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水淡化与传统产业转型--谈技术融合、新业务模式创新

作者:杨昆 文章来源:国家环境保护膜分离工程中心 发布时间:2013-09-10

跨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传统制造业呈现规模化和向沿海转移两大趋势。统计显示:中国沿海11省、区、市以全国15%的土地,创造了全国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中钢铁、电力、化工等产业加速向沿海地区转移,在沿海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产业具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方面依赖国际化的原料需求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是对能耗、水耗需求较大,其中水资源短缺成为中长期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海水淡化正在成为金融资本的追逐对象。着眼于未来看海水淡化,它不但是增量技术,而且在降低能耗上同样发挥优势,可以作为传统产业转型的支撑技术之一。就此本文阐述海水淡化与钢铁、化工以及电力等行业在未来技术融合方面的潜力,也对传统产业拓展新业务模式方面提出建议。

现状和格局

中国面临长期缺水现实,发展海水淡化作为战略性补充水源将成为一项国策。据研究预测“十二五”末期,我国海水淡化将达到200万~260万t/d,未来五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左右。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尚不到60%。我们认为,投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和工程业务相关公司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时间的变迁,海水淡化产业具备巨大利润空间和想象力,海水淡化是“开源技术”,属于环境友好产业,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方向。“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动10万t以上,甚至20万t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因此我们认为当前该产业处于快速扩张发展的前期,抓住机遇介入海水淡化是企业战略的重要选择。

中国的膜材料及装备制造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基础,国家对制造业非常看重,未来提升空间很大,同时大规模海水淡化项目对新增投资需求很大,而该领域长期形成一些发展特点和布局,这些特点与国外产业格局和投资机会具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未来10年发电企业能在技术上实现“水电一体”的商业价值,甚至“水电热多用途”,其产业价值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将是任何企业都不可替代的,海水淡化与高耗能产业的结合就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中国海水淡化发展较晚,1990年开始逐步发展,2000年以后才得以较快速度发展,近几年投资总额和供水量迅速扩大。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后海水淡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应与中国2005年发布《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有关,其中尤以2009年新增产能最高。

“十二五”期间对市场增长的分析

预计中国海水淡化市场总规模

未来中国海水淡化市场的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市场驱动力主要是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压力,以及对传统制造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降低成本的需求。

预计需求拉动海水淡化项目工程总包业务

面对市场需求,相关配套产业在未来5年可望实现年增8%,中国企业已经能够自主完成建设单机1.25万t成套膜法设备和2.5万t低温多效热法成套设备的制造,总装机5万t级大型成套海水淡化装备生产和建设需求,随着市场对相关配套产品和运营能力要求的不断增长。未来期望膜法设备单机2万t,单项工程总装机10万t级海水淡化项目在“十二五”末期有所突破。

膜产品市场

膜产品和工程未来5年年增12%。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化技术非常适合中国能源结构和成本的要求,因此膜产品成为重要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备受市场关注。

传统制造业促海水淡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钢铁、石化、纺织、造纸五大高耗水行业发展都很快,并且都有向沿海地区迁移的趋势。这些高耗水行业在沿海地区建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港口物流优势,还可以利用海水冷却和海水淡化等办法来解决企业自身生产用水,这就为海水淡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电力行业海水淡化需求

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安排投产规模为1.65亿kW左右,关停凝汽式火电小机组1500万kW。投产大中型项目1.5亿kW左右(年均投产3000万kW),包括水电4512.7万kW,煤电8738万kW,核电1000万kW,天然气发电1364万kW,新能源发电100万kW。按大型机组都采用海水直流冷却计算,新增煤电所需最小取水量为10.48m3/s,相当于90万m3/d,按1/2采用海水淡化解决,则海水淡化产水能力需45万m3/d。核电和天然气发电比照煤电,海水淡化产水能力需9万m3/d,因此电力行业需海水淡化产水能力共计约54万m3/d。在我国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原提出至2020年,核电总装机容量为4000万kW,目前已调整到7000万kW,煤电也较原计划有所扩容,“十二五”以增长20%计算,则需海水淡化产水能力达65万m3/d。

钢铁行业海水淡化需求

我国钢铁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通过沿海大型钢铁项目建设和内地城市钢厂搬迁以提高我国钢铁产业分布的集中度,钢铁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发挥海水淡化重要优势。海水淡化装置不但成为保障钢铁生产供水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于余热有效利用、电及蒸汽系统平衡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钢铁行业技术升级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根据2009年钢铁业振兴规划,要求到2011年,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为4.6亿t,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t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为5亿t左右,表观消费量达到4.5亿t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吨钢耗新水量低于5t。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使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 因此我们看到:虽然钢铁生产格局呈现总量减少趋势,但是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产能向沿海地区集中的速度加快(例如:近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首钢向河北曹妃甸搬迁项目、武钢的广西防城钢铁基地项目、宝钢的湛江千万吨钢铁项目等),海水淡化装置与钢铁生产工艺配套基本定型,因此海水淡化成为沿海钢铁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已经不容置疑。按此测算,通过产业布局调整,沿海沿江的钢铁企业产能将达到2亿t,年需新水量约为10亿t,相当于274万m3/d。如果这些沿海沿江企业1/2采用海水淡化水来提供工业用水,则需海水淡化产水能力为137万m3/d。

石油化工行业海水淡化需求

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工业用水大户,其取水量约占全国工业取水量的5%,是工业节水的重点行业之一。石油炼制业是石化工业中的龙头企业,约占石油石化工业取水量的21%。根据石化行业产业振兴规划,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t,按50%企业能达到的B级指标估算,年需取水6.88亿t,相当于188万m3/d。根据规划,到2011年,产业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成品油“北油南运”的状况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届时将建成3~4个2000万t级炼油基地、200万t级乙烯生产基地。如有2个炼油基地采用海水淡化工艺供水,则需海水淡化生产能力37万m3/d。

国内外海水淡化发展潜力巨大

近五年内,这几个重点行业的海水淡化总需求量就在239万m3/d以上。在《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布以后,河北、天津、浙江、山东等沿海各省市相继制定或正在制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划,累计需产水量超过200万m3/d,约1/3为市政供本。100万m3/d淡化水进京方案已召开过两次研讨会。因此海水淡化市场需求十分巨大。

国外海水淡化市场发展更为迅速,全球海水淡化市场已颇具规模,大约有124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根据国际脱盐协会年度报告,截止到2008年底,全世界脱盐装置产水量约达6000万m3/d。如按每年增长15%测算,则近五年内的市场需求为4000万m3/d,若50%为海水淡化,相当于新增产水量2000万m3/d。面对如此庞大的国际市场需求,除了争取国内市场外,还可以依托中国装备集成加工的优势,转而以此为基地开拓其他国际市场,特别是中东市场的开发极具潜质。

海水淡化与传统产业转型

海水淡化不仅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海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国传统产业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更加受到重视,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节水、节能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上。因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推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的支持。

海水淡化与钢铁、电力行业的节能工程

海水淡化装置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如与具备能源条件的行业相结合,如电力、钢铁行业,可以体现出资源互补协同的发展趋势。例如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采用了SIDEM公司两台MED 2×2.5万m3/d ,通过将低压蒸汽,以及低低压蒸汽导入海水淡化装置,有效降低了工厂余热挥发,在吨钢耗水、吨钢能耗两项指标上提高一大步,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手段和方向,国家发改委根据调研提出对电力、钢铁行业优先发展海水淡化,主要就是考虑海水淡化在相关行业的节能作用。

海水淡化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国内值得借鉴的项目是北疆发电厂,其采用“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国内顶级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再者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项目模式。项目建成投产后,年新增发电量110亿kWh;增加原盐产量45万t/a,相当于节约22km2盐田用地;生产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等市场紧缺的化工产品约6万t/a。此外,通过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可以消化天津化工厂产出的电石废渣,有效改善汉沽区环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过评审认为,该项目符合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是一个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典型的循环经济项目和生态工程。该工程能否实现循环经济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实施。

海水淡化与发电的“水电一体”发展方向

阿联酋的富查伊拉水电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合脱盐厂并且拥有世界上现运行的最大的海水反渗透装置。该工程项目实现了“水电一体”的发展目标,值得中国产业界研究和借鉴。其总生产能力是454000m3/d饮用水。其中有62.5%(62.5MIGD或284000m3/d)是由5个MSF装置和一个相连的循环电厂(CCPP)生产,37.5%(37.5MIGD或170000m3/d) 是由反渗透(RO)装置生产。电厂的综合生产能力是660MW及相应的500MW的净输出量。MSF装置产水溶解固体量(TDS)达到25mg/L。今天MSF的投资成本为每天每加仑US$4.0~US$7.0之间。而RO装置的投资成本在US$3.5~5.0/GPD。因此耦合设计的选择意在降低产水成本。经过一年半的操作,富查伊拉耦合工程对电厂,MSF和SWRO装置都达到了要求。饮用水的设计和担保产量是100MIGD,其TDS含量低于200ppm。电能总消耗低于担保值的5%,允许净输出量是530MW而不是500MW。SWRO的预处理比期望的还好。膜的性能也好于期望值。

未来部分重大项目设想和规划介绍

近年部分专家提出一系列关于海水利用的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项目提案,是,在海内外和国内学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学者献计献策期待海水能够改变我国沿海以及内陆的缺水现状。

煤化工与海水淡化

“引渤济锡”海水西调工程,其主要内容是:从渤海提水经赤峰市到锡林浩特市,采用管涵输水方式,线路全长620km,年输水量3.65亿m3。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盐化工产业经济。投产后预计:年产3.1亿m3淡水,满足4000万kW电力装机、年产1000亿m3煤气、年产1120万t各类盐化工产品。据有关专家论证,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煤炭资源“物尽其用”的问题,而且还使煤炭燃烧的热能利用率由40%左右提高到80%左右,海水淡化成本则降低50%左右。形成煤炭资源、海洋资源和生态资源联合开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达到开发煤炭、防沙治沙、恢复生态、合理利用国土的目的,能够形成跨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南水北调替代解决方案

“引海济京”工程,京津冀地区为我国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曹妃甸工业开发区对“引海济京”工程向北京输送海水淡化水项目进行了论证。该项目主要内容是:建设140万m3/d海水淡化工程(一期工程每年约供淡水4亿t),除工业区自用15万t外,向北京输水125万t,即所谓的“引海济京”工程。淡化水从曹妃甸淡化厂出口开始,采取全封闭管道输送,经唐山、天津、廊坊到北京东四环,直线距离220km,高差45m。工程总投资测算170亿元左右,其中海水淡化工程约110亿元,淡水输送工程60亿元。目前,“引海济京”工程正在进行前期研究。耗水企业(曹妃甸工业区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盐化工(唐山三友集团)、输水管道企业(可耐特)、海水提溴(河北工业大学)等组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北京市百万吨海水淡化项目立项

由于北京缺水情况正在日益加深,周边地区已经尽可能向北京供水,严重影响了供水地区工农业生产,这种状况加剧本地生态的不可持续趋势,而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已经搁置,提出替代方案的时机成熟,已有多个企业向国务院上报了解决北京水资源安全以及备用水源的计划,其中向北京供水设想有多个版本,另外还有从天津海港引取淡水的设想,这里就不在多述了。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在华北地区提出大规模供水计划,利用好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发展方向。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