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水业市场年度盘点

文章来源:E20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01-08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呈持续调整态势,继续从高速增长向下调整,而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呈持续调整态势,继续从高速增长向下调整,而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回望2014年中国的环境产业,政策的频繁发布背后,是深改元年启动整个政策体系的逐步重置,而这必将深刻改变未来中国环境产业发展的格局。在此背景下,E20研究院隆重推出了中国环境产业市场年度盘点盛宴,此次年度盘点分为水业、固废、大气三个模块进行盘点与解读,本期推出《2014年中国水业市场年度盘点》,《2014年中国大气市场年度盘点》,《2014年中国固废市场年度盘点》将陆续奉上,敬请期待。

2014年中国水业市场年度盘点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呈持续调整态势,继续从高速增长向下调整,而中国的水务市场作为我国现阶段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在政策趋严、标准趋高、社会参与以及面向效果付费的环保产业新常态下,政府公共服务采购逐步落地,第三方治理被逐步推广,投融资体制不断改革,水务市场表现出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白热化竞争态势,而资本市场上水务企业的并购、上市、再融资热潮再度掀起,环保企业各领域的加速成长在2014年的水务市场纷纷上演。

一、政策环境

回望2014年全年的中国水业景况,政策的频繁发布可以说是一大关键词,这正成为严重影响中国水业的外部的“新常态”环境,也必将改变未来中国水业的市场规则。

需求政策

需求政策是在探底各方主体对环保产业的需求后,依据市场对主体的需求而制定的政策。例如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就是典型的需求政策。在需求政策的推动下,监管的严格、面向效果的服务、标准的提升以及社会参与的常态化机制形成。

需求政策下环境监管的绝对严格

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环保法》是年内唯一一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环境类法律,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新《环保法》将监督管理单独成章,并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等一系列内容,体现了环境监管的加强,以及职责到人的有效落地。

新《环保法》实施在即,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再次明确提出要着力强化环境监管、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以及强化监管责任追求等问题。

目前,环保部正在抓紧制定完善环境监管的相关细则,监管的绝对严格将成为“常态”。

需求政策下效果指标取代工程规划

以前我们所做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是工程建设规划,是计划经济思路下,对项目、对钱的规划。新《环保法》赋予了公众的环境监督权,而公众对于水环境的监督,例如河道,不再以COD是否达标等指标性规划为依据,公众看到的是水的直接质量,在公众的影响下,政府对于环境的治理已从规划性指标逐步转向效率指标,使百姓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环境效果,对环境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因此我们又称为效果导向时代。

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亦具有新一届政府的痕迹,即面向效果的政策。《水十条》本身是一个目标性规划,其核心是要求在一段时期内,改善水环境。是环境政策从指标性环保向效果性环保转变的一个跨越。对于推动面向效果的合同环境服务、综合环境服务企业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需求政策下排放标准“自主提升”

环境监管严格对于环境企业来讲是在加大风险,当企业所承诺的排放标准不达标时,会产生一系列类似于行政的排放风险。因此,很多低成本低质量的技术路线将被淘汰,在原来被认为是高标准不经济的技术路线,将在严格的监管之下变得经济,风险在驱动产业技术经济的变化。

而在效果指标导向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治理企业为了达到可达标的效率,会自发的进行技术研发以及经济的投入,提高排放标准。因此在环保产业新常态下的排放标准提高与以往提标改造的驱动因素不同,原来的标准提升是被迫性的、强制性的,因此企业会存在侥幸心理,应付上级检查;但新常态下的排放标准的提升是自发性的,是在监管趋严、依效果付费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能够达到付费标准而自发形成的,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

需求政策下产业三维结构形成

在新《环保法》实施后,信息公开将成为产业需要关注的另一重点。新法利用第五章的内容,对公众参与及信息公开进行了明确。对于产业界而言,目前信息不公开是合法的,但是新法实施后,短期内,地方政府要出台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各地有多少排污点、排多少,不是只有环境监测部门才能知道,老百姓也有权知情。

近期出台的与新《环保法》配套的《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执法信息公开: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监管职责的部门,每年要发布重点监管对象名录,定期公开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执法检查依据、内容、标准、程序和结果。每月公布群众举报投诉重点环境问题处理情况、违法违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名单和处理、整改情况。《通知》中再次强调了群众参与的权利。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底发布的《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做好社会热点回应,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政府网站作出积极回应,阐明政策,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显示出来政府对于群众意见的高度重视,以及“三维市场”(政府、企业、群众)的逐步形成,群众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受众体,社会行为已影响到政府决策层面。

交易政策

交易政策指在环境治理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在产生相互关系时所遵从的政策,例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即讲的是政府与治污者之间的关系;付费机制、第三方治理讲的是排污者与治污者的关系。

交易政策下政府采购公共服务落地

政府公共服务采购讲的是治污者向治污企业采购环境服务的关系。以水环境治理为例,政府作为水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无法自我进行水环境治理并监督,因此政府需要向治污企业采购环境服务,并依据需求政策中的面向效果付费原则依据治理的效率向治污企业付费,而政府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补贴。

今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亦表达了政府向社会采购公共服务的积极意愿,提出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这为环境服务采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释放了非常正面的信号。会议将市政管网、污水和垃圾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列为“重点任务”,明确了在环境领域公共服务可以由政府采购市场服务来完成的改革思路。同时,会议还在采购范围、采购方式、资金管理、监督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指引意见,为下一步具体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目前,财政部的预算改革,允许财政的钱去列支预算买服务,支持的是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亦是面向效果付费的一个体现。

交易政策下第三方治理在工业企业中被推广

第三方服务、第三方治理讲的是排污者与治污者的关系。在新《环保法》的压力下,地方环保部压力加大,同时,排污企业也很紧张,新《环保法》实施后,环境治理问题可上升到刑事责任,同时赋予了公众的监督职权,监管的严格对环境产业来讲也是在加大风险,排放达不到承诺的标准,会产生一系列类似于行政的排放风险。

因此在一系列强制政策的逼迫下,工业企业的第三方治理正紧锣密鼓的展开。以危废为例,原来产废企业可能采取偷排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在监管加强后,产废单位必须对危废进行治理,即污染者向第三方采购治理服务。

交易政策下污水处理费收费机制逐步完善

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指的是市政污水领域,治污者与排污者的关系,百姓作为自来水的使用者需要缴纳自来水费,而作为污水的产生者,需要交付污水的治理费用。而污水处理厂作为污水的治理机构担负着污水达标治理的责任。污水处理费搭建了污水处理治污者与排污者之间的关系。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文件《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污水处理费应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和污泥处理处置,不得挪作他用。由于污水处理费的收费机制尚未健全,因此现阶段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尚不能满足设施建设、运行以及污泥处理处置的要求。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实行阶梯水价,例如北京,阶梯水价的实现,提高了管网、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泥处理处置的运营费用,使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投融资政策

投融资政策旨政府、企业融资时所依据的政策,例如企业的上市融资、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

投融资政策下企业迎来大资本时代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一个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置时代,几万亿资本会在未来两三年内易主,上年年底国务院60号文、国务院43号文、财政部76号文等多项政策的集中发布释放了大资本时代来临前的正能量信号。在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多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地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PPP模式的落地将影响未来的重资产格局的改变,产业的并购、收购浪潮将大规模袭来。

目前,中国的环境公司已到了扎堆上市时期,且受到了资本市场一定的倾斜。新三板的开放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了契机,今年内即将展开的股票注册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渠道。此外,在产业基金的带动下,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低成本资金将大体量进入市政基础建设领域,环保产业将迎来万亿级盛宴。

投融资政策下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更为通畅

去年陆续推出的多项政策均提到要引入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政府依法选择符合要求的经营者。政府可采用委托经营或转让—经营—转让(TOT)等方式,将已经建成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转交给社会资本运营管理。该文件的推出对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机会。

二、市场热点

水务领域可概括性的分为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两类。如供水、污水属于传统领域;海水淡化、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等则属于新兴领域市场。2014年,水务传统领域整体表现出行业竞争加剧态势,而新兴市场则活力四射、成为新一轮水务市场的关注点。

1. 传统水务领域行业竞争加剧

传统水务领域:城镇供水接近饱和,二次改造热潮掀起

城镇供水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我国城市供水总量达537.3亿立方米,县城供水总量达103.87亿立方米,建制镇年供水量1261753万立方米,乡年供水量114674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7.56%,县城用水普及率达88.14%,建制镇集中供水比例为91.3%,乡集中供水比例为76.7%;城市供水管道达64万多公里,而县城供水管道长度达7万多公里。

我国城镇供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城镇供水市场已接近饱和。但经过多年腐蚀,目前,一些老旧小区内的供水管线及入户管道已出现严重的锈蚀现象,供水管网的二次改造热潮掀起。目前,吉林、上海等多省市已展开二次供水改造升级工程,二次供水改造市场已成为继传统供水设施建设后的新一市场热点。

此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自来水覆盖率逐年增长的同时,人们对管道直饮水的要求逐步提高,这已成为供水领域的一个新兴市场热点。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布局直饮水市场,如巴安水务等。

传统水务领域:农村污水处理成为新热点

污水处理能力方面,据E20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建成污水处理厂约3800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6亿立方米/日。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569万立方米/日,即到2015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755万立方米/日(本处数据以E20调研数据为基础测算),截止2015年底,我国仍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0.176亿立方米/日。

因此污水处理在“十二五”末期仍为水务领域的市场热点行业。但与“十二五”前期不同,随着国家环境治理要求的提高,环境政策对县级及以下地区进一步关注,加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政策及资金的落实到位,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在去年发展较快,而大中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主要以单厂运营规模扩容的方式快速增长。农村污水处理市场领域成为2014年污水领域的市场热点。

2. 新兴水务市场活力四射

新兴水务市场:污泥资源化才是最终出路

污泥处理处置成为水务领域继供水、污水之后的第三大领域,且迅速发展壮大,成为2014年水务市场最热的新兴市场。

据E20研究院预估,2014年的湿污泥产生量约为3000-3500万吨,干污泥产生量约为1100万吨,干污泥处置率约达到98%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率不足30%,且偷排现象依然严重,据统计至少有17.46%的污泥去向不明,污泥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数据见下图。

图片1.png

图:2014年污泥处置方式分布图

此外,传统的填埋方式市场占比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源化处置方式市场占比已逐步扩大,而碳化、蛋白提取等新兴的污泥资源化处置方式已在污泥处置市场显现。在“十二五”收官之际,彻底减量化的焚烧处置亦成为污泥市场的又一热点,由于焚烧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效果显著,因此2014年备受企业青睐。

新兴水务市场:海水淡化技术有望突破市场再次升温

作为一个缺水大国,我国的海水淡化问题早列于规划之中,但多年来,由于技术、资金等问题,发展缓慢,直至“十一五”期间,海水淡化市场从总体规模的角度来看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海水淡化日处理量将达220-260万吨,按吨水淡化的投资8000元计算,海水淡化项目市场年投资规模约为125亿元-157亿元。但目前据E20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我国海水淡化的日处理量尚不足100万吨/日,与“十二五”规划还相距甚远。

由于工艺、成本等因素,海水淡化市场经历了由热变冷的市场发展轨迹,2014年,海水淡化市场重新被市场所关注。

今年热点项目,“渤海水淡化进京”项目,为海水淡化进入市政用水领域打开了通路。据悉由首钢京唐公司及北控集团下属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最快2019年进京,年供水可达10亿吨。初步测算海水淡化到京成本控制在8元/吨(包括投资本金、贷款利息、经营维护费、水的生产成本等)。

除北控水务外,目前已有不少公司涉足海水淡化领域。据悉,由国家海洋局拨款1120万元、水务集团配套200万元资金进行的珠海市海水淡化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唐港区中置新能源科技公司投资10亿元的海水淡化制水、海水淡化设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日前成功签约。

新兴水务市场:再生水领域努力寻求困境突破

据住建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市再生水生产能力达1760.7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量354181万立方米,再生水管道长度7193公里。截止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规模达3886万立方米/日,依目前数据来看,差距较大。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再生水的回用已引起各地政府及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大中城市。今年9月18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北京排水集团、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首期100亿元水环境投资基金,该基金将优先被投入北京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北控水务已正式签约新加坡樟宜第二新生水厂DBOO项目,其投建的北京首座地下再生水厂预计今年底投运;碧水源中标北京密云新城再生水厂和门头沟第二再生水厂两个项目,预计总投资8.76亿元;金科水务正式签署稻香湖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厂项目。

但目前再生水利用领域仍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如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提升、工程的运营、民众的参与、政府的监管的维度均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再生水领域2014年虽受到多家企业的关注,但该领域仍尚未突破,随着环境产业“新常态”的“常态”化趋势显现,再生水市场有望进一步打开。

3.水务市场的资本盛宴

环境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得到了所有类型资本市场的普遍偏爱。根据E20研究院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上市的环保公司数量已接近140家,根据券商数据,全年平均预测市盈率超过40倍,全行业排名前六。一方面,已成功上市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以桑德环境、碧水源等企业为代表;另一方面,优秀的环境企业通过接通资本市场成功进行了融资,仅2014年,就有多家企业走向内地、香港、美国等资本市场,以国祯环保、康达环保等企业为代表。还有些企业目前还没有成功IPO,但已经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以环能德美、博天环境等企业为代表。

资本盛宴下水业企业扎堆上市

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众多水务公司纷纷上市或已走在上市的路上。根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走在上市进程中或明确提出上市计划的水务企业近30家。

11.png

资本盛宴下水业企业再融资渠道更为顺畅

2014年,众多重资产集团纷纷通过再融资的方式进行企业规模的扩张或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碧水源、桑德环境、瀚蓝环境、创业环保等,均采用了再融资的方式为企业发展助力。

11111.png

资本盛宴下水务市场并购加速

2014年,水务市场并购热潮不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来的龙头企业对市场的整合,企业规模化发展趋势形成,以北控水务为代表,百万吨左右的水务企业是龙头企业的标的;另一方面,资金雄厚的央企通过并购加入水务领域,并快速扩大规模,如中信环保、国开金融等等。2014并购事件如下:

22222.png

三、环境企业发展态势

依据各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处位置,我们将中国水务领域企业分为重资产集团、区域性环境综合服务集团、细分领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装备生产制造商。从产业主体及企业的角度,目前已有很多领先企业开始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如首创股份定位水务市场综合服务商,北控水务和桑德集团都定位为环境综合服务商,江南水务则定位为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商等。这些综合服务的概念,涵盖了从产业链条、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等不同维度。各竞争主体2014年发展态势如下。

重资产集团:迈向环境综合服务商

规模化、综合化是重资产集团的标志性特征,2014年该特征继续延续,据E20研究院调研,2014年度,超过10家的投资运营类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威立雅中国、上实环境、中环水务、中国水务投资、桑德集团、国中水务、康达环保等大型环境企业集团都在积极扩大经营规模、布局新的服务领域。

通过上市扩大企业规模是目前大多数水务集团的首选,例如康达国际环保有限公司(康达环保 06136.HK)于去年7 月 4 日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上市后公司将募集港币 10 亿元到 14 亿元,募集资金 65%用于发展污水处理主业;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亦于去年8月1日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等。

此外,重资产集团2014年呈现出向海外发展的猛烈势头。例如,去年6月1日,北控水务宣布其新加坡的国际总部成立,冠名北控水务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水务国际”),借此拓展中国大陆之外的海外水务市场,其目前及未来在海外的潜在投资将预计达到20亿新币。除此之外,北控水务亦在布局马来西亚、欧洲等市场。

在环保产业的新常态下,政府面向环境治理效果付费将成为常态化趋势,因此具有环境综合服务能力的企业将领跑未来水务市场。水务领域中重资产集团正在加速产业链整合,欲在未来的水务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例如,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三院进军EPC领域,北控水务集团收购南京市政设计院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产业链的整合外,跨领域的合作对环境综合服务商亦很重要,或将成为重资产集团下一步战略的布局点。

区域综合服务集团:企业改制“走出去”

以往常规思维下的区域水务集团向重资产集团转换的思路被颠覆,重资产集团亦向区域性市场跨进。去年6月,首创股份发出公告,拟出资6亿元设立鲁豫区域性公司山东首创中原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进一步增强区域市场影响力。桑德国际亦在江苏省兴化市注册成立了全资附属公司-兴化市桑德水务,以污水处理项目筹建为主营业务。区域性的水务公司虽有地方政府背书,但重资产集团向区域性水务领域的开进或将迫使区域性水务集团的转型。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通过改制摆脱了区域限制,走向全国甚至海外,以谋求企业的发展。去年9月的北排改制惊动水务市场,从事业单位性质的市政国企,转为市场化的水务公司,此后还将谋划进军国内外市场和资本市场。此外,云南水务也于去年6月收到《云南省国资委关于云南水务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整体改制有关事宜的批复》,同意云南水务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期或有上市计划。深圳水务的“走出去”战略实施较早,目前其已逐渐从区域性水务集团的梯队,发展成为重资产集团。而重庆亦已开始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细分领域服务商:接通资本市场,向重资产集团迈进

水务细分领域的项目往往技术难度高,需要服务企业具备一技之长;且重资产水务集团、区域水务服务商竞争主体参与少,因此,专业水务服务提供商在发展初期主要集中于技术性较强、以工程建设为主的细分领域。目前,细分领域企业正通过融资、合资、上市等方式,增大资本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一些发展较快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积累了较强的资本实力,逐渐开始在投资运营业务中有所尝试。例如,碧水源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双方将在 2014-2019 年合作融资 200 亿元,相当于碧水源上市融资金额的 7.8 倍;此外,碧水源与武汉控股合资成立武汉水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碧水源以货币出资 1470 万元,占新公司 49%的股权;无锡国联凭借其资金、技术以及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从污泥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跨入污泥的投资运营商序列;万邦达、津膜科技、永清环保、巴安水务等创新型企业也同样表现出众,赢得了资本界的认同;更多创新型环境服务公司,如博天环境、环能德美、中持环保、新之地等都在快速成长。

设备提供商: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设备提供商虽为水务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但由于其在产业链的末端,因此利润被挤压空间较大,设备提供商呈现出向细分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或投资运营商的转变。从产业的角度,则是从传统的设备制造业等业态向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转型。

例如,广州新之地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凭借其自然水体修复技术解决方案,已从设备提供商列入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序列;浙江环兴亦凭借其技术优势,加之资本的支持,已逐渐承接污泥的BOT项目;而污泥压滤机的巨头景津集团,也有进军污泥运营市场的计划。

四、趋势展望

1. 政策展望

需求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实施细则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为环境产业带来三大利好:一是政府可以把短期、大规模的一次性投入,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服务采购,解决政府资金短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引导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进入;二是采购环境服务是面向效果付费,使环保投入与环境效果的联系更加紧密;三是有利于提高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

下一步国家会加大促进循环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一方面会完善政府采购立法,以加快管理体制建设;另一方面,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会加大三个比例:绿色采购比例、低碳技术创新产品的采购比例和中小企业所占的政府采购比重,逐步扩大低碳循环采购规模和采购范围;第三,国家会实施循环认证制度,逐步由清单式采购过渡到标准化采购。

交易政策:完善价税支付体系

可持续的价税支付体系是政府有能力支付环境采购的前提,税收是弥补地方政府财政不足的主要出路。

即将出台的环境税是值得注意的财税支付体系改革的关键点,环境税的出台将降低政府治理环境的成本,且可形成可持续的付费机制。未来资源税的提高,会致使收费的降低。费是财政部们制定的,价是发改委价格司管理的,费会搭在价上,而费不用听证,目前国家正在清理各种搭车收费现象。

费、价、税都是收入来源性政策,收税,可以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不足,是政府为环境治理效果付费的资金来源,亦是政企关系重构的付费体系变革。

此外,市场机制的集中启动将成为环保产业下一阶段的重点发展态势。水权交易机制的形成、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完善,以及多种担保机制的形成,致使环保产业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投融资政策:助力项目融资模式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收紧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终结、BT模式终结、城投债终结,地方政府不能再为项目企业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地方城投资产盘活需要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而政府未来的补贴模式将从“补建设”转向“补运营”,并通过政府公共服务采购、合同环境服务、特许经营等模式,为项目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撑。从目前的依靠集团资产、政府信用融资,逐步转向以项目稳定的现金流保证为支撑的项目融资方式。

2. 市场展望

市场维度:单元服务到效果服务

在标准提升、监管趋严、政府依效果付费、社会参与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专业化的服务将备受市场青睐,但当产业服务越来越宽、面越来越大时,很多领域的专业化需要协调合作,提供面向效果的综合化服务,即从单元服务向效果服务转变。目前,大多数企业是从事单元服务的,如何通过顶层设计,以面向效率的服务方式将单元服务上升为效果服务或将是水务领域下一阶段的市场发展方向。

产业间的合作共生,产业联盟、族群的搭建或成为单元服务向效果服务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面向效果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将在面向效率的服务中顺势而生,政府在关系政策、投融资政策中亦会给予一定的支持。

细分维度: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将以中小型为主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要求,极大的推动了设计规模在1到4万立方米/日之间的中小规模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

进入到“十二五”以后,由于投资拉动的后期影响、政策周期等影响,污水处理厂建设出现一定的放缓,并且建设方向开始向中小城镇进一步转移,规模在1万立方米/日以下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成为建设主流。“十二五”后,小型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及规模年平均增速为10.49%及11.7%,明显高于大型及中型污水处理厂数量及规模增速(大型污水处理厂数量及规模年平均增速为4.73%、2.69%,中型污水处理厂为5.13%、4.03%)。

随着国家环境治理要求的提高,环境政策将对县级及以下地区进一步关注,加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政策及资金的落实到位,预计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将有较大发展空间,而大中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主要以单厂运营规模扩容的方式快速增长。

细分维度:农村给排水市场空间释放

在后续的十年甚至更长期内,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的逐步实施,国家对中小城镇和农村给排水的高度重视,我国水务行业的需求除了供水、污水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一、二线城市向中小城镇、农村地区的拓宽外,还包括市政管网、环境监测、水体环境修复等业务的产业化释放。

据了解,目前多家企业已经将视线投入农村污水处理市场,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水务及新兴领域。如桑德、安力斯等企业已有多个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北控水务也十分关注农村污水市场,国中水务大力布局农村市场。

3. 社会化趋势

社会化下的三元结构开启

2014年发布的法律中都无一例外谈到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若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与政府、公众间的三维关系,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在三元结构下,仅仅让政府满意的环境企业不能称之为好企业,因为公众是环境服务的最终受益者,公众的影响和认知会对政府的决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会影响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

新《环保法》赋予了群众对环境的监督权、知情权,政府对于环保企业的要求已由基于污染指标的环境治理需求,转变为基于用户反馈的环境治理需求,而民众对政府的需求及决策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故政府的需求已由政策拉动时代向社会互动时代转变。在社会化的三元结构下,环保企业所面临的社会关系已从两维向三维转变。

社会化下的互联网影响袭来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冲击着商业、制造业、广告等多个传统行业,对环保行业冲击会来的相对慢一些、缓一些。但据了解,目前已有很多环保产业的公司已经开展了移动互联的研究。

在传统年代,环保产业或许是复杂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但在移动互联时代,环境问题变成了所有人都关心的话题,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或将影响到环保产业结构的变化。

当我们的环境容量足够大的时候环境恶化被认为侵犯的是别人,但当外部性占满时就变成内部性,此时的环境问题将变成全民问题,因此环境产业终将由B2G转型为B2C模式,作为我们环境治理产业链的终端,环保企业将面临跟多来自外部的挑战,企业的监督、收益与支付、信息反馈都将受到影响。

社会化下的品牌建立

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环保产业的关注度增加,但拍砖的比点赞的多,群众对环保企业仍大多抱有不信任的态度,事实上这与环保产业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并不相匹配。我们注意到,目前除了碧水源、立升等一些净水器的生产企业,以及一些空气净化器的生产企业因为其产品与百姓生活相关,企业被百姓所熟知,但大部门环境企业,如污水处理企业、流域治理企业等,老百姓很少知道。环保企业大多数是保守型企业,专心于自己的技术,只重视在用户心目中,在政府心目中的品牌,在行业内交流,对外沟通较少,未来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在三维结构的转型下,环保行业将越来越重视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