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化工领域成功的大门

专访朗盛集团大中华区总裁王永利先生

作者:张蓉 郭宁 文章来源:《流程工业》2006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3-01-25
耳将其化学品业务部门和一部分聚合物业务整合成立了一个崭新的公司——朗盛LANXESS

两年前,拜耳将其化学品业务部门和一部分聚合物业务整合成立了一个崭新的公司——朗盛LANXESS。公司名称由CEO 亲自选定,由法文的“启动”和英文的“成功”组合而成。2005年1月,朗盛在德国法兰克福股市挂牌上市,成为一家独立的运营公司。到2006年1月仅一年的时间里,其股价增长了约70%, 成为欧洲在过去一年里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短短两年,其整体排名已达到德国第3,欧洲第6,注册新专利220项,共有专利约10000项。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数字,让人不禁感叹其发展速度之迅猛。金秋9月,本刊记者有幸走进朗盛,专访其大中华区总裁王永利先生,探寻朗盛成功背后的秘密。

机遇与挑战

PROCESS:2004年,朗盛公司通过业务拆分与拜耳公司分离,可以说朗盛是个非常年轻的企业,但同时由于朗盛的业务曾经是拜耳公司非常成熟的化工领域的业务,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朗盛是个业务成熟的企业。那么在“单飞”的两年多时间里,朗盛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如何发挥他既年轻又成熟的企业优势?

王永利先生:到今年7月,朗盛从拜耳分拆出来正好两年了。我可以非常欣慰和高兴地说,朗盛作为一个完全独立运营的公司,从全球业务发展、股市表现到企业的整体建设都受到包括媒体、金融分析人士和政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好评,对公司的操作、管理非常认可,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公司的前景极为看好。

到2006年1月朗盛在德国法兰克福股市挂牌上市一年的时间里,朗盛的股价增长了约70%,成为欧洲在过去一年里表现最好的股票之一。今年第一季度,朗盛在常规业务范围内的利税及折旧前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加了13.3%,达到2.05亿欧元(2005年第一季度为1.81亿欧元)。销售增长6.2%,达到18.36亿欧元(去年同期17.29亿欧元)。2006年第二季度的常规业务范围内的利税及折旧前收入与去年同期的1.63亿欧元相比增长了23.3%,达到2.01亿欧元。对朗盛的整体业务来说,这确实是非常好的消息。其中,亚太地区已成为朗盛的业务发展中心,2005年朗盛在该地区的销售增长了21%,而2004年为15.8%。朗盛在中国的表现更是突出,增长了将近50%。

从朗盛独立开始,公司就确立了非常清晰的战略,独立之后,朗盛要做的就是集中优势资源,专著于核心业务。“朗盛”虽然年轻,但正如你所说,朗盛的业务曾经是拜耳公司非常成熟的化工领域的业务,我们有着技术的优势,市场的优势,品牌的优势,约占70%的产品在行业中占据了领先地位。公司的整体排名在德国为第3位,欧洲第6位。

对朗盛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结构的优化首当其冲。朗盛决策层根据朗盛全球的业务情况,分别采取了合并业务、出售业务、成立独立实体等措施,逐步实施着对企业结构优化的重组。同时,我们实施了“价格优于销量”的政策,保证了我们的赢利。2005年朗盛的EBITDA从04年的5%提高到8.3%,今年朗盛的销售量应该接近于行业的平均标准。

聚焦中国

PROCESS:今年是朗盛提出的“中国发展年”,将有三个全新的业务投入运营,您作为朗盛大中华区的掌舵者,如何理解朗盛这一战略和一系列的举措?

王永利先生:朗盛大中华区的发展战略是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是朗盛集团的发展重心,我也参与了很多中国方面的投资决策,和朗盛全球的决策层一起确立了几个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我们发展的原则依然是:降低成本,重新进行全球资源分配。朗盛中国的业务在成本结构上做了调整,使成本结构与中国公司的成本结构相当。

朗盛将一个全球最大的水合肼生产工厂从美国搬到中国山东潍坊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降低很多成本,而且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及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原材料,生产同样高品质的水合肼产品。朗盛会将资产重新分配到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加强在中国的力量。

朗盛在工程塑料业务方面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在亚太地区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在无锡,我们投资约两千万欧元建成了一条高性能的工程塑料生产线,很快会把应用的研发中心也在无锡建立起来。这样朗盛能更快更好地服务客户。中国本土将会有越来越强大的整车研发能力,同时会有对材料包括特性等方面的研发需求。我们希望在中国能更快地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参与到他们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去,以满足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

在橡胶化学品领域,朗盛决定在中国进行生产6PPD橡胶防老剂的投资项目,这是一个改善橡胶特性的非常重要的产品。这个项目将要跟合作伙伴一起完成。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轮胎工业的飞速发展。轮胎工业也需要很多橡胶化学品。我们在这个产品上,也是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我们将在中国投资,使朗盛成为在中国生产6PPD的第一家跨国公司。

朗盛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是投资计划的确立,同时在另外一些领域,比如说合成橡胶领域、工程塑料领域,也在探讨怎样加强朗盛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怎样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方面,朗盛的发展理念是与中国的大型化工企业竞争、合作,共谋发展。

PROCESS:我们注意到,朗盛在中国的三个项目中有两个都是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作为世界领先的化工公司,选择如此投资方式,我想一定有朗盛的理由,能否请您具体谈一下?

王永利先生:在中国,朗盛寻求各种合作发展的机会。这种合作的过程需要的是信任和远见。我们希望在中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和投资计划。合作主要是和合作伙伴的共同投资,体现在合资企业或合作项目中。要合作,肯定是互有所需。所以以一种切实性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寻求合作伙伴的互信,是合作成功的关键。

PROCESS:近年来有众多国际化工企业来华投资,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上海、南京等化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化工园区建立工厂,而朗盛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山东潍坊、无锡和安徽铜陵,对此朗盛是如何考虑的?

王永利先生:其实朗盛在上海和化工发展相对集中的无锡都有生产基地,而且都有更长的生产历史。在上海的朗盛颜料有限公司生产合成氧化铁颜料,我们的朗盛(无锡)化学品有限公司除了皮革化学品的生产,还兴建了一条新的高科技塑料Durethan和Pocan生产线,第一阶段年产量可达2万吨。同时我们在上海设有工业橡胶制品技术研发中心,在无锡设有亚洲最大的皮革技术研发中心,它们在生产和技术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选择潍坊和铜陵的目的并不是针对地点,而是寻求最佳的合作伙伴。在潍坊,我们与潍坊亚星化学公司成立了朗盛亚星化学有限公司,一个水合肼生产基地刚刚在7月落成,它将成为中国领先的水合肼生产商之一。

朗盛与安徽铜陵信达化工有限公司及安徽铜峰电子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安徽铜峰盛达化学有限公司,于去年成立,预期在2006年年底前投入生产橡胶防老剂6PPD。朗盛通过将技术和生产经验传授到中国,培养本地的生产能力,建立生产基地,以更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为中国的客户服务。中国的橡胶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朗盛希望逐渐稳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并与中国的橡胶工业一起成长。

核心竞争力

PROCESS:从王总的履历上看,您是一位非常年轻的管理者,从最初的负责建立拜耳公司中国信息系统,到如今掌舵朗盛大中华区,升迁速度非常之快,令我们非常钦佩,能否跟我们谈谈您的“管理经”?

王永利先生: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人,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要共享同样的价值观,为了同样的目标,以同样的准则去行动,才能赢。因此,我们依据全球共同制定的朗盛原则——我们的企业文化准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寻解决之道,秉敬业精神,求务实态度,走创新之路。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大中华区建立了一支年轻务实的团队,他们兼具国际化的视点与本土化的意识,这在跨国公司是非常罕见的,在这支开放的团队中培养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朗盛原则深深植根于朗盛中国的团队中。秉着负责任的态度,不论业务部门,还是职能部门,都有这样一种使命感:团队之间都追求实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你能够感受到,在这里,没有壁垒森严,互相推诿,大家是在寻求解决方案,不论什么部门,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来努力做事情。

PROCESS:朗盛公司虽然已是世界知名的化工企业,但在同一梯队中依然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那么您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朗盛公司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竞争力?

王永利先生:朗盛是一个生产技术型化工企业,要具有绝对的竞争力,一个因素是产品要有技术含量,同时要有本地的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我们的客户,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谈到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谈到人。人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朗盛要在中国做长足的发展。人才,尤其是本土化的人才是未来发展必须的。在朗盛有很多具有独到思路的用人举措,包括考核制度,业绩评估制度,都有与其他公司不同之处,显得更人性化,体现了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朗盛希望能够借助企业的发展,培养自己的人才,因此朗盛做了一个亚洲人才培养计划,招收了一批有发展潜质的大学生,送到德国的生产工厂、运营业务部门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进行培养,成为将来朗盛发展的生力军;另外,在朗盛中国的人才发展计划中,2006年将不断扩大员工队伍,新增250个职位,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对朗盛中国来说非常重要。

企业的凝聚力是这些人才在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之下使企业策略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朗盛自成立之时就鼓励自己的员工要有能力、勇气和活力,同时朗盛全球领导小组也确立了“朗盛原则”(Formula X)——寻解决方案,秉敬业精神,持务实态度,走创新之路。这是朗盛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企业成功的四大支柱。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目前朗盛有117个研发项目正在进行中,其中91个主要是产品的开发,目标是改进原有的产品系列或者开发新的产品。另外26个主要是进行工艺开发,目标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率和质量。针对现有市场开发研究新的产品以及继续开发现有的产品来适应新的市场,每个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成为选择研究项目的主要标准。自2004年成立以来,朗盛在全球新注册了220项专利,截至目前,共拥有约10000项专利,分布在1664个类目中。在维持持久的客户关系和伙伴关系方面,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也至关重要,创新产品和技术打开了全球市场,通过创新可以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未来

PROCESS:从拜耳到朗盛,您已经在化工行业工作了十余年,在您看来,未来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王永利先生:中国的化工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发展非常健康强劲。根据已往国家的经验,人均收入增长在1000~5000美元的阶段,是化学品需求飞速增长的阶段,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化学工业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了全球化学工业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世界化工对中国市场期望值的不断增加,对中国市场投资的不断增大,中国本土的资源和能源都在经历严峻的挑战,中国的自然环境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威胁。作为世界领先的化工企业之一,朗盛既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也清醒地思考着,企业该如何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从而确保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未来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和变革。一方面,朗盛需要利用专业特长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运作模式和工艺进行有勇气的变革,更好地实现化工行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们会把最先进的产品、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我们也会采用与欧美同样的生产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作为一个有着开放传统的公司,我们还会与中国当地的化工企业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

PROCESS:采访的最后,按照我刊采访的惯例,希望您通过我刊对朗盛的员工说一句话!

王永利先生:朗盛公司将以创新精神在产品市场、技术服务及应用研发上成为化工行业的领跑者!

王永利先生简介

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系,

2000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96年,加入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就职信息技术部经理,负责建立拜耳在中国的公司信息系统,包括拜耳下属各合资企业的SAP R/3系统。

1998年至2000年,担任拜耳(中国)有限公司财务控制经理,负责建立公司的财务分析和报告系统。

2000年,调入拜耳光翌板材公司,任副总经理一职,全面负责和管理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物流等各项工作;并为拜耳光翌培养了一批务实高效的业务骨干,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2003年,升任拜耳聚合物亚太区战略部总监,负责拜耳聚合物公司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发展战略,启动和协调各类战略项目。领导并完成了拜耳聚合物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多个战略项目。

2004年,拜耳公司的部分聚合物业务和化学品业务合并成立朗盛公司后,被任命为朗盛公司中国区总裁,翌年升任大中华区总裁。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