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作重点:水厂深度处理改造

发布时间:2013-04-17
根据记者的统计,自今年1月1日到4月9日,市水务局收到的网上投诉总计96宗,85%来自原特区外地区,而在原特区外的这些投诉里,60%以上为水质问题投诉.

根据记者的统计,自今年1月1日到4月9日,市水务局收到的网上投诉总计96宗,85%来自原特区外地区,而在原特区外的这些投诉里,60%以上为水质问题投诉。

“我家住在一楼,即使是这样,晚上洗澡的时候水也极其微弱。一、二楼勉强有水;三楼以上如果不用抽水机,几乎就得天天断水。”坪地坪西社区的祖先生抱怨道,“水质也不好,经常发黄,有时候还可以看到铁锈。”

记者走访了原特区外的几个社区,基本都有类似的问题:水太脏、水压低。

在一条来自龙岗民治片区水质投诉的回复中,市水务局点出了问题症结所在:“民治片区由民治村自建水厂负责供水。目前我市尚存在一些由原行政村或自然村集体经济自建的自来水厂,这些小水厂供水的水质、水量保障性较低。”

与之相反,掌握着原特区内大部分供水服务的深圳水务集团,则在监测、处理工艺上走在全国前列。该集团总工程师张金松告诉记者,从他1997年来到水务集团以来,“每一年都在改进工艺,长期的努力才使深圳水务集团所属各水厂的水质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已有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是各级政府在工作计划中水质达标后的下一步工作重点。

深度处理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为传统的,臭氧加生物活性炭的技术,臭氧的作用是使有机物被氧化,活性炭作用则是吸附,并帮助一些微生物降解。另一种技术则出现较晚,即活性炭加超滤膜技术,这种技术对用地要求低,但资金投入则会更高。

然而记者发现,早在多年以前,深圳市政府就已公开表示特区内水质绝大多数都已达标甚至领先于全国水平。但时至今日,深圳拥有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只有两座半,还有一座正在改造当中。

张金松告诉记者,特区内的水厂中,只有梅林水厂和笔架山水厂在2005和2006年分别完成了深度处理的改造,但那时的改造还主要是“为了改善水质,使水质达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只有东深引水工程,东部工程还没建好,那时候东深的水源污染还比较严重的,原有的河道如石马河带来了很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当时东深供水公司建了一个预处理站,水质依然不行。”张金松说,“原水的氨氮高,藻类含量也很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考虑上深度处理工艺。”

“深度处理,是要解决常规处理很难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浊度指标,是常规处理要解决的问题。而深度处理解决的主要是有机污染,它关注的是看不到的污染,微污染,一些微量、致癌致畸变的物质。”张金松说。

既然如此,为何不在所有水厂都上深度处理工艺?

在张金松看来,“必须上深度处理”与“上深度处理更好”,是两个维度的事情。“一个地方的水源,如果污染严重,检测超标,并且属于常规处理无法解决的,那就一定要上深度处理,这是必须的。”

“但就深圳的情况来看,新国标的106项检测,无论是有深度处理工艺还是只有常规处理的水厂,出厂水质都是达标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要为水厂上深度处理工艺,就不得不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用地,一是资金。

“梅林水厂当时最有条件,因为它本就是按照90万的处理量预留的用地。”张金松告诉记者,最早尝试深度处理其实是东湖水厂,“当时我们为了解决消毒副产物问题,上了臭氧预处理的工艺,相当于深度处理做了一半。后面一半停了下来,因为用地实在是不够。”

若要在用地紧张的水厂使用深度处理的工艺,则就得使用“活性炭加超滤膜的处理方式”,张金松告诉记者,“这种工艺成本比臭氧活性炭的传统深度处理工艺要高不少。”正在改造中的沙头角水厂就使用了这种工艺,光这一座小小的水厂升级就花去了5000万元。

“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价格成本的机制不顺。大的投资下去了,将来投资的折旧,包括成本的收回,都不通畅,对继续上马深度处理的制约很大。”张金松告诉记者。

张金松还告诉记者,深度处理后的水质比传统处理工艺的“更加安全稳定”,“比如前年出现了一次突发性的水源污染,一些区域的用户投诉很多,但是在深度处理的水厂区域内,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据水务集团工作人员透露,未来水务集团旗下水厂改造“总体计划要在特区内逐步完成深度处理改造,特区外的中心城区要实现深度处理。”目前,“光明水厂已经做了深度处理的预留,东湖和大冲水厂也正在考虑之中。”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