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业陷入市场"失灵"困境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弗戈化工网 发布时间:2010-09-21

 回报期长企业观望

在国家推行节能减排的热潮中,与大规模兴建的新能源项目相比,节能行业还不是资金投入的重点,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企业,都不乐意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节能减排上。但节能行业未来存在巨大市场预期,却成为当前社会和市场的普遍共识。被视为“第五产业”的节能产业市场真的已经失灵?要推动市场扩容只能倚赖政策之手?

供需失调节能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时代,供需被看做是最重要的杠杆。市场将会透过产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相互作用,进而达成市场自我平衡的效果。但这一理论对于节能行业来说并不奏效。尽管节能环保被誉为意义非凡的绿色产业,但从目前来看,如果这个产业背后没有政府强制性的推进措施,还很难通过供需这一市场经济杠杆达到有效开掘。

有权威统计表明,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直接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因此住建部前几年就大力提倡推广“四节”建筑,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但由于各地未出台相关跟进措施,没有制定出住宅建设的强制性能耗标准,所以多数人还是延续“泥水匠”的老一套工艺。而据该行业业内人士反映,某大型集团住宅产业化工艺及产品年出口额达到5000万美元,该工艺比传统建筑业节材20%、节水60%、节能65%,缩短施工周期2/3以上。虽然在国外很受欢迎,但是在国内市场推广却很慢。

“节能这一概念在政府机关比较流行,听说领导干部如果不提节能,就会显得不入流。但是,节能环保市场目前来说还是一个市场失灵领域。”中国节能协会高级工程师蒋芸认为。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部分企业看来,节能减排看上去还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投入大笔钱进去,充其量只是为环境做出贡献而已,但这并不符合企业追求利益的正常目标。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无论卖方开出多大的价格、技术、服务和回报等方面的优惠,都很难引起买方的重视。企业自身也不太可能把节能减排的目标放在第一位。

“企业领导考虑的是最直接的利益,而节能减排带来的效益可能需要3-5年才会显现,他们更愿意看到‘实打实’的业绩,把企业资金用在扩充规模、扩充资产上面,而不是每年能节省下多少水电等能效上。”蒋芸说。

商人逐利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节能领域不能盈利”这一观点也亟待改变。值得关注的是,越用越少的石化能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绝对主导的位置,且能源价格不断走高的趋势也将不可避免,这就使得能效控制无疑会成为未来制胜的关键。

节能产业各资本布局不均衡

虽然节能环保领域涵盖的范围尚未明确,但从广义的概念上理解,这一产业可谓“错综复杂”。该领域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具体而言,节能环保涉及的领域包括有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建筑节能、节油及石油替代、节能照明、污水处理等。仅就建筑节能领域来说,目前就很欠缺发展所需的有力助推因素。

不过,节能产业的市场预期却被普遍看好。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提出,“‘十二五’末期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更是给出了令人惊讶的数据,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3万亿元。据国际节能环保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占GDP 3%以上,而到2020年,该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且未来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12%-15%的年均增长速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也曾表示,我国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当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据了解,今年央企以500亿元资产规模组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后,节能环保市场基本涵盖了国资、民资、外资这三大类企业。一家知名民企相关高层告诉记者,央企背景硬、资金足,上的大多数是大项目,比如电解铝、冶金、炼钢这类高耗能企业的节能项目等,这些大项目都被他们控制。外资则凭借技术优势,能上一些较好的项目。而处于资金弱势的民营企业,大多拿到的是小项目,如卖节能产品等。但是该人士认为,央企在理念上比不上外资和民资。“民营资本具有转向快、灵活,以及市场应变能力强等特点,这就使得民资在节能行业更容易获得盈利。”蒋芸分析。

据蒋芸介绍,“十一五”国家的节能补贴力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例如一个做节能减排的高耗能企业,一吨标煤的补贴幅度达到200元到250元,而对于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国家采取了“中央补240元+地方补60元”的政策。银行方面也更加支持这些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给民资的政策补贴并不到位。”在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黄琨看来,“我们在节能领域的很多项目类别里可以称得上是先行者,但补贴上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拿到,实际情况是大家都做节能,给谁都一样,所以自然是关系近的先拿到。而贷款方面的额度一般也就在2000万元以下,相应的措施也很严格。”黄琨称:“我们上的项目基本是几百万元的小项目。对于不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来获取大项目颇感遗憾。”

企业重眼前回报轻长期效益

种种数据表明,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空前之大。不过市场人士普遍反映,蛋糕虽大,做起来却不易。

上述知名民企负责人表示,“虽然投入节能环保产业的资金对大企业而言比重不大,但大企业的投入热情并不高,很少有人愿意去做。我们曾想给某个大型油企在北京的20多个楼宇做节能项目,但到目前为止投入几百万元,只有一个楼上了节能项目,这些楼宇全部加起来大概需要投入4000万元。但是企业似乎算不过这笔账,总考虑到投入多少就该马上赚多少。因此这些企业经常以资金批不下来为由拒绝投入,但实际上初期的成本投入在几年内就能成功回收,一个企业楼宇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可能有几十年,这样算下来,其实是赚了”。

据黄琨介绍,单就北京建筑节能领域的总规模大概就能达到6000亿元。近年来北京的建筑面积大概以4500万平方米的速度在上涨,而每平方米节能投入大概在200多元,如果把这些都纳入到节能环保当中,达到上述规模根本不是问题。而目前情况是,市场只被挖掘了3%-5%左右,且现在基本上做的是带有强制性因素的项目,比如需要这两年内完成的3000万平方米老房子的改造项目。对待这些80年以前的老房子,政府在推进抗震加固的同时也给这些老楼做了整体保温。当然还有学校、医院项目。

除了这些国家在做的项目,老百姓却很难把钱投在节能产品上。这种困扰不止存在于民资,即便全球500强企业的施耐德电气也有这方面的隐忧。因为看重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的大好前景,施耐德电气很早就开始布局中国市场。但是该公司中国区总裁朱海却对近来新推出的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台的普及有所担忧,他说,“施耐德电气如今如此高调地宣传,就是希望更多人认识到,能效管理带来的不仅仅是绿色环保,也可以带来切实的收益”。该公司吴江洪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说道,“关键还是节能理念要发生改变”。

政府强制推进节能业发展

事实上,国家不断强化节能减排领域推进的意图十分明显。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曾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并通过建立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除此之外,政府还对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规定了硬性的减排目标,并同时主动进行采购。如之前发布的《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所涉及的产品及企业就颇为广泛,从电视机、计算机到打印机、显示器;再从空调机、电热水器、便器、水嘴到双端荧光灯、自镇流荧光灯等产品都被确定为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而该份强制采购产品清单包含了292家企业的10239个产品型号/系列。

即便如此,目前的市场状态还不能让业界满意。而为了保GDP、保增长地方政府上马大项目不说,对于新技术推广的态度也比较保守。

8月3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布,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不降反升。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中国单位GDP能耗5年要下降20%左右。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短短6个月要完成6%以上的降耗任务,而去年全年也才下降了3.61%。

面对这样的大趋势,一些并不曾涉足节能领域的企业却开始加速布局环保企业。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化为主业的东方电子公告宣布出资3250万元,与北京诚信天宏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北京东方天宏节能环保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照明业的龙头企业佛山照明也宣布投资节能产业。该公司上周与美国Bridgelux(普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就LED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欲形成新能源、节能产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布局。

专家分析,提前布局可谓抢占先机。早做准备,等市场变得顺畅的时候,就能以更先进的技术理念以及经验立足。而一位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是明知道大蛋糕摆在这儿,却只能隔着玻璃干看,说的夸张点儿,现在的市场开发也远没有打开”。

产业做强尚需政府市场合力

虽然从目前来看,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来矫正人们对节能行业的观念,但从长远来看,国家更想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小企业做强做大,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优化。蒋芸介绍说,民企目前的状况是太小而不是太少。

而从大背景上来看,我国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虽然现在已经大体完成了20%的目标,看起来进展喜人。但是朱海却表示,真正的硬仗是剩下的这20%-25%。前期,中国通过淘汰落后小产能很快就完成了目标,但是之后的目标就不能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达成了。只有通过更多更好的技术来提供助力才能达成。

“未来5年内楼宇和用户端板块可以带来最快的收益,预计二氧化碳的减少量中将有50%来自于这两类投入。”施耐德方面认为。

民营企业也准备在这些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我们在楼宇能效控制方面经验丰富,而通过程序管理、管网、末端的节能甚至可以达到65%的水平。”黄琨告诉记者,很多民企之前是给外资做外包,或者是从央企出来的人单干,所以在技术和理念上并不输于外资或央企。

企业如何在未来市场脱颖而出?黄琨认为,“民企要多条腿走路,比如我们以前是做设备的,出口产品占公司40%的比重,而销售占了另外的40%,剩下的则是提供节能服务。目前公司也不断布局境外市场,包括山东、东北、新疆、河北等地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尽管目前的节能市场够大不够热,企业还是要通过提升技术、提升管理来占得先机。

对于未来节能产业的发展,诸多业内人士明确表示,政府还应该加大强制力度。蒋芸认为,引导是一方面,还需要加强控制和管理。政府可以通过赏罚分明的政策,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对于做了节能减排的企业要按标准补贴,对于没有做的就应该适当惩罚。同时,社会的认知也很重要,因为节能减排不仅是塑造形象的工程,还应该认识到,从一个节能减排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带来的长期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对于强制性的减排目标,甚至有专家建议,“大型高耗能产业目前都有限制,但是私企却还没有。所以未来民营企业应该有‘民营目标’,甚至个人应该有个人目标”。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有些激烈,但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呼吁社会各界投入节能产业,这其中就包括民资、国资、外资甚至是个人。

曾有学者表示,节能环保产业应该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而未来,节能环保能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许还将更多依赖于强制性手段的介入和社会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