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的新路子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1-12-22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核心观点: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抓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等工作,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坚持成在持久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既反映了我国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也是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化。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成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等污染持续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保护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保障、促进和优化作用。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竞争制高点的优先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的时期,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将是国际社会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只有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坚持,成在持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行动、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是前提;采取一切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抓紧行动起来,是关键;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是基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和可持续,是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全社会广泛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体现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方面,逐步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大力宣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几个重点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我国已经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并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继续推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提高固碳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预警监测与应对;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强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与此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

二是要深化污染减排。“十二五”时期,污染减排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必须进一步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要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负荷率;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切实加强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将区域大气环境作为整体进行部署,着力构建区域空气联防联控工作新机制。

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等,对此我们要多策并举,全力抓好。

四是要着重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监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五是要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保护好草原和湿地。继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的保护和管理,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不断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让江河湖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六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抓紧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进一步深化环评制度,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注重运用市场手段,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健全绿色税收、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汲取国内外环保历程的两条教训。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地方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环境保护的路子越走越窄,难有作为。只有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推进,环境保护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探索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所谓“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所谓“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所谓“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生态建设再造环境优势,是有效减轻环境治理压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的治本之策。

探索环保新道路,既要深化认识,也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推进,在实践中升华。探索环保新道路必须结合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来进行,使其更加具体化。每项工作的创新,每项难点的突破,每项任务的完成,都是对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贡献。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