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黄金期的中国化工产业

中国石油化工“十一五”必将再续“十五”辉煌

作者:李晶晶 文章来源:《流程工业》2006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01-25
21世纪开局的第一个5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圆满完成规划.“十五”辉煌尽显于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中.“十五”是调整的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观念调整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1世纪开局的第一个5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圆满完成规划。“十五”辉煌尽显于一串串令人振奋的数字中。“十五”是调整的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观念调整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欣喜之余,一些不足和遗憾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一直困扰化工业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能源和发展矛盾的日渐凸显,等等……“十一五”如期而至,中国化工如何面对难题、发展壮大,相信大家都拭目以待......本刊记者在此与读者朋友共论中国化工的昨天、今天、明天……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在刚刚过去的21世纪第一个5年规划中,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十五”期间,中国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快速增长,与“九五”末期相比,原油产量1.8亿吨,增加1740万吨,增长10.7%,年均递增2.1%;原油加工量2.8亿吨,增加7400万吨,增长35.3%,年均递增6.2%;乙烯产量预计740万吨,增加270万吨,增长57.4%,年均递增8.7%;化肥预计4740万吨,增加1650万吨,增长52%,年均递增8.7%;合成树脂预计2050万吨,增加970万吨,增长89.8%,年均递增13.7%;轮胎外胎预计2.9亿条,增加1.7亿条,增长145.1%,年均递增19.6%。

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已有20多种主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原油产量位居世界第六,炼油能力居世界第二,乙烯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三,五大类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合成橡胶生产能力世界第三等等。

此外,从以下几个数字我们也不难读出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中国经济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工业增加值占0.5%,销售收入占3.7%,利润占28.1%。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十五”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各项指标综合评价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

煤化工进入黄金发展期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资源和能源的瓶颈越来越凸现出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濮洪九指出,利用先进的煤炭转化技术,发展现代煤化工,生产汽油、柴油和化工产品,不仅对化工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更是21世纪减轻我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减少环境污染、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煤化工成为国家能源战略重点

“十五”以来,煤液化、气化等先进的煤炭转化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被列入多个国家级规划中。煤合成燃料技术被列入“863”计划项目,煤液化工程被列为“十五”期间国家重点组织实施的12大高技术工程之一,予以攻关研究。国务院最近出台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也将煤化工列为发展重点。此外,煤直接催化加氢生产液体燃料的关键创新技术、煤液化加氢生产燃料油的关键技术、煤干馏及煤焦油生产燃料和化工原料的新技术等也被列为2006年国家科技资金重点支持的领域。由此可见,煤化工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

“十五”后期,我国煤化工步入快速发展新时期,产业化呼声空前高涨,并成为当今能源化工发展的热点。目前已建成177处高产高效矿井,2005年煤炭产量达到21亿吨,创历史新高,较2004年增长7.9%,这也是中国煤炭年产量首次突破20亿吨。业界人士纷纷预言,随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煤炭能源化工工业已成为今后20年的发展方向,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煤化工业国家。

“十一五”展望

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需求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将明显低于“十五”期间,2010年煤炭供应能力将达到24亿吨,消费量达到22亿吨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的增加主要是发电和供热用煤,钢铁、煤化工、建材等行业用煤数量也有一定增长。而“十一五”甚至今后更长时间内,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将以煤为主,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多元化产业格局,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实现“两个转变”,拉长“两条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两个转变”是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两条产业链”是指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煤、焦油、化工产品产业链,尤其要拉长第二条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发展煤化工。

产煤区“十一五”规划

在国家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近两年全国拥有煤炭资源的地区也开始大力发展煤化工。各产煤区纷纷制定煤化工“十一五”发展规划,竞相发展煤化工产业。

山西省今年制定了煤化工“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煤化工产业三年推进计划,启动了“5565”工程,以实现山西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已将“煤制油”列入省级发展规划,计划在今后5年内,在朔州和大同几个大煤田之间建成一个以百万吨煤基合成油为核心的、多联产特大型企业集团,并初步计划在煤都大同附近建设一个“煤变油”的大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一五”期间要依托产煤炭产业优势,全力推进煤化工、煤液化、煤转油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除了目前在内蒙古开工的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外,内蒙古还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工投产4个煤炭液化项目,形成2000万吨的成品油生产能力。

河南省也提出了“十一五”煤化工发展蓝图,规划建设5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初步提出了“十一五”煤化工规划项目72个,重点发展甲醇、烯烃、醋酸、甲醛、二甲醚、尿素、三聚氰胺、二甲基甲酰胺、芳烃等九大主导产品。预计到2010年,河南省煤化工产业煤炭转化能力将由2004年的800万吨提高到1900万吨,销售收入由2004年的110亿元增加到600亿元。

贵州省将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和建设5个“循环经济”型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预计5个基地煤化工生产项目总投资达522.8亿元,年产值可达403万元。

宁夏推出了《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整体规划与建设纲要》,确定重点发展电力、煤化工、煤炭开采三大产业,建设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占地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总投资2000亿元。

陕西省将在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打造三大产业链,规划建设7个产业区,实施煤、煤电、煤制油、煤化工产品一体化开发,形成煤电油化产业链。

安徽省规划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原煤加工能力,其中焦炭1000万吨,合成油品100万吨、合成氨300万吨,甲醇200万吨、烯烃等煤化工衍生产品200万吨,建成国家级煤化工基地。

跨国公司在中国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化学品消费国,中国的化学品需求量目前已占全球的15%,亚洲需求量的40%~45%。今后若干年内,中国仍将是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化工的增长引擎。据罗迪亚公司预测,2006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化学品生产国。中国正成为全球化工增长的亮点。

新项目纷纷投产

对于中国市场蕴含的无数商机,各大跨国化工公司自然不会错过,纷纷拟定了下一步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的战略时间表。进入2005年以来,世界化工巨头投资中国更是势头大增,近期正在开展一系列项目。包括:瑞士汽巴精化公司与温州柳成集团合资成立浙江瑞成珠光颜料有限公司生产高品质颜料;拜尔宣布在上海漕烃建立聚氨酯涂料工厂;韩国LG芳烃公司与青岛凯联集团合资建设世界级的芳烃项目,年产PX(对二甲苯)70万吨;朗盛在华投资重点放在橡胶助剂、皮革化学品上,其橡胶制品防老剂的在华投产使朗盛成为首家在中国生产橡胶防老剂的外国企业。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9月28日,经过整整四年的建设、试运行,总投资达29亿美元、位于南京化工园区的扬子-巴斯夫一体化宣布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一占地220公顷的石化一体化基地今后每年将为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提供170万吨高质量的化学品及聚合物。由巴斯夫和中石化以50:50的比例出资组建的扬子-巴斯夫一体化石化基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之一,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工程。整个基地采用最现代的生产装置和全新的高度一体化工艺,可使原料最大限度地在基地内利用。巴斯夫执行董事会主席贺斌杰博士表示,扬巴一体化石化基地是巴斯夫140年历史中最大的一项单笔投资,同时也是巴斯夫在亚太区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1990年至2005年,巴斯夫在亚洲总投资达到56亿欧元,计划到2009年再向亚洲市场投入10亿欧元,主要投入中国。到2010年,中国市场将占巴斯夫全球化学品销售额和盈利的10%。

从这些投资项目看出,与早前全方位、大规模的投资行为不同,世界化工巨头在中国的投资正在向深度化、专业化发展。中国在某些专业化工领域的发展不足为进入这一市场的外企提供了巨大商机,他们正在以这些领域为突破口,加紧进入中国化工市场的步伐,而避免在经营范围内与原有的企业形成正面冲突。

新研发中心频现中国

笔者还发现,近年来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销售了,而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对产品、技术的研发上,纷纷在中国建立起全球的研发中心,这也预示了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

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美元的汽巴精化上海研发中心于2005年4月28日正式启动,该中心占地约6000m2,将会有来自汽巴精化全球的近100名科学家在这座位于上海漕河泾高科技园区的研发中心内工作,为区域和全球市场开发新的产品。汽巴精化董事长暨执行总裁麦以民重申了汽巴加强在华业务的承诺:“汽巴精化中国研发中心不仅是我们在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研发中心,它的建成也标志着汽巴在中国的发展又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当然,这也充分反映了汽巴长久以来所坚持的信念,即创新永远是汽巴全球发展的核心动力。” 汽巴精化有1600多名研发人员在全球24个研发中心工作。此次新建成的中国研发中心将是汽巴精化全球研发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体现了汽巴精化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活跃在生命科学、营养产品、性能材料和工业化工领域的帝斯曼公司,于2005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成为帝斯曼在华的主要研发基地及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承担产品及生产研发工作外,该中心还将深入跟踪市场,并与中国的大学、科研单位及合作伙伴等进行交流,为帝斯曼的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据了解,中国不仅是帝斯曼的生产基地,还将成为主要的市场和战略基地之一。美国罗门哈斯公司也于2005年3月2日宣布将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新研发中心将成为亚太区技术储备与商业发展的基地。该中心占地面积约3.3万m2,初期投资300万美元,根据未来的增长需求,最终投资预计达6000万美元。罗门哈斯董事长暨首席执行官罗吉.顾达先生说,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是罗门哈斯今后在亚太地区获得成功的主要动力。

抢滩中国校园争化工人才

随着美国格雷斯公司最近与中国化工大中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跨国公司对中国人才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在中国培养和寻找所需要的化工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国际化工企业新的经营重点。据了解,国际化工跨国公司重视在中国本土培养人才已非一日。由于预测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化工基地,近年来整个华东地区的跨国化工企业开始进入各大高校,大规模招聘实习学生或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

此外,各跨国企业还不断加强与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罗克韦尔自动化与全国25家高校建立合作实验室;罗门哈斯与复旦大学的联合实验室也已成立。

化工园区成为行业发展主力

近年来,以化工园区规划建设为核心,加速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各级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中,已经建成和规划建设的设计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各类园区约有320多个,其中已经过国家清理整顿、正式挂牌运营和已获准规划建设的省级以上的化工专业园区有50多个,成为推动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布局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目前,已经有杜邦、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罗地亚、壳牌、BP、道康宁、亨斯曼等世界著名的化工跨国公司在中国各类化工园区落户,带来一大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长江三角地区的10大化工园区,就累计引入外资150多亿美元。按实际项目占地面积计算,每平方千米投资超过1亿美元,最高达13.8亿美元。

区域化工产业带初步形成

依托长江水系的的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已经建成了以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四川西部化工城、江苏南京、无锡、常州、扬子江和苏州化工园区,以及上海化学工业园区为代表的石油和化工产业带。依托珠江水系的珠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地区而建设的广东湛江、茂名、广州、惠州、深圳、珠海化工园区,已经成为辐射内地,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浙江的宁波化学工业园区、大榭开发区,以及绍兴、上虞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极大的推动了环杭州湾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在山东半岛和环渤海湾地区的青岛重化工开发区、齐鲁化学工业园区和天津的滨海化学工业园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以及依托交通网络密集的东北经济区建设的大庆化工园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建湄州湾的泉港、厦门、莆田园区等30多个沿海、沿江的化工园区的建设,不仅带动了泛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区域在内的石油和化工产业迅速发展,而且极大推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不仅如此,借鉴沿海、沿江化工园区建设经验,中西部地区的石油和化工产业园区化、基地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青海省共有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和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4大工业园区。2001年前11个月,这些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金额已达到50亿元,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园区特色化衡量竞争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规模化、集中化、基地化发展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入园、进一步突出园区特色,充分发挥园区产业的比较优势,抢占石油和化工产业新议论调整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的共识,也是衡量一个园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在规划建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广东惠州大亚湾化学工业园区和福建泉港化工园区,以上海赛科90万顿/年产乙烯、扬巴一体化80万吨/年乙烯、中海壳牌80万吨/年乙烯和福建炼化8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宁波化工园区,兰州、青岛重化工开发区,均是以1000万吨/年级大炼油工程和80万~100万吨/年大型乙烯工程为龙头,围绕乙烯衍生物合上下游产品衔接而建设的、以石油化工一体化为特色的专业化工园区。

重环保、高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招商”正在成为化工园区引进项目的一道门槛。着眼于高新技术、以技术进步,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是各个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这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良性循环。几年来,该园区按照这一发展理念,并突破地域界限,与江、浙两省联手,发挥长三角联动辐射效应,将园区建设向布局优化、功能错位互补、环境和谐协调的高度提升。江苏南通化工园区确定了建设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战略,严格规定,对可能造成环境的项目不能入园,没有‘三废’处理配套装置的项目不能开工建设。张家港扬子江化工园区,严格按照ISO14000环境质量标准规范入园企业行为,对入园企业规定了达标的具体时限。

安全问题触目惊心

化工行业历来是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的多发区。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硝化单元发生爆炸,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各化工厂毒气泄漏、气体爆炸事件层出不穷;化工厂、造纸厂、制药厂污水、废水严重污染环境;更勿提中国每年触目惊心的煤矿矿难事故,仅2005年中国就有5,986名矿工死于矿难。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时刻在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笔者在此就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的煤化工来浅析一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众所周知,近年来煤炭工业形势一片大好。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的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包括国有、地方、个体在内的各类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极限”,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据了解,全国煤产量中的大部分来自超产所得,其中三分之一的产量缺乏安全保障。超产-事故-停产-进一步超产形成了恶性循环。国家对此也进行了宏观调控,希望“十一五”期间煤矿矿难事故能有大的改观,使中国的煤炭工业良性发展。

小结

在看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形势一片大好之余,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发展弊端。跨国公司之所以抢滩中国,除了看重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环保标准远远低于西方国家,跨国化工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必然也会加剧中国的环境污染。因此,中国应进一步提高环保标准,推行“责任关怀”。同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是为了壮大自己,最根本的还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本土工业,振兴民族品牌,师夷长技以治夷。另外,就是加强安全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十五”已经结束,新的五年计划已经展开,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筹措着新一轮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重要行业,石油和化工业在各地的“十一五”规划中注定要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各地的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感受到,那种以搞好能、高污染为代价“发展”的弊病已经被各地区认识和摒弃,而借助地方优势、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成为各地的选择。虽然新的选择不一定完美,但我们相信,“十一五”已经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