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高新区:打造长三角独具特色的国家高新区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 发布时间:2011-06-15

对于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来说,国家高新区的布局略显滞后。在2007年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之前,浙江省仅有杭州高新区一家国家高新区。 2010年11月,绍兴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浙江省第3家国家高新区,这不仅是对绍兴高新区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国家从整体战略布局考虑,在经济大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的举措。

绍兴高新区成立于1997年,14年来绍兴高新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集聚,新城建设顺利推进,投资环境日益优化,逐步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充满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并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集聚区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成为该市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新高地。

绍兴高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放眼长江三角洲,在这个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经济板块上,不仅有上海张江高新区,而且还有科技强省江苏的5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于此,再加上浙江省的两家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已成密集之势。作为后来者的绍兴高新区,如何在长三角地区诸多的国家高新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有所作为?特色成为绍兴高新区立足的依据。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特色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资源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与一些拥有传统优势的国家高新区相比,绍兴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略显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较少。针对这种情况,绍兴高新区十分重视聚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资源,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支撑。

绍兴高新区聚集了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创新资源。截至2010年年底,绍兴高新区共有企业研发中心2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绍兴高新区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弥补区域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浙江大学绍兴技术转移中心、甘肃科学院磁力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多媒体通信研究所、江南大学绍兴研究院等先后落户,为园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绍兴高新区企业光大芯业微电子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深入合作,共同研发市场适销的集成电路;宏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使集成电路在线测试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京昇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院校在激光制版、反光层和涂层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浙化联与东华大学联合设立研发基地,并吸引东华大学入股组建浙江东华纤维材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独立研发。

绍兴高新区形成了完整的创业孵化链条,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核心,拥有孵化面积6.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30家,累计毕业企业93家,这些企业成为绍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如绍兴光大芯业有限公司经绍兴科创中心培育后成功毕业,2008年在园区扩大生产,目前其产品霍尔传感器集成电路的产量已占全国的70%。为帮助创业的科技人员进入产业门槛很高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与电子信息行业,绍兴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在科创大厦内共建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与绍兴文理学院共建电工电子产品测试研发平台,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加速器—产业化链条发展。

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绍兴高新区积极推动银企对接,绍兴市政府出台风险投资损失财政补偿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损失财政补偿政策,营造科技“孵化器+风投”的投融资模式;实施“3个 100”工程,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即为符合引进要求的每位高层次人才提供100万元启动资金、100平方米的创业用房和100平方米的居住用房;在园区优质地段建设人才公寓,向各类高端人才提供1000套共计4万平方米公寓;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在特色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支撑下,绍兴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高端装备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探索新城建设路径立足长远科学发展

绍兴高新区地处绍兴市城东,规划面积10.44平方公里。与一般高新区远离市区的情况不同,绍兴高新区区域范围全部位于绍兴市中心城区二环线以内,具有典型的“园在城中,城在园内”的特征。经过10多年的建设,绍兴高新区已经成为绍兴市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副中心。园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占有率较高,园区内和周边还有多个旅游观光公园,是生态绿化之园,更是生态宜居之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绍兴高新区原有区域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产业用地已经捉襟见肘。2006年,绍兴高新区承担了迪荡新城的建设任务。迪荡新城紧邻绍兴高新区北部,面积5.78平方公里,这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绍兴高新区来说十分宝贵。然而,急需土地资源的绍兴高新区并没有把迪荡新城的土地作为产业开发用地,而是放眼长远,将迪荡新城定位为以商贸商务为特色的城市重要功能区,集休闲、购物、旅游、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贸商务中心,全部发展服务配套和生态环境。

经过近6年建设,迪荡新城核心区已经建设完成。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亿元,社会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60亿元,建筑面积达215万平方米。在该区域内,商务核心初现雏形,一期高档写字楼已全部投入使用,吸纳了包括企业总部在内的 230余家企业;三期商务楼全面建设,浙江移动通讯大楼、元城国际等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绍兴地标性建筑——建设高度达288米的洲际皇冠酒店主体结顶。在该区域内,商贸核心基本形成,总面积26万平方米的世茂广场正式营业,涵盖了商业百货、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等众多商业业态,汇聚了马来西亚百盛百货公司、法国欧尚超市、美国星巴克、世茂电影城以及上百家国际、国内高端品牌商店,成为浙江省内单体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的商业中心。迪荡新城作为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地位初步奠定。

与此同时,位于迪荡新城北部的迪荡湖公园启动建设。该公园总用地面积245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12公顷,是绍兴市区二环线以内区位优越、水环境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水乡景观的“城中湖”,目前该区域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之中,建成后将成为“绍兴城市水广场”,成为充分展示水城魅力、引领时尚生活、吸引人气的亮点。一个高起点建设的现代化新城,一个区域性的CBD正在绍兴高新区崛起,成为展示绍兴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表面上看,迪荡新城的定位让绍兴高新区失去了扩展产业用地面积的机会,长远看来,迪荡新城的建设为绍兴高新区南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人才引进,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使高科技产业与高端服务业同步发展、互利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分析绍兴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例相当,这是绍兴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对于国家高新区特别是现阶段的国家高新区来说,第三产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更能体现国家高新区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取向。

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已经为高新区所认识,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很多高新区的目标,因为这些高新区普遍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第二产业独大而第三产业比例偏小。绍兴高新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4年以来,绍兴高新区根据自身区位优势,提出在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在园区的北部积极打造区域性商贸商务中心,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一流的生活环境营造,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人才、资金的集聚,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从建设迪荡新城开始,绍兴高新区就确定了“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目标。面对新城建设与旧城功能疏散这个命题,绍兴高新区作出了推动产业“优二兴三”的题解,为园区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绍兴高新区内先后建立起绍兴(中国)染料城、绍兴建材城、绍兴汽车城等专业化市场,吸引了一批大型商贸机构入驻其中。目前,迪荡新城已经成为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地,成为绍兴市惟一的CBD,华丽的建筑、先进的建设理念成就了功能完备的高端服务业发展环境,流光溢彩的迪荡新城吸引了中国移动客服中心与世茂集团等一批资深大企业入驻。迪荡新城正在成为绍兴城市商圈的新地标。

同时,软件、服务外包与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等符合绍兴高新区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高瑞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园区集聚了绍兴市90%以上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主要从事政务软件研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推广、动漫创意设计、数据录入等流程服务外包及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等高瑞服务业。

迪荡新城产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营造成就了第三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良好的商业氛围和生态环境增加了绍兴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引商竞争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投身绍兴高新区。

民营经济主导

创业氛围浓厚

江浙地区向来是民间资本的天堂。在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以家庭作坊单打独斗发展为特征的温州模式和以集体经济发展为特征的苏南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绍兴以民营股份制和国企转型股份制与外资为主的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模式开始低调发展,引起人们的关注。自2005年起,绍兴地区生产总值迅速上升,经济总量逼近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这一模式被美国专业经济评论杂志《福布斯》称为“新温州模式”和“绍兴模式”,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第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绍兴高新区受益于“绍兴模式”,成为民营企业的集聚地。

在绍兴,人们都愿意做老板而不是给别人打工。在绍兴高新区,有超过95%的企业都是内生型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化充分等特点。而培育和发展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是国家高新区设立、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民营经济不仅支撑起了绍兴高新区的经济命脉,也承担起了绍兴高新区产业转型的重任。当新兴产业的机遇来临之际,绍兴高新区的民营企业总能用最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商机并迅速实现产业转型。绍兴是传统的纺织强市,随着纺织业逐渐变为夕阳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纺织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一家绍兴高新区的纺织厂发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后,迅速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实施转型,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由一家传统的纺织厂变身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在一个民营企业集聚的国家高新区,蕴藏在其间的能量和效率难以估量。

不仅如此,绍兴高新区还积极打造民间资本的栖息地。在民间资本充裕的江浙地区,绍兴高新区结合区域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利用民间资本嗅觉敏锐的天然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环境营造,科学引导民间资本从投资过度的传统产业转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园区先后设立了注册资金5000万元和3000万元的绍兴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绍兴市高新技术担保有限公司,以小资金来引导、撬动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以企业为主体集聚创新资源,放眼长远发展服务和生态主导的迪荡新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绍兴模式”成就民营经济天堂……这些鲜明的特色让绍兴高新区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国家高新区之林。

“十二五”期间,绍兴高新区将综合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按照绍兴市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创新战略、低碳战略、协同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专业化服务,通过挖掘和激活民间资本潜力,对接科技创新对资本的需求,汇聚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企业创新成长,对“浙江模式”优化提升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对绍兴市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打造创新驱动的经济体、民间资本的栖息地和科技创业家的乐园,力争成为环杭州湾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

优势产业集群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以占绍兴市0.1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绍兴市25%的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绍兴高新区成为环杭州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解读绍兴高新区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园区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导,高端装备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功不可没,它成为绍兴高新区飞速发展并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电子信息产业差异化发展

很多高新区都把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而主导产业的趋同性会导致园区间的同质化竞争,也会影响产业集聚创新发展。为此,绍兴高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侧重于IC设计封装测试及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的研发、光电显示、软件和服务外包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三大领域,形成了与其他高新区差异化的产业定位。

IC设计封装测试领域依托华越微电子等国内龙头企业的人才与技术基础,形成了以光大芯业、芯谷科技、宏邦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在PC电源控制器、功放集成电路、AC/DC适配器、BIPOLAR设计、SSOP、QFN和CSP封装及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研发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光电显示领域以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拥有VFD、LED、IEM等系列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VFD研发和生产能力全国第一、世界第三,LED小尺寸显示应用全国第一,龙山电子、欧柏斯光电科技等一批企业在发光显示模块、大功率高亮度发光管等方面也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力。

软件和服务外包及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等符合绍兴高新区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园区集聚了绍兴市90%以上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主要从事政务软件研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推广、动漫创意设计以及国内、国际软件服务外包接包业务。近年来,绍兴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值每年都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2010年年初,绍兴高新区建设了网络经济科技创业园,目前已初具规模。全球纺织网、绍兴信息港、绍兴生活网等本土知名商务网站已入驻园区;以原创动漫制作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少年师爷》、《机灵豆游千年》等具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作品已在央视播出。园区还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各具特色

绍兴纺织业十分发达,绍兴高新区新材料产业紧密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重点形成了纺织新材料和激光全息包装材料两大产业领域。纺织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浙江化纤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在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高仿真纤维及复合技术方面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力,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55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全息包装材料领域聚集了京华激光制品、京华材料、京昇科技、虎彩激光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同时,绍兴高新区积极引进医用高分子材料项目,不断丰富园区新材料产业种类,提升新材料产品档次。

高端装备制造业最近几年在绍兴高新区得到较快发展。以华剑机械、瑞远航天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着眼于自主研发,提升竞争能力。华剑机械是国内惟一一家拥有床垫机器核心控制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瑞远航天的动态检测设备组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航天仪器及各种机床加工部件在线检测。

新能源产业也是绍兴高新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园区企业世纪能源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能源研究中心,研发生产醇醚车用清洁汽油、醇醚民用清洁燃料及配套灶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联达节能有限公司探索基于能源合同管理的节能服务模式,将市场拓展至包括长三角、东北地区在内的国内大部分地区。太阳能光伏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即将上马,新能源产业发展氛围已经在绍兴高新区形成。

“十二五”主导产业迈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绍兴高新区将重点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依托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软件服务外包基础软件平台等载体建设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推动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积极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项目;发展面向区域市场的行业解决方案,针对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医药化工以及传统服务业等,培育形成一批行业专家型企业;以科创大厦为空间载体,搭建软件公共平台,重点建设急需的软件构件库和软件开发实验中心等,助力软件企业快速成长;聚集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资源,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利用绍兴和上海、杭州的地缘优势,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引导和促进软件、呼叫中心、互联网服务、市场调查、咨询服务等外包业务发展,形成有规模、有水平的服务外包基地。

同时,绍兴高新区将加强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对软件产品登记和软件企业认证、年审的各项费用予以支持;通过引进各类培训与中介服务机构、依托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服务外包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计划到2015年,绍兴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总收入50亿元,成为国家级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及绍兴市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核心承载地。

绍兴高新区还将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将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继续走外向型发展道路,朝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服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逐步成为带动和支撑绍兴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计划到2015年,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100亿元,成为绍兴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

对于新材料产业,绍兴高新区将以优势技术和产业为基础,以骨干企业和技术中心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纤维材料、新型包装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到2015年,园区力争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新材料基地和国内领先的包装新材料、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绍兴高新区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锂电池、太阳能光伏、节能服务等产业领域。力争到2015年,园区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引进4-5家太阳能电池应用和设备制造企业、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研发制造企业,努力创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园。

由于绍兴高新区产业格局的创导与当地传统产业关联密切,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绍兴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提升,尤其是对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演绎了高新技术产业引领辐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样本。

“十二五”目标:建设环杭州湾现代化科技新城

“以推动绍兴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传统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着力点,创新园区产业发展内涵,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重点承载研发创新、总部运营、高端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大功能,引领带动绍兴市产业升级转型,把绍兴高新区建成环杭州湾地区新兴的现代化科技新城”,这是绍兴高新区描绘的“十二五”时期美好愿景。

新城区的建设纳入了越来越多的高新区的发展规划之中,一些高新区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实践。站在国家高新区新的起点上,绍兴高新区谋划未来,不仅要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而且将建设科技新城,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城市使命。

打造环杭州湾创新发展示范区

按照绍兴高新区“十二五”工作思路,到2015年,绍兴高新区将进一步强化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地位,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干的产业技术结构,构架结构合理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空间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和效益居全国同类园区领先水平和浙江省前3位,初步形成一支高新技术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和技术开发队伍。

为此,绍兴高新区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在产业总量方面,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率达35%,园区净利润总额占园区总收入比重高于6%,出口创汇达到50亿美元;在产业结构目标方面,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达到250家,其中产值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产值超过10亿元的规模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占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在科技创新方面,力争使园区财政科技拨款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6%,企业研发总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4%,建立1个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中心、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新增孵化场地面积9万平方米以上,入孵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700家,孵化毕业率超过35%,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理工类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不低于2000人;在生态目标方面,力争万元增加值能耗低于0.25吨标准煤,园区绿化率超过25%。

目标确定后,绍兴高新区开始大力实施“创新战略、低碳战略、协同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专业化服务,通过挖掘和激活民间资本潜力,对接科技创新对资本的需求,汇聚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发展高端产业,促进企业创新成长,对“浙江模式”优化提升产生显著的示范效应,对绍兴市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打造创新驱动的经济体、民间资本的栖息地和科技创业家的乐园,成为环杭州湾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

为此,绍兴高新区将围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研发中心建设,引进一批研究应用型的大院名校,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需求导向的新兴产学研合作体系,以创新驱动民营经济腾飞,在浙江省率先打造创新驱动型的经济体。

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创新沃土

绍兴高新区深知,要打造现代化的科技新城离不开园区企业的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园区将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科技部门与园区管理部门的关系,形成促进园区发展的合力,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出台鼓励与支持研发、孵化、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技术转让、中介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土地集约经营和吸引人才的政策,进一步形成更加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使园区成为聚集资源、打造财富的“洼地”。

此外,绍兴高新区将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大政府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在确保园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浙江省内一流水平并逐步增长的基础上,绍兴高新区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每年专门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助国内外科技人员带着高科技成果、项目到园区实施产业化,同时继续对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实施每年500万元的贷款贴息。

除了资金支持外,绍兴高新区还将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并切实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领导,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园区管委会的“一号工程”来抓。园区将切实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专门组织班子并联合高校开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制定园区高新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传统产业提升改造规划和人才引进培养工程规划;认真抓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全面推行各有关部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岗位责任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绩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合力,形成齐抓共管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局面。

同时,绍兴高新区还将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强化科学普及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宣传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切实提高便民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园区大力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切实优化专利、软件等知识产权咨询、交易服务,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承担社会责任创建和谐园区

迪荡新城的建设实践和环杭州湾现代化科技新城的建设目标都赋予了绍兴高新区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城市使命。目前,园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健全,和谐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绍兴高新区拥有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并建立覆盖园区的医疗卫生网络,拥有独立的图书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绍兴高新区以解决拆迁安置房为重点,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取信于民、让利于民、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基层稳定。此外,绍兴高新区以完善社保为抓手,全面提升辖区民众福祉。目前园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绍兴市在浙江省率先实行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年满18周岁失地农民可自愿参保。参保失地农民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可每月向绍兴市社保局领取230元的养老保险,而且保险金随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随着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推行,2009年绍兴市又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接轨的办法,提高失地农民的保障待遇,园区2万多名失地农民参加了保险,占应保人数的 96%。园区还建立了“失地农民援助基金”,帮助遇到特殊困难的失地农民,目前已累计支出118万元,3000余人次受惠,5383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并实现了再就业。

在绍兴高新区,举目四望,河水清澈,满眼青翠。迪荡新城更是如此,36%的绿化率和即将开工建设的迪荡湖公园将使迪荡新城的环境与会稽山麓秀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把绍兴高新区装扮成一个生态和谐、环境优美,高品位环境与高端产业交相辉映的现代化科技新城。

酒乡纺城不落伍

创新创业创未来

提到绍兴,人们会想到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会想到王羲之、陆游、蔡元培、鲁迅、竺可桢、范文澜,一个个文化名人科学大家构成了海内外闻名的“名士之乡”;会想到鲁迅笔下咸亨酒店里的黄酒和茴香豆,7000多年的酿酒史成就了“酒乡”的美誉。2500年的历史沧桑给了这个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绍兴还是传统的纺织强市,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纺织城与纺织品贸易中心。如今,这个酒乡纺城被赋予了一项新的战略使命——建设国家高新区,这意味着绍兴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酒乡纺城没有失去方向,相反,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形成了绍兴以创业创新精神为主导的文化基因。秉承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奉献精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奋发图强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的“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绍兴民营企业家形成了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风格和“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的“绍兴精神”。这种精神经过绍兴人民特别是绍兴民营企业家的发扬,成为绍兴民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基因。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市场经济的活力在绍兴实现了完美结合。

绍兴不仅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还是浙江省惟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已连续8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10年,绍兴市获立项的国家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新产品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共153项,获立项的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基金、新产品试制计划等省级项目450多项。绍兴2010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2294件、11670件,均居浙江省第3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26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43件,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28.9%。在《福布斯》杂志评选的25个“2010年中国大陆创新城市”中,绍兴位列第10位,在全国地级市中仅次于苏州、东莞,排第3位。在创新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酒乡纺城没有落伍。绍兴领先的城市综合实力、加快迈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活力强劲的民营经济、储备充裕的民间资本、日益强大的城市创新能力在历史人文优势的衬托下为国家高新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现实的眼光考量,绍兴建设国家高新区有利于重塑浙江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构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有效路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生产等因素获取了比较优势。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若干区域战略进入国家层面并获得较大支持,区域经济竞争加剧,浙江的先发优势受到削弱。但浙江毕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果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重塑区域竞争优势,而建设国家高新区就是有效途径之一。绍兴国家高新区将加快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构建新的区域竞争优势。

绍兴建设国家高新区有利于加快形成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化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其集聚作用已经日益凸显,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产值占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的一半以上。绍兴高新区经过 14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并集聚了相对丰富的科技资源,未来还将充分发挥其作为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点、制高点和孵化器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新的战略支点,成为杭绍甬“金三角”的重要一极。

绍兴建设国家高新区有利于优化调整绍兴经济结构,促进绍兴市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一个显著亮点。但绍兴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原料初加工型、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建设国家高新区是绍兴市培育产业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提升绍兴高新区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园区集聚资源要素能力,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成为绍兴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引领带动该市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以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风光秀丽、名人辈出而著称于世的绍兴将因为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演绎出新的风采,传统文化和高新技术一定会在绍兴交织出更加绚丽的乐章。

0
-1
收藏
相关文章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