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染废水处理新技术研发成功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网 发布时间:2011-10-13
4月20日,记者从河南省漯河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一项用于核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催化生物陶生产项目,将在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批量生产.

4月20日,记者从河南省漯河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一项用于核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催化生物陶生产项目,将在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批量生产。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1年4月14日的检测报告显示,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研制成功,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检测显示,将10克利用这一新技术制作的新材料——催化生物陶颗粒,浸泡在含有12640贝克/升的放射性碘—131的核废水中20分钟,可以吸附固定高达99.97%的放射性物质碘—13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测试人员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对碘—131的吸附效率之高是令人震惊的。”

同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2011年4月13日的检测显示,利用这种新材料过滤放射性高达185万贝克/升的碘—125废水,仅用5分钟的水力停留时间,放射性碘—125去除率高达92%。

据介绍,这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是由一个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研发团队的领军者,知名环境科学家董良杰介绍说,这种新材料叫作催化生物陶,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陶瓷,也不同于传统的吸附材料;利用这种新技术制作的颗粒,是一种具有定向选择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简便、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质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离子。这一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该项目总协调人,河南省漯河市政协副主席、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博士介绍说:“我不是搞科研的,是为科学家服务的,并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该技术项目已经在河南投资了1亿元人民币,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具备了规模生产能力,将于近期投产。”

名词解释:碘—131:与核污染相关的常见辐射污染物,也是日本福岛核事故释放最多的一种放射性物质。

贝克:放射性活度单位,饮用水卫生安全标准放射性最高允许量为1贝克/升。

新闻背景:据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4月16日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福岛核电站附近海域海水每毫升水中含220贝克(22万贝克/升)放射性碘—131、88贝克(8.8万贝克/升)铯—134和93贝克(9.3万贝克/升)铯—137。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说,这一水平相当于正常值的10万倍。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