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绿色的明天--节能、转型双管齐下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流程工业》200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01-09
在中国,根据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突破4亿吨,其中一半以上将依赖进口,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达到2千亿立方米,也就是说,还要建设10多个"西气东输"项目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从化工与环境、能源说起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人与自然相协调、有利于人类世代发展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为生存而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决策经常向经济倾斜,正是在这种单纯经济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导致地球环境的全方位污染与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海洋污染、淡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公害、有毒化学品和固体废物危害,在这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至少有7个直接与化学工业有关,另外3个与化工也有间接的关系。美国TRI(Toxics ReleaseInventory)统计结果表明,化学工业为最大的有害物质释放工业,超过排在前10名的其他9个行业的总和。

在中国,根据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突破4亿吨,其中一半以上将依赖进口,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达到2千亿立方米,也就是说,还要建设10多个“西气东输”项目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风力发电以及核电的需求量更是达到了目前的125倍和19倍。面对这一可称的上是血淋淋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居安思危。

能源对于化学工业来说,既是燃料、动力,又是原材料,化学工业每年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消费总量的10%~12%。在化学产品成本中,能源所占的比重很大,一般产品约占20%~30%,能耗高的产品可达60%~70%。

目前化学工业每年消耗各种能源折标准煤1.3亿~1.4亿吨,占全国耗能总量的17%,年耗电量占全国工业用电量的15%左右。1993年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突破亿吨大关以来,近10年能源消费量以年均4.8%的速度增长。1990、1995、2000年化学工业及化工各行业能源消费量和构成见表1。

化学肥料制造业是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最多的行业,1990年占化工总能耗的58%,2000年下降到49%,其中氮肥能耗能量1990年占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4%,2000年占42%~45%;1990、1995年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能耗占化工总能耗的17%~19%,2000年栈道25%;有机化学品占10%左右。

不容忽视的能源危机

能源危机,一个近几年我们常听到的词。2003年“拉闸限电”,一个高频率出现在媒体上的词一遍遍的提醒着我们不得不面对能源危机的现:“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且差距呈越来越大之势。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难道这是中国能源危机的信号吗?中国似乎陷入了“一片荒”中,人们不禁感叹,中国是否已经陷入能源危机?当前持续发生的能源“三荒”再次告诫我们,中国并不是一个能源富裕的国家,节能降耗至关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更是提出:为确立节能的战略地位,建议把节约资源提升基本国策的高度,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称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在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需要巨大的能源供应,缺电、缺煤将意味着什么,谁来供应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严峻挑战。”11月29日,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张向晨副司长在2003年中国IT财富年会上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文明转型--走向生态工业文明

工业——尤其是化工行业对能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化是很大的。但是,自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对环境问题有了觉醒;其次,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文明转型、绿色工业真正走上了人类历史舞台?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尤其是铁器的普及,使小农农耕生产组织方式成为可能,极大增强了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更多的土地被开发,更多的孩子得以养育,当时的人口资源矛盾得以解决和超越,当时的血缘部族组织也因此而崩溃。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血,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的巨大调整。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中华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农耕文明。小农经济虽然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发达的铁冶炼业,如铁犁、锄头、镰刀、水利工程等等,仍体现了人的主观创造力量。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要“天人合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自秦统一中国两千年来,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19世纪初的4亿,一直都不断地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矛盾。每当矛盾激化时,都带来自然力量的反作用,如各种天灾人祸,使一半以上的人口消失。传统农耕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是渐进的,是有一定节奏的,但破坏的总趋势从未中止。千百年来,在人口增长的持续压力下,人们破坏了黄河沿岸的生态后,又开始转向长江沿岸。人口愈多,愈要扩散,每次扩散,生态就又被破坏一次。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一场黑死病席卷西方,四分之一以上的欧洲人口因此消失。这次黑死病后,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气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其主要特征是:以毁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约束政治权力;民主法治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传统工业文明比农耕文明的发展性高,但持续性差。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年;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年。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生态工业文明(绿色工业)——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都是以破坏自然来换取人类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只是节奏快慢与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尤其是三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发展史,对自然的破坏最为彻底也最为无情。人的自由建立在对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开发利用之上,建立在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人类的科技智慧和社会文明似乎不像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与自然相对抗,由此下去,这种“放纵的自由”绝对是难以维持的。难道我们就找不到一条希望之路,找不到能使人类真正实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目标?

节能——重中之重

目前,绿色工业的相应技术还未跟上,生态工业文明这一美好的愿望尚需时日。但我们可以做到先从节能作起,其实我国节能有很大的潜能。其一,我国产品能耗高。中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例如,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高出27.4%;我国国内企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落后的与先进的相差1~4倍。其二,产值能耗高。中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经测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以及居民生活用能优质化等措施,近期国民经济产值能耗节能潜力达3亿吨标准煤左右。而我国“十·五”期间总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吨标准煤。

记得,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许多的城市街头我们都可以看到废品收购站这样的“机构”,设立这样的机构是由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促进资源的二次以及多次利用。如今,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所增加,这样的机构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资源被应用一次便被仍近了垃圾箱,能源浪费的现象大大的增加。

而在国外,1981年,丹麦政府制订法令,规定啤酒和软饮料只有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才可上市出售。这意味着塑料和金属材料容器被禁止使用,也意味着要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饮料包装回收和重复使用的系统。丹麦联合酿酒公司迅速回应了此项法令,其99%的瓶子得到回收,有些瓶子重复使用达30多次。2002年,宝马德国公司国内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部件已达到90%。2000年,废钢回收率德国为80%,荷兰为78%,奥地利75%,美国67%,而中国仅达20%。

在这一组发人深省的数字后面,我们可以看出,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文明转型,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决策者们,对这次文明的顺利转型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必须放弃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强占资源的狭隘世界观和战略观,以开放的心胸和对人类负责的精神来面对全球的规划与发展,他们不能在工业文明衰败之际还为了最后的一点剩余的短缺资源而强取豪夺,这样会将人类推向毁灭。同样,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什么是难逢的机遇?一个奔向生态工业文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能源节约对我国实现跨世纪的经济和能源发展目标,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科学的预算分析。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1995年2.33吨标准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吨。

环境保护——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像我们人类的母亲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人类几十亿的人口,保护地球的环境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真正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3年,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两项基本国策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对环保的认识进一步加强,1992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发布,各部门和各地方也纷纷制定本部门和本地方的《21世纪议程》,分别从计划、法规、政策、传播、公众参与等不同方面加以推动实施;199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21世纪,我国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2001年6月,国家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

我国是在人均GDP不足300美元的条件下开展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环境保护所取得的进展还是阶段性的。要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局面,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环保产业则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是未来国民经济中最具潜力的新的增长点。

大有可为的环保产业

随着中国对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的加强,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相当大。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环境保护从治理“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起步;至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其重心仍然是污染控制。近十年来,中国污染治理投资不断提高,“九五”期间(1991-1995年)达3460亿元,占GDP的0.93%。其中,2000年为1060.7亿元,占GDP的1.1%,而到2002年又增加到了1.33%。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