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炼企业掀起扩产风暴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1-03-29

“今年山东地炼的产能将突破8000万吨。”近日,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在第四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暨第三届中外油商高峰论坛上表示。

据介绍,2011年山东地炼将迎来新建一次加工能力集中投产高潮,预计约有近2000万吨产能投产。将在2011年投产的项目包括华星石化600万吨/ 年常减压装置、正和集团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东明石化一套6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届时这三家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将分别跃升至850万吨/年、 800万吨/年和1150万吨/年。而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以往是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石化巨头才有的规模。

一家与会的地炼企业代表说:“不扩产未来就没有出路。”山东一直是炼油大省,地方炼油企业云集,但是规模一直是地炼企业的心病。规模达不到一定水平,就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政策“卡壳”甚至被关停。

2009年出台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快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一些小的炼油项目。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到2011年我国将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吨~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

如今已是2011年大限,垦利石化、京博石化、海科瑞林化工等山东地炼企业都积极行动起来,上项目、扩产能,或是为了眼前能达到国家标准,或是为了以后可拓宽发展道路。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勋指出,目前山东地炼的盈利都还不错,但是整体上规模偏小,质量也赶不上央企。石化属于资本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资源垄断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地炼的根本出路在于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服务,而不应主要靠政策利好等外部因素拉动增长。

山东地炼协会会长刘爱英曾多次表示,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地方炼油板块,山东地炼企业一直在两大石油集团的夹缝中生存——原油依赖其行政划拨,成品油须由其代销。没有足够多的油源、没有足够大的规模、面临产能淘汰的危险等等,这些因素一直以来都迫使地方炼厂进一步扩大产能。

在原料充足和销售渠道畅通的情况下,对炼厂来说,扩大炼油装置就意味着增加效益,但是原料、技术等前提条件并不容易满足。记者了解到,山东地炼目前使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燃料油,性质不如原油稳定,但国家每年拨出的原油远远不能满足其产能。所以,一些地炼从国外进口原油和燃料油,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在众多地炼大幅扩产、央企入驻山东兴建炼化项目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原料竞争、销售撞车以及环保等压力,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

2010年12月30日,中化集团与山东弘润石化签署了增资认购协议,并表示将以控股弘润石化为契机,加强与山东省在石油中下游领域全方位的投资合作。而包括三大石油企业以及中国化工集团在内的大型石化央企也都在加大与地炼企业的合作。

在各家地炼企业纷纷扩产的同时,国际石油巨头也盯上了这块“肥肉”。致力于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国际能源咨询和通讯公司USICapital将携多家国际石油公司对山东地炼进行全面探营。其中包括BP、康菲石油、道达尔、壳牌等多家国际石油石化巨头。

与会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地炼企业炼油规模不断扩大,对资金和原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引入新的投资,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也成为许多地炼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国际石油公司对山东地炼集中探营,也会使山东地炼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