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10-11-17

2010年10月23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大会在安徽省蚌埠市隆重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发来贺信,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他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治淮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治淮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治淮工作决策部署,不断谱写治淮工作新的篇章。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到会致辞。

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宣读了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宣读了钱正英的贺信,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讲话。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蒋旭光、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有关方面老领导敬正书、宁远、汪峡、袁国林,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出席大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在会上致辞。

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淮河是一条极其复杂难治的河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60年成就举世瞩目,新时期治淮事业任重道远。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始终坚持“蓄泄兼筹”的方针,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统筹规划,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合力兴水,进一步加快淮河综合治理步伐,让淮河成为一条安澜之河、清澈之河、富庶之河,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淮河两岸人民。

回良玉副总理在批示中指出,新中国治淮60年,实现了沿淮人民的千年梦想,书写了水利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铸就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巍巍丰碑。由于淮河流域水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淮河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我们要继续贯彻中央治淮方针,深入推进治淮事业,进一步健全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加快完善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着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如期实现淮河综合治理目标,为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钱正英在贺信中高度评价了60年治淮所取得巨大成绩。她说,60年来,广大治淮建设者和淮河流域人民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 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弘扬团结治水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懈探索,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建设,基本构筑起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初步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为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粮食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60年治淮实践,不仅取得了恢宏的物质成果,并且造就了大批优秀水利人才,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陈雷在讲话中指出,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在抗御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取得重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和兴修水利大规模展开的关键时期,隆重纪念新中国治淮60周年,总结治淮工作成就经验,展望治淮事业美好未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进一步推进淮河综合治理,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工作,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新中国 60年治淮取得的巨大成就,对进一步推进新时期治淮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扎实做好治淮工作指明了方向。

陈雷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新中国治淮60年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宝贵经验。他说,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翻开了淮河治理的崭新一页,开启了新中国治水事业的伟大征程。60年来,勤劳智慧的淮河流域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指引下,遵循“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战胜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治淮建设,彻底扭转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面貌,实现了沿淮人民的千年夙愿,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陈雷总结60年治淮取得了以下六方面显著成效:一是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基本形成。二是防汛抗旱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四是水土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五是依法治水管水全面推进。六是流域机构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他说,60年治淮实践取得举世瞩目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第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根本保证。第二,丰富和完善治淮思路是做好治淮工作的基本前提。第三,坚持科学规划是做好治淮工作的重要基础。第四,不断推进科研创新是做好治淮工作的有力支撑。第五,坚持团结治水是做好治淮工作的强大保障。

陈雷指出,60年治淮伟大成就令人鼓舞,今后的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而艰巨。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淮河视察,对治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要求把淮河治理摆在重要位置,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建立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搞好淮河流域的环境整治,确保淮河安澜,造福人民群众。2009年12月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淮河治理,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工作会议,对进一步推进淮河治理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治淮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始终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继续发扬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优良传统,统筹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和河湖关系,统筹解决好防洪、排涝和水资源保护问题,完善流域防洪排涝抗旱减灾体系,搞好拦分蓄泄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实现蓄泄合理、保障有力、生态良好、人水和谐,进一步把淮河修好管好,确保淮河安澜、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陈雷对今后治淮提出六方面重点任务:一要坚持蓄泄兼筹,进一步提高流域综合防洪能力。全面启动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着力实施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和居民迁建,加快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巩固和扩大下游洪水出路,增加上游拦蓄能力,开展堤防达标和重要支流治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确保实现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远期目标,保障流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要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根据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针对北临黄河、南靠长江的区位优势,以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和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体系。同时,要加快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部分重点灌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三农”发展。三要坚持节约保护,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取用水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全面推行节约用水,特别是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农业节水灌溉,积极引导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沿线水资源保护,进一步健全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四要坚持依法治水,进一步强化流域水行政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继续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维护流域正常水事秩序。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管理。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提高工程管护水平。进一步完善涉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构建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涉水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五要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治淮工作科技贡献率。要深入研究淮河重大问题,在关系流域水利发展方向和重大规划布局方面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不断加深对淮河自然规律的认识。要加快水利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治淮科研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科研和技术装备水平。要不断完善流域数据中心、水文站网、地下水监测系统、骨干水利工程自动化调度系统等基础设施,加快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不断提高流域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六要坚持团结治水,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治淮合力。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上下游共保、团结治水精神,从治淮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进一步发挥淮委的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强化流域四省沟通协作,增加理解,相互支持,团结治水,共同将治淮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致辞中指出,新中国治淮60年给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了巨大变化,进一步加快治理步伐,是沿淮人民的殷切期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对于流域各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汛期,温家宝总理在安徽视察时充分肯定了“王家坝精神”。沿淮人民将继续发扬“王家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和水利部等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投身于治水兴利、强省富民的宏伟事业中,决心按照国务院治淮工作的决策部署,为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实现新时期的治淮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审计署、南水北调办、中国农林水利工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有关院士、专家和科研院所、高校代表,水利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人,沿淮四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淮河水利委员会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出席大会。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