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的企业路径

发布时间:2014-10-21
“碳关税、碳经济、碳本位……化学元素“碳”悄然变为商品进入市场。有学者甚至认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化之后,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来临。

“碳关税、碳经济、碳本位……化学元素“碳”悄然变为商品进入市场。有学者甚至认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化之后,全球低碳化掀起的第四次浪潮正在加速来临。对能源企业来说,碳交易时代的到来,是镜花水月,还是千载难逢?

或许,机会成本还是大于风险成本,越来越多能源企业将目光移至“碳”。就在上个月,中国海油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海油温室气体减排及碳资产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单位应把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和碳资产管理作为本单位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此之前,海油发展北京冷能利用研究所开发的“福建LNG冷能空分CCER(中国自愿碳减排)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这是中国海油成功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第一个CCER项目,也是我国冷能利用领域第一个成功备案的CCER项目。”

碳,究竟怎样交易?

◆2005年,人类历史上首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碳交易成为可能。目前,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所交易的碳主要通过CDM方法学或CCER方法学来计算。

福建LNG冷能空分CCER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过程并不轻松。CCER项目的通过必须经过审定、注册、签发几个阶段。国家发改委对CCER项目的审批相对谨慎,截至今年8月,全国还有200余个项目在“排队”等“上会”。

“排队”这么久,企业为何愿意耐心等待?奥秘就在于排放权交易使碳排放额度成为商品,碳减排量可以在国家间买卖,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005年2月16日,人类历史上首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该法规第12条让碳交易成为可能,如今,碳交易已从当年的小范围活动迅速拓展至全球多个领域。

既然是商品,碳减排额度就必须有公认的测量方法,更通俗地来讲,使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并网发电、植树造林、向居民推广使用节能灯……这些做法产生的碳减额度可以被测量,并且测量方法应得到业界普遍认可。

目前,适用于碳交易的碳减额度计算方法主要为CDM方法学。它由于符合CDM制订的规范而被称为CDM方法学,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迄今已批准了184项CDM方法学。在中国,国家发改委在CDM方法学的基础上公布了177个CCER方法学。

在注册前(Pre-CDM),福建LNG冷能空分CCER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共计15万吨,近期通过发改委备案的就是这部分碳减排量。该碳减排量可在碳市场出售,获得碳减排收益,也可考虑在中国海油内部进行调配,以应对每年中国海油的碳排放履约任务。

搭乘碳交易顺风车

◆中国海油共有8家下属单位被纳入强制碳减排企业名单,看似不好完成的碳减排难题,一旦搭上碳交易的顺风车或许就有了新出路。

CCER项目中的碳减排采取自愿原则,与这一原则不同,考虑到中国日益紧迫的环境形势,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下称《办法》),《办法》首次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显然,中国的碳减排已经到了“强制执行”的境地。目前国家已经向开展碳交易试点的7个省市下发了“碳排放配额”,各试点又将这些配额分解到所管辖的“强制碳排放管控企业”,这些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配额清缴等相关工作。

目前,中国海油共有8家下属单位被纳入强制碳减排企业名单。随着国家对碳排放管控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海油将会有更多企业被纳入强制碳减排名单中。

强制减排?似乎将经济效益为上的企业逼上了绝境,实则不然。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77个CCER方法学中,适合中国海油的方法至少有48个,这便意味着海油上、中、下游产业链上至少有48个类型的碳减排项目可以开发为CCER项目。

由此来看,即便在行政高压之下,看似不好完成的碳减排难题,一旦搭上碳交易的顺风车或许就有了新出路。届时,中国海油的碳减量不仅可以在系统内部做调配,完成强制碳减排的履约任务;如有余量,还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增加企业碳收益。

企业碳管理机构亟待组建

◆伴随中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即将成立,各企业内部也应该尽快建立统一的碳管理机构,更好地完成国家层面提出的碳配额履约任务。

据了解,审定备案的CCER项目可以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重庆、湖北7个碳市场交易,这些碳交易区域性试点市场交易活跃。截至今年9月,7个碳市场累计成交额已超过5亿元人民币。

然而,通过实践,学者和决策者逐渐意识到,这7个碳交易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伴随全国即将成立的统一碳交易市场,中国海油也亟待组建企业内部的碳管理机构。这既是顺应国家政策之举,也是企业发展需要。

目前,大量海油系统内的碳减排项目“待字闺中”,中国海油碳排放的“大数据”也尚待收集。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建立后,国家碳配额指标有可能对企业整体做出要求,如果中国海油不成立统一碳管理机构,届时将面临缺少应对国家碳配额履约归口管理机构的窘境。

在建立碳管理机构方面,一些能源企业做出了有益探索。2010年7月,华能集团组建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提高集团碳资产运作效益的同时,逐步拓宽服务范围和业务领域,为相关市场机构提供碳交易、碳金融等与低碳发展相关的业务服务。中国石化也设立了公司的碳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国内碳排放交易等任务。

《关于加强中国海油温室气体减排及碳资产管理的通知》也透露出这样的规划,中国海油决定赋予下属公司海油发展在温室气体减排和碳资产管理方面的一些职责。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海油碳减排管理平台建设也将驶入正轨。CDM与CCER

CDM项目的碳配额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制定。2010年至2012年,欧洲经济衰退,一些工厂或设备关闭。这种情况下,即使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欧洲企业碳排放量也不会超标,碳配额过剩使国际市场碳配额的价格“跳水”。

在此背景下,申报CCER项目成了中国企业较为现实的选择。CCER指中国本土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CCER与碳交易试点一道,构成我国碳市场的两条主线。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