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业:政策扶持须跟上技术创新脚步

发布时间:2011-11-29
"十一五"期间,在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77%,污水处理产业取得突破进展之时,污泥处理产业则显得起步迟缓,发育不良.污泥处理行业面临着政策亟须完善,机制亟待建立的任务.

“十一五”期间,在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77%、污水处理产业取得突破进展之时,污泥处理产业则显得起步迟缓、发育不良。污泥处理行业面临着政策亟须完善、机制亟待建立的任务。处于起步阶段的污泥处理行业存在的问题不断见诸媒体,污泥二次污染事件不时挑动公众神经。

在资金缺乏、运行机制缺乏、技术路线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如何走出一条稳定、高效的污泥处理路 子,尚需要学界、行业内企业及政策层面共同探索。如何让起步阶段的污泥处理产业项目有效运转?江苏省住建厅污水处理专家何伶俊的观点极具代表性,他认为在 目前政策、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必须与政策相融合,“再实用性的技术只有获得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才能有市场”。

污泥处理产业起步面临困局

对于如今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现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学会固废专业委员会委员王伟用了四个字来概括――“ 乱象丛生”。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含水率一般为80%。污泥中因为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有害成分,简单倾倒、填埋将引发环境污染问题。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污泥产生量接近2200万吨,其中有80%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污泥处理形势十分严峻。

由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缺少稳定、有效的处置途径,近些年来多个地方发生污泥污染事件。监 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全国有300多座污水处理厂污泥去向不明;约80%的污泥采用简易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填埋场难以为继,二次污染严重。这也致使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面临巨大压力。

来自中投顾问的调查资料显示,如今国内共有50多个采用厌氧消化技术的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但是90%都没有正常运行。虽然环保部在2010年底发出的《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污泥必须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对本报记者分析说,“虽然国家宏观的支持力度较大,污泥行业与整 个环保产业的周期具有同步性,但缺乏更加细致的规范以及技术细则,导致目前行业管理混乱等众多问题”。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内并无专门针对污泥处理处置方面 的相关资质认定,这直接导致行业进入门槛低。“很多之前做饼干的、做药片的企业也都来做污泥干化了”。某环保企业负责人说。

CDM前景广融资渠道应实现多元化

合理、充足的资金注入被认为是目前推动污泥处理业改变现状的首要因素。在目前国内污水处理厂普遍利润不高、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寻找有效的资金渠道及运作模式成为了当务之急。

我国污水处理厂目前对于污泥的处理多为填埋和焚烧。市场上每吨污泥的焚烧费用大概为180元, 一个日处理1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污泥的费用大概为900元。一个10万吨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每天至少得花9000元用于污泥焚烧。这些费用对 于原本就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的国内多数污水处理厂来说,不失为较大的负担。

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业主多数为政府部门,其运行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显得较为单一,主要为污水处理补贴和财政投入。在污水处理的稳定运行资金仍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污泥处理获得充足资金显得更加困难。

CDM(清洁发展机制)被认为是未来污泥处理业的一条前景广阔的融资渠道。根据京都议定书中CDM的相关协议,发达国家可通过对发展中国家以技术援助或资金购买的方式达到完成本国碳减排指标的目的。

业内有分析人士指出,通过碳减排获得多元化渠道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地支撑污泥处理处置的稳定运行,并为污泥低碳技术、设备的研发提供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厌氧消化-沼气发电的工艺路线在争取CDM认证上具有优势。因为其沼气发电后并 入市政电网,碳减排幅度可以准确计算和核定。但目前该工艺路线在国内的运用极少。到目前为止,在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近2000个CDM注册项目中,污泥处 理处置参与的案例只有上海白龙港污泥工程和绍兴污泥垃圾混合焚烧发电项目。

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也是环保企业不断的尝试内容。目前富春环保募投项目“污泥焚烧资源综合利用工 程”进展顺利,富春环保董秘张杰对污泥处置项目的融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我们的可研报告预计,每年运行7000小时的情况下年利润是6400万元, 利润应该会超出原先估计。”

政策层面应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是较多业内专家的观点。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守先对本报记者说到,“可以把污泥处理业纳入地方资源环境发展规划和静脉产业范畴,给予政策性指导及财政和税收支持”。这些可以包括贴息贷款、鼓励上市融资等优惠政策。

选择技术路线需因地制宜

今年4月份住建部、发改委下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指出,“因地制宜是污 泥处理处置方案比选决策的基本前提。”在发达国家污泥处理产业技术发展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在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情况下,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成 了污泥处理业绕不开的一大主题。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工艺,并结合具体情况形成自己的技术路线,在国内的污泥处理业已 形成一大趋势。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集中处理、协同消化”污泥处理路线实际上是在吸收德国技术工艺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加拿大的土地利用 模式及日本、新加坡的焚烧工艺之后,结合实际项目经验形成的。

近些年来,日本在污水、污泥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日本制定的关于污泥处理的“生物质利用推进 基本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约85%的污泥得到利用。具体措施包括引进高效污泥脱水机,推进沼气化、固体燃料化等能源利用,开发低成本、高品质资 源化技术,以及将污泥与其他生物质混合处理利用等。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环保企业在污泥处理方面的创新较多。浙江省环保企业菲达宏宇通过饲养“水蚯 蚓”,投放到污水处理厂中来处理污泥。从2007年开始,菲达宏宇已经先后在浙江绍兴、诸暨、湖南长沙和杭州富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水蚯蚓”的试运 行,目前试运行项目已使污水处理系统的直接运行成本下降20%以上,同时大幅削减污泥最终处理处置费用。

而对于相关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业内有专家提出可根据污泥的最终去向,来界定污泥行业的处理处置标准。“比如,国家也可以建立分级标准,可以将污泥处理处置的稳定化、无害化阶段列为三级标准,无害化、减量化阶段列为二级标准,减量化、资源化利用阶段就可列为一级标准。”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张辰在对污泥处置路线进行总结时表示,污泥处置技术并无优劣之别,而选择使用哪种技术路线进行污泥处理处置,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和处置方式决定处理技术三个基本原则。

政策与技术紧密结合才见效

在污泥处理业的起步阶段,如何引导资金注入、如何让技术更好地进入市场,如何让既有的污泥处理项目高效运转,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在战略层面平衡好各种影响因素。

业界有观点认为,广受专家推崇的厌氧消化技术“叫好不叫座”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直接相关。业内 专家郝晓地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数污水处理厂只设计水处理工艺,而将污泥视为一种负担,想方设法将其弃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像欧洲那样给 予污泥转化能源的补贴政策。”

江苏省住建厅污水处理问题专家何伶俊认为,行业技术上的声音一定要传递到政府耳朵,进入决策者视野。“否则再完美的技术政府不知道,就没有市场,技术若是不能体现在政府的意志,那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在污泥处理业,制定污泥处置路线的地方决策层是首要责任主体。“当地方政府通过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设定了污泥处置的不同路线,也就基本确定了污泥处置的技术路线和相应的公共服务采购成本。”

而对于政策与技术的关系,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守先认为政策与技术的融合有一个互推的过程。他跟本报记者补充到:“政策相对滞后,一般情况下,技术成熟到一定阶段和水平,政策才会出台,并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政策不断跟进与完善。”

朱守先进一步指出,可以更多发挥政策优势的力量。“污泥处理业是资源再生工程,建议首先在发达地区城市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探索成功模式,再进行推广”。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