡沫破裂了,但是生物科技整体的趋势还是不断前进、不断向上的。根据摩尔定律,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会越来越快,这一点也可以应用在人类基因组读取的技术上。随着半导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解读人类基因图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从1990年到2003年,十三年间花费30亿美元才完成第一次人类基因组测试。从2003年开始,成本变为200美元,下降了99.9%。现在已经实现便携式基因测试,可以快速地读取个人的基因组,再也不用像之前一样在大型医院配备大型设备去读取,这非常适合非洲等欠发达地区。

除此以外,背后的工具也非常重要,能够真正支撑科技不断向前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工具的使用。我们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生物实验室的发展。

另外还有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要纠正基因造成的疾病。2012年,生物学家发明了CRISPR基因编辑法,世界顶尖的一些期刊杂志上也发表了很多关于CRISPR的论文,很多初创公司也希望落地基因编辑技术。有了这样的技术,我们对基因不仅仅可以读、写,而且可以编辑。现在有一些机器可以做得更加便宜,并还有理论方面的改进,这意味着很多普通人也可以做合成生物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计算机最大的变革,就是普通人可以像乔布斯一样,在车库里面做实验。

当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长寿。2013年,谷歌成立了一个长寿实验室,著名生物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成立了人类长寿公司。2016年,杰西·卡马辛(Jesse Karmazin)成立Ambrosia进行年轻血浆更换测验。超过100家机构在进行对抗衰老治疗。

五、金融科技与区块链

比特币在世界各地用得很多。比特币最大的技术是区块链,区块链可以阻止人们从事非法复制,这是为什么你可以使用到比特币,以及其他一些网络货币。区块链可以通用,通过使用区块链,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合同,确保没有人欺诈。我们已经进入到智能合同的阶段,可以在人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之间来签订基于区块链的合同,同时这种合同是不会被损坏的。比特币2.0将应用广泛,从金融领域乃至社会治理。任何对等协议都可能成为安全、牢不可破的区块链应用。计算机算法可以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保证秩序和可信度。

六、可穿戴设备

现在我们有健康手环、Apple Watch,还有谷歌眼镜(当然不是特别成功),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可穿戴设备有两种类型的应用。第一种是智能面料:如果你想把东西放在我身上,那么应该是放在我的衣服上的。增长最快的可穿戴产品是智能服装。人们在传感器、电池、面料方面从事研发工作,实现服装与监控、电子设备的无缝接合。这是一个全新的数据驱动的商机世界。2016年,先进功能织物联盟(AFFOA)在美国成立。

另外一个可穿戴的应用方向更昂贵,是外骨骼。这是军队发明的。阿富汗的美国军人需要背非常重的背包,穿戴上外骨骼后,人可以更加强壮,可以轻松背更多东西。这是为军人发明的,但同时也可以帮助一些虚弱的人,比如老年人和病人。瘫痪的人可以通过它来帮助行走。

七、纳米科技

纳米科技带来全新的治疗方式,实现靶向药物输送、可消融传感器、对细胞发布指令、早期监测癌症等。目前针对疾病的治疗,都会影响到身体其他地方,比如针对癌症的放疗,可能会影响全身。我们希望纳米医疗精准地进入身体,找到患癌部位治疗,不会影响到血管和其他器官,现在很多实验室已经有这些应用了。

纳米科技主要是用于材料,石墨烯是最受欢迎的材料。但是每年都有新的实验室宣布发明了最轻、或最强劲的材料,他们很多来自中国。进展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材料还非常昂贵。

八、虚拟现实

现在虚拟现实(VR)确实有泡沫。虚拟现实很久之前就发明了,但是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成为成熟的技术。现在需要戴眼镜、头盔的虚拟现实技术仅仅是第一代。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还需要线,还需要连接到计算机等,下一代应该就不需要了,这就是为什么在硅谷有非常多的预期,大家对英特尔和微软合作的Alloy项目感到非常兴奋。英特尔将把Alloy的硬件开源,微软Holographic会对所有Win10系统计算机提供VR和AR技术支持。

当然我们也要等待一些新科技,可能会出现一些突破性的发展。近眼光场技术在2016年1月估值达到了45亿美元。此外还有HTC的Vive和Lighthouse的空间跟踪技术,以及谷歌Tango项目。

虚拟现实应该应用在哪里呢?大家都说虚拟现实似乎唯一的应用就是游戏,仅仅如此吗?我看到有人在做虚拟现实用于新闻报道的实验。我觉得新闻界应该关注虚拟现实,新闻媒体从纸、电视到互联网,可能下一步就是虚拟现实。届时观众可以感受到叙利亚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虚拟现实也可以用到教育。虚拟现实的发明就是用于飞行员教育的。

九、3D打印

3D打印是另外一个可能会极大改变世界的科技。每个人到时可以自己来做一些东西,而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比如,我们可以从云端的众筹获得钱,使用3D打印机来设计和生产,然后用亚马逊的全机器人仓库,将产品存储和销售,再使用互联网进行产品推广、促销。传统上,这需要大的公司和工厂,尤其是在中国、德国这样制造业仍然非常重要的国家。

学术界也在研究4D打印,就是智能的材料可以编程。材料被生产出来之后知道要做什么,可以自己组装,比如你打印了一个桌腿,然后再打印其他的东西,它们就可以自己去组装了。当然也会有问题,它们是非常昂贵的,也许你购买的东西打印出来,只能制作非常小的一点东西,因为价格非常贵。我总是开玩笑,你可以3D扫描、3D打印,我们住在一个自拍的时代,也许有天我可以复制一个自己,把我自己的复制品发射出去。

十、人工智能

我的背景就是人工智能,我最新的一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了,叫《智能非人工也》(Intelligence is not Artificial)。人工智能大概有60年的历史,其间最大的进展就是深度学习。举一个深度学习应用在医学的例子。现在有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数字影像,每次人们去医院拍的X光片、核磁共震、CT等等都存在医院里面,由一个医生来读。之前片子看过之后可能就被丢掉了,但现在IBM、戴尔、和飞利浦都在做深度学习的实验,希望可以扫描所有的医学影像资料,让机器像专家一样来看这些影像,也许可以帮助找到人身体里的问题。医学知识每年都会发生变化,机器实时扫描所有影像,就像谷歌的机器人可以实时搜索网页一样。

对于机器人,我不是特别兴奋。在硅谷你们已经可以看到机器人了,它们只是为了让你拍照的,并没有特别大的用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机器人。比如随着社会老龄化,我们需要有人来照顾老年人。我们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常识,也就是说,这些智能机器人或者智能设备,事实上是没有常识的。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有T型人才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革命性的科技,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出现,似乎永无尽头。但是更让人激动的一点,比所有单个技术的出现更让人激动的是,把科技进行融合,融合之后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技术。我们整合它们的时候,或许可以创造出下一个硅谷,有可能是在另外一个国家和地方的硅谷。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有新型人才,叫做T型人才,指的是必须要有能力去理解不同的技术,能够把这些技术整合和融合,能够了解他们的前景如何。投资“融合”的领域未来将会占领先机。

硅谷精神造就了硅谷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没有想到他与朋友阿伦·拉奥(Arun Rao)合著的《硅谷百年史》在中国卖得火热,事实上,他原本觉得在美国也没人会想读硅谷的历史。这本书后来成了中国创投领域的必读之一。

除了该书作者,他的身份还包括人工智能及认知科学专家、音乐爱好者等。在FT2016中国高峰论坛期间,FT中文网在杭州专访了斯加鲁菲,跟他聊了聊硅谷和中国的过去、当下和未来中,所有人最关心的一些话题。

“如果你在20世纪50年代问一个住在纽约、伦敦或北京的人,下一场全球性的大变革将会发生在哪里,没有人会想到是硅谷。”斯加鲁菲说他写书的初衷,正是想要找出为什么硅谷这个最不可能的地方,成为一场巨大的科技变革的发源地的原因。

很多发明并非诞生在硅谷,但在硅谷壮大,为世人所知。“硅谷精神造就了硅谷。这里有一群疯子,疯子般的音乐家、艺术家、政客,疯狂的人。他们喜欢琢磨怎样把一个点子用得与众不同,他们不计较工资和盈利,在车库里捣鼓自己的东西,仅仅为了兴趣和好玩。”

这也就意味着硅谷是绝对不可能被复制的。“你可以学习硅谷,但复制硅谷的尝试都失败了。”

斯加鲁菲认为中国最像硅谷的城市是深圳,因为这两个城市都始于“拿来”别人的创意和作品,加以思考和发挥,为己所用。

“第一部iPhone用到的许多产品和设计并非出自苹果之手,为何iPhone叫做创新,微信被叫做‘山寨’WhatsApp或是Instagram呢?所谓‘山寨’、原创,有那么多不同吗?关键从‘山寨’和模仿中,逐渐做出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最像硅谷。”

他认为距离权力中心过近的北京中关村,创业与创新存在太多“自上而下”的元素,实际上是硅谷的“反义词”。上海充斥太多金钱的味道。杭州阿里巴巴一家独大,硅谷的起点则是一批非常小的公司。这些城市的尝试无所谓优劣,只是都不像硅谷。

中国尚“落后硅谷20年”

2000年前后,美国互联网泡沫爆炸,《硅谷百年史》花了不少篇幅列出泡沫炸裂中倒下的公司,提出原因在于这些公司绝大多数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甚至持续烧钱,而投资人也过度关注了网页曝光率和点击量等并不一定能带来盈利的指标。

部分倒下的公司其实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用户群。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这一轮互联网大潮中的一些相似现象,不少公司发展到非常大的体量却仍迟迟不盈利。

对此,斯加鲁菲给出“严重警告”,认为这正是在走美国泡沫吹起的老路。“公司目前不盈利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公司的想法或科技远超时代,市场需要时间来接受。二,公司一文不值,只是幸运地遇到没脑子的有钱投资人。如果投资人刚好有点名气,那么其他投资人也会蜂拥而上,从来高高捧起了估值。要想想看究竟是哪个原因。”

一直到去年,人们提到中国与硅谷,还主要在讨论二者的差距。然而,从2016年起,逐渐有观点认为中国许多方面已与硅谷不相上下,甚至超越硅谷。斯加鲁菲不迟疑地回应说,中国尚“落后硅谷20年”。

他认为,试图将二者作对比时,应采用公平的标准。他再次用微信举例,认为虽然微信的影响有目共睹,然而走出中国,除了一些华人,并没有多少人使用微信。在打造国际品牌方面,中国公司尤其尚欠火候,还有一些潜意识里的自卑感,即使自身已并不逊色。

即便如此,作为最了解硅谷的人之一,斯加鲁菲却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认为,成就硅谷的今天的“硅谷精神”,正面临消亡。高房价、大公司、寻求安稳工作的人群,与曾经充满自由活力的湾区背道而驰,甚至“应该有许多硅谷人希望看到苹果这样的大公司倒掉”。

不过话说回来,“硅谷大起大落好几次了。人们过去也有几次觉得硅谷要完,结果你看,我们现在还在这儿讨论硅谷。所以,我现在预测硅谷的未来时总是非常谨慎。”

3D打印技术和合成生物学可能改变世界

斯加鲁菲在同日举办的FT中国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硅谷观察:未来投资与科技的十大风口”的主题演讲。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在这些新科技与新事物中,有哪一个或者几个能够真正改变人类的未来,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互联网的出现一样,成为下一个“互联网”?

比较出乎意料的是,斯加鲁菲首先排除了自己的老本行人工智能和近一年多来大红大紫的VR/AR。“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无法弥补的,这决定了它无法被完全信任,因此可能会是人类的好帮手,却不能引发彻底的变革。

VR/AR也许将在娱乐和媒体领域产生令人眼前一亮的应用,但它能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创造出全新的行业吗?不。”斯加鲁菲认为,有可能改变世界的是3D打印技术和合成生物学。“3D打印让人们在家就可以制造出东西来,这将对制造业带来不可想象的改变。合成生物学也是一样,编辑基因、制造新的有机组织等等,正是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行业和职业的事情。”

中国最像硅谷的城市是深圳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问:你在写作硅谷的历史时用大篇幅记述了硅谷社会变迁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硅谷的成就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答:如果你在20世纪50年代问一个住在纽约、伦敦或北京的人,下一场全球性的大变革将会发生在哪里,没有人会想到是硅谷。

所有大公司都在东海岸,知名大学和诺贝尔奖得主在东海岸和欧洲。波士顿一度拥有世界上90%的软件工程师。只谈论科技的话,你理解不了硅谷。

硅谷集中了一帮疯子,疯狂的艺术家、音乐家、政客,他们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最疯的。当别处的新科技来到硅谷,正是这些人想出了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使用它、改变它。

我们看到乔布斯和苹果名声大噪,实际上在他之前,硅谷人玩弄电脑已经许多年了,乔布斯只不过想到了一个能够赚钱的主意而已。

我们看到Oculus横空出世,其实在这背后是无数出于兴趣不断实验的发烧友。

硅谷的历史不属于大公司,而是属于这些疯狂敢想的人。

那么这些疯狂的人是从哪儿来的呢?加州开始于淘金热。一无所有的人们来到加州,幻想靠金子发财。因此这里的人可能天生有“敢想”的基因。另一个解释是,加州偏居一隅,离一切都太远了。权力和金钱是取得进步必不可少的因素吗?不一定。权力在华盛顿,金钱在纽约。但也许这对加州反而是件好事,我们穿T恤短裤,谁管得着呢?

金钱与权力中心的人们循规蹈矩,遥远且有着独特历史的加州从而成了让思想自由的地方。斯坦福大学成立初期难以招到教授,有名望的教授更愿意留在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哈佛。

也许这是好事,没有老派的教授,我们有疯子们代替。20世纪50、60年代,这股自由精神已经开始吸引全世界的人们奔向加州。

问:这是否意味着硅谷无法被复制?

答:当然了。你可以学习硅谷的经验,但所有尝试复制硅谷的努力都失败了。从法国、俄罗斯,到中国,每个国家都说有自己的硅谷。其中一些比较成功,但也并不像硅谷。

中国就有很多所谓的“硅谷”。然而,中国恰恰是一个证明硅谷无法复制的好例子。硅谷开始于自由、“无政府”的疯子,在中国他们可能早就被关起来了。相比之下,我觉得深圳和硅谷最相似。深圳的科技行业开始于从事“山寨”的“罪犯”,这和硅谷是一样的。

硅谷的第一家重要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由离开“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的实验室的几位年轻人创办的。肖克利非常愤怒,一直称他们为“叛徒”。

史蒂夫·乔布斯发明的灵感也是来自别处。我最喜欢的例子是拉里·埃里森,他利用原本为CIA做的一个项目创办了甲骨文公司。

硅谷充斥着这些不同寻常的故事。深圳也是同样,而且重要的是,他们在“山寨”的同时,会思考“我怎么把它变个样子”,从而做出原创的东西。

两个月前我去深圳,看到许多山寨的VR头盔,但其中一款增加了一个显示时间的窗口。可能99%这样的尝试最终失败,但那成功的1%造就了硅谷。

中关村离权力中心太近了,创业与创新存在太多“自上而下”的元素,实际上是硅谷的“反义词”。硅谷是自发的,某一天美国政府才突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上海充斥太多金钱的味道。

杭州阿里巴巴一家独大,硅谷的起点则是一批非常小的公司。这些城市的尝试无所谓优劣,只是都不像硅谷。

问:一直到去年,人们提到中国与硅谷,还主要在讨论二者的差距。然而,从2016年起,逐渐有观点认为中国许多方面已与硅谷不相上下,甚至超越硅谷。你怎么看?

答:中国落后硅谷20年。对比的时候要明确。比如微信,有多少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在用呢?很少。这不是一个公平的对比。中国与硅谷还有很大差距,重要的是想明白这个差距在哪儿。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只讨论数字的话,中国肯定有些方面是超越美国的。

然而最应该关注的是,下一个大事件(next big thing)将发生在哪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还在看硅谷、看以色列来做参考。美国却少有人看中国。美国人看中国大多是试图了解“怎样利用中国来做下一个大事件”而已,比如利用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人才。

中国许多公司现在仍抱着一种旁观其变的态度,甚至有些年轻人也如此,这让问题更加严重了。如果你去见硅谷的风投,说“我有个主意,没有人这样干过”,硅谷的风投会认真听。在中国,你要说,“我有个主意,已经有人这样做过了,我能做得好一点”。这样说有些夸张,但20年的差距就在这儿。

另外一个差距在品牌建立与推广。全球最有价值品牌中,排在最前面的几家硅谷占了好几席,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可能日本韩国也有几席,但极少见中国。

中国公司往往只关注中国市场,并且多有“自卑感”,明明有实力,却依旧在海外市场“害羞”。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苹果、谷歌,如果苹果做出了VR头盔,全世界都会讨论。如果华为做出来了,多少人知道呢?品牌价值有时无关品质优劣。中国公司不善于推广自己。

问:2000年前后,美国互联网泡沫爆炸,《硅谷百年史》花了不少篇幅列出泡沫炸裂中倒下的公司,提出,原因在于这些公司绝大多数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甚至持续烧钱,而投资人也过度关注了网页曝光率和点击量等并不一定能带来盈利的指标。部分倒下的公司其实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用户群。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这一轮互联网大潮中的一些相似现象,不少公司发展到非常大的体量却仍迟迟不盈利。你怎么看?

答:这正是在走美国泡沫吹起的老路,这是个严重警告,祝这些公司好运。公司目前不盈利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公司的想法或科技远超时代,市场需要时间来接受。许多开始不盈利的公司,后来改变了世界。二,公司一文不值,只是幸运地遇到没脑子的有钱投资人。如果投资人刚好有点名气,那么其他投资人也会蜂拥而上,从来高高捧起了估值。要想想看究竟是哪个原因。

问:许多人认为硅谷正离它的“初心”越来越远,你担心硅谷的未来吗?

答:我在硅谷和朋友们喝咖啡时,只要不是讨论特朗普,就是在讨论这个。硅谷变得太多了。

其中一个变化是,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爆炸后,投资人越来越急于要求变现。曾经的硅谷对暂时不赚钱的主意更加宽容。仙童从来就没有赚过大钱,但存在了很久。但现在这个新变化让初创公司卖掉公司变现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不乏YouTube、Instagram等知名公司。

谷歌每年买五六十家小公司,这说明:一,谷歌很有钱,二,有许多公司急于被买。苹果、谷歌、Facebook因为没有被收购才有今天,而今天的初创公司暂时没有盈利就想着卖掉自己,同时,大公司控制得太多。这不再像硅谷了。

社会也变了。湾区富裕了,高房价赶走了艺术家和音乐家,而他们是硅谷精神的代表。现在来硅谷工作的人们更看重高薪和稳定。

我在硅谷住了33年,每隔五六年,都有个泡沫爆炸,欧洲的朋友就会纷纷说硅谷要完了。但硅谷每次都会满血复活,甚至更大,更强。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芯片制造商似乎要打败硅谷了。你猜怎样?苹果和软件产业崛起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爆炸了。你猜怎样?谷歌、Facebook、PayPal崛起了。2008年遇到金融危机。你猜怎样?我们还在这儿讨论硅谷呢。因此,我现在预测硅谷未来的时候总是相当谨慎。

问:互联网的出现是个大事件,无数后续的发明都基于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你认为什么会是下一个“互联网”?

答:我个人认为,3D打印和合成生物学有潜力改变世界,创造出全新的工作和行业,带来今天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变化。

任何人都可以在家打印出物品,人人都是制造工厂,这会是场革命。想象一下这将对生产这些的工厂和售卖这些的商店带来什么影响吧,尤其制造业目前仍是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因此许多大公司害怕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在看似乎还是一条水平线,我不知道变革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但30年后一定跟现在大不相同。

合成生物学也令人惊叹。从读取基因、编写基因,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也越来越低。当可以随意订购1万个基因,你基本就能够做任何事情了,可以制造新的有机体、新的材料。基因不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过去20年,合成生物学取得的进步比电子行业还要大。

我们正处在VR泡沫中,我不认为VR的影响有想象的那么大。VR/AR的应用目前多集中在娱乐,可能也将改变媒体行业,这很棒,但它们真能改变你的生活吗?它们也许带来了新的游戏、新的生产力工具,或许新的媒体,但依旧在旧的行业,工作也是旧的。

人工智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常识,因此不能被信任。人们已经花了几十年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我们的方法用错了。现在所有的重点都在深度学习,但深度学习不能获取常识。深度学习只是收集许许多多数据,基本做的是统计的工作。

比如,你给人工智能展示一朵花,它认识,并知道这代表美好。但如果一朵花出现在一个马戏团的人脑袋上,这很可能是一朵假花,这个人可能是个小丑,这是常识,却是人工智能不知道的事情。

因此机器人在工厂里可能没问题,只是做些标准化的动作,最坏的情况不过弄坏一台机器,但如果把它放在拥挤的商场中,它可能会伤到儿童。

一直以来,对于人工智能远大前景的说法多见于媒体,科学家其实并未有太多许诺。人工智能会是人类的好帮手,但能代替人类吗?很遗憾,不。

如果你20世纪70年代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会说是互联网,但我不知道它将怎样改变世界。今天也是同样,我无法想象它们究竟可以怎样改变我们的一切。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