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务事业的四大难题 提出六对策破解

文章来源:水世界 发布时间:2011-09-26

近年来,全市水资源供需形势日趋严峻,再加之水环境污染积重已久,供水管网管理体制不一,以及城镇内涝问题日益突出,我市治水兴水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迎接日益严峻的水情挑战,在充分借鉴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治水经验后,我市在2010年5月的大部制改革中组建市水务局,集原市水利局的职责,市城市管理局供水、用水、节水、排水管理的职责,以及市环境保护局污水处理的职责于一体,全市涉水事务管理从“多龙管水、条块分割”向“一龙管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一体化管理转变,东莞治水迈入新的阶段。

适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根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东莞当前严峻的水情形势,我市提出了“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治水兴水新理念,着力推动水务事业的大改革、大发展,切实提高我市水务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难题一

我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过低

尽管我市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因为企业众多、人口密集,用水需求量极大,再加上境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原因,水资源供需形势日益严峻。我市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仅为253立方米,不仅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每人1750立方米的国际用水紧张线,而且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

“我市供水总量的90%取自东江,对东江的依赖性很大,但是东江采水量已达到极限。”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政府办公厅早在2008年就印发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对东江流域的东莞、广州、深圳、惠州等八个区域实行总量控制,行政分水。根据该方案,我市在正常来水年分配水量为20.95亿立方米,特枯来水年分配的水量为19.44亿立方米。而在2010年,我市用水总量已达21.07亿立方米(含微咸水),其中不足的部分只能用地下水及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代替。

据预测,到2020年,即使考虑到节水措施,我市的需水量仍将达到25.3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加大约4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对东江供水依赖度超过 90%的东莞,届时即使是在正常的来水年,也将面临巨大的用水缺口。特别是在东江的枯水年和枯水期,如果没有新的水源补充,我市缺水总量将在8亿立方米左右。

难题二

大多河涌水质为V类和劣V类

除东江外,我市河流水体污染的现实情况也不容回避。大多河涌水体水质为V类和劣V类,境内大部分水库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不少水库水质达IV类甚至以下。

我市饮用水源主要依赖东江。然而,近年来,东江水资源的水质状况也不容乐观。东莞段东江水质正常情况下达III类地表水标准(可作生活饮用水),但在汛期排洪排涝或咸潮上溯等特殊时期,水源水质不达标。而且,由于过度采砂,导致东江东莞段河道下切,枯水期上游来水量减少,致使东江东莞段污染物不能迅速下泄,同时咸潮上溯,严重影响东江东莞段饮用水源水质,东江水质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恶化。

作为我市居民备用饮用水源的横岗、水濂山、白坑、芦花坑、五点梅、马尾等八大水库,水质都没有达到III类,其中,松木山水库、横岗水库、水濂山水库的水质相对较好,但与III类标准也还有差距,原水水质安全保障令人担忧。

全市内河涌水质污染情况更为严重,石马河、寒溪河、东引运河等河流水体相继被严重污染。虽然目前我市全面启动了运河整治和污水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深圳观澜河、惠州潼湖的跨境源头污染量大,东莞城市工业化进程中河涌污染程度大,东引运河、石马河等河流水质虽有改善,但部分指标还是超过Ⅴ类。特别是全市的内河涌,基本上属于排污渠,水质普遍属Ⅴ类水甚至是劣Ⅴ类水,黑臭现象还普遍存在。

难题三

小水厂设备落后影响供水安全

当前我市124座水厂,隶属市、镇、村三级管理,数量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一些规模小、设施简陋的村级水厂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制水工艺亟待提升,供水管网亟待更新,区域间供水安全亟待完善,严重影响供水水质安全。

水务部门2010年以来的监测数据显示,市东江水务公司属下的水厂出厂水常规项目水质合格率在99%以上,镇级水厂出厂水常规项目水质合格率为96.2%。但在水源水质不稳定的情况下,部分镇级水厂,特别是村级水厂的出厂水常规项目综合合格率只有89.1%。

“我市现有村级水厂75家,超过全市水厂总数124座的一半还多,但是供水能力却不到全市供水能力的7%,而5家市级水厂,供水总能力占全市的52%。”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供水企业数量多,但其中大多数水厂规模都很小,制水工艺简单,设备落后,对供水设施和水质检测不完备,影响我市供水水质安全。

难题四

城镇内涝问题凸显

每逢下暴雨,不论是莞城、东城、南城等市区街道,还是企石、中堂、大岭山等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浸街问题。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全市水、旱、风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3.89亿元,其中主要是由城市内涝造成的。

据了解,东莞市区的大部分排水设施都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因前期缺乏系统的排水规划,导致排水管道的设计和施工标准较低,排水设施不完善。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汇水面积不断增大,难以满足城市排涝要求,导致我市城区低洼地带经常内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市镇排水系统已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导致内涝灾情频发,且损失远高于其他灾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快速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历史欠账多,标准低,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及违章排水现象普遍。同时,因城市发展导致蓄水设施减少,地面硬底化增加,我市城镇排水系统已难以满足发展的要求。此外,我市城区内涝除了排水设施陈旧、河道排洪能力不足等原因外,还与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未能与城市建设同步升级有关 。

对策一 推进供水水源多源化建设

尽管当前水情形势严峻,治水工作面临很大挑战,但是我市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来迎接挑战。

据介绍,《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省委9号文件和广东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指导、推动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政策指针,将成为我市治水兴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水务部门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根据省水利厅对珠三角地区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水务现代化这一目标要求和《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市的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完善我市防洪减灾保安系统总体布局,并不断改善我市的水环境质量。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稳步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并将以组建东莞水务投资集团为依托,全面提升我市水务的投融资水平和能力。此外,市水务局还将以加强行业能力建设为基础,筹建东莞水务调度指挥中心,并搭建水务一体化管理平台。

市水务局表示,将推进我市供水水源的多源化建设,加大我市水源水库保护力度,加快实施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段供水水源保证工程、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跟进并推动观洞水库扩建、西水东调工程等方面的前期研究工作,继续推进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二期工程建设。

同时,市水务局将依法划定饮用水源水库保护区,加快实施对八大水库水源的修复和保护工程,按时完成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隔离围网工程建设。将成立原水管理机构,对饮用水源实施统一管理。完善全市供水规划,开展联网水库防洪、供水联合运营调度研究,核定联网原水供水价格,调整水厂布局,使之与江库联调工程相配套,确保工程发挥整体综合效益。

此外,市水务局将继续开展大王洲滨江应急备用水源可行性研究,并结合西江调水工程的实施,开展大岭山等山区水库扩容增蓄能力研究工作,增强我市原水调蓄能力,实现统一调配当地水、客水和外调水。

对策二 筹建城市渠务管理中心

市水务局表示,将继续加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内涝整治工程建设,推进防洪排涝工程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加强防洪排涝的联合调度,确保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考虑城市排水的复杂性、专业性、艰巨性,筹建成立城市渠务管理中心,统筹排水规划、工程实施、管理调度等工作。加快全市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分期分批对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严重不足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率先完成鸿福河、新开河等市区重要排涝河道的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全市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汛管理机制,不断加强三防指挥系统和防洪抗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做好防汛预报、预警、预案和各项防范措施,将防汛工作主动前移,做到防灾不抢险,全面提高全市的防灾减灾综合保安全能力。

对策三 打造市区供水“一张网”样本

市水务局表示,将在力争年内完成市区各水司整合的基础上,打造市区供水“一张网”样本,然后稳步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

为此,市水务局提出了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将按照“分片集中、规模经营、供水能力适度超前”的原则,在物理层面,要实现主干管网互联互通。第二步将在体制层面,加快制定全市供水行业统一的定额标准、技术规范、管理规章,促进传统制水工艺的升级改造,建立完善的、全覆盖的水质督察体系,推进供水行业法制化进程,引入竞争机制,稳步推行供水特许经营制度。第三步将在服务层面,建立供水行业业务办理、抄表收费、设施维护、用户接访、投诉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服务规范,对企业的服务标准、服务行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通过三个层面的推动与建设,最终实现“水资源统一配置,供水统筹调度,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全市“一张网”供水格局,保证我市安全优质供水。

对策四 推进石马河综合治理

石马河综合治理对保护我市东江水源水质意义重大。市水务局表示,将根据深莞惠三市《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计划》的要求,采用结构治污、工程治污、生态治污、管理治污等各种有效的综合手段,推进石马河综合治理。同时,将提请省水利厅牵头,协调深莞惠三市,按照上滞、中截、下疏、调污排清的原则,尽快启动石马河河口水源保护综合整治工程,确保以后汛期浊流冲溢安全线时,可通过滞、调等手段尽可能不让或少让污水流入东江,待洪水变清后再排入东江,从而切实有效保护东江水源水质。

此外,市水务局还将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次支管网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工作,不断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将加快全市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机构,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及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制度。

对策五 组建东莞水务投资集团

据介绍,为了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水务建设,为我市水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我市计划组建东莞水务投资集团。

此外,市水务局表示将加强行业能力建设,为水务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在水务管理体制上,要按照水务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镇街水务一体化改革,推动各非中心镇成立农林(市政)水务局和(市政)水务中心。对条件暂不成熟的镇,统一成立市政水务中心,整合涉水事务的管理。在依法治管水上,将严格依法行政,推进水务联合执法和水务公安筹组试点工作,强化水务执法权威。

对策六 筹建东莞供水调度指挥中心

市水务局表示,为做好我市供水统一调度工作,保障供水安全,我市将筹建东莞供水调度指挥中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使用,建设一座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反应快捷的供水调度指挥中心大厦。在此基础上,将水务投资集团、全市供水调度中心、城市渠务管理中心、市三防指挥中心、市水质监测中心、市污水治理中心、水博物馆等用房需求一并统筹考虑,统筹水务一体化管理。特别要筹划好一个水博物馆,作为全市水情水法教育的阵地,水科学普及、水文化推广的窗口,水务发展成就、水务发展规划的展示基地。

此外,市水务局将以加强三防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我市水务的信息化建设,并以此带动我市水务现代化。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