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行业深度转型:往上还是往下?纵深还是拓展?

文章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10
作为最为成熟的细分领域,水务行业的深度转型在近两年来已经陆续开始,不仅体现在豪气的资本运作上,企业对业务理解、商业逻辑的体会也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变化着。

作为最为成熟的细分领域,水务行业的深度转型在近两年来已经陆续开始,不仅体现在豪气的资本运作上,企业对业务理解、商业逻辑的体会也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变化着。

国际巨头:以资源能源理念梳理城市环境服务

近年来,尽管威立雅和苏伊士在中国市场上低调了不少,但“高大上”的行业定位却仍然没有被动摇。如今在行内活跃的不少国内大企业,当年可从国外巨头们身上“偷师”不少。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定律在需求不断扩展的中国市场并不适用。昔日的领先者也在不断调整着业务的层次。笔者了解到,威立雅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对中国业务的梳理,围绕城市发展需求,专注于水务、固废和能源。“中国中小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服务需求,以及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能源管理需求等,都将成为威立雅的重要业绩增长点。”威立雅的黄晓军如是说。

苏伊士则是以更名为契机,在去年正式宣布其转型的成果:要做资源可持续的管理者。据悉,其业务将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水循环延伸管理,废物资源化管理,水处理工程解决方案,为智能城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这些百年企业,从19世纪提倡公共卫生革命,到20世纪提倡现代化城市环境服务,再到如今跟上资源变革的需求,其理念一直很有启发性。

资源能源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一点已成各界共识;而传统的污染治理也正在经历着从单纯去除污染物向资源能源循环回收的思路转换。而在这一视野中融通本就深厚的研发、技术、工程实力,环境企业巨头在华业务扩展上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不会在某个项目上争长短,要给城市化配置一揽子资源环境解决方案。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特大城市而言,这方面的需求将逐步显现。

国内企业:不但要买买买, 还要继续学习

不再以单个项目作为业务扩展的“单位”,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实力企业反应也并不慢,近年来的入手项目也不少以流域治理为标的的数十亿大单。比如北控水务近期签订的80亿凉水河治理项目,就涉及了整治修复、水系联通等系统工程。

不过,和巨头们本身全能型的实力配置不同,国内的大佬企业更多是通过资本运作,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但这些“买”来的能力,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整合、消化、吸收,对其品牌管理、质量和风险控制、团队文化融合等能力,提出较大考验。

据笔者了解,以前做房地产的首创,现在非常看重环保这一块,正在“抓紧构筑碧水蓝天净土及城市环境整治大环保的版图”。

在水务领域,以投资保持量的持续增长,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对国内重点城市的战略布局,参股控股的水务项目遍及国内16个省区和40个城市;在固废方面,自2011年并购香港的上市公司之后,不断加大并购力度;大气方面也是加快并购步伐,去年成功并购思泰意达。

仅从水、固废领域来看,这种扩张绝大多数只是量的积累,笔者比较关注首创去年对新西兰最大固废处理企业的收购。据称这家企业是新西兰仅有的两家业务贯穿垃圾处理的整个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协同效应的垃圾处理服务商。其盈利中的近51% 的利润来自于垃圾收集,其次分别为垃圾填埋、液体垃圾处理、回收利用。

在笔者看来,目前在国内,固废行业表面的红火,掩盖不了其被限制在产业链末端、靠政府补贴饥饱不均的产业现状。随着市场化推进,产业链向前端的拓展是大势所趋。而建立贯穿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将是孕育行业发展下一个爆发点的基础。这也应该是首创斥资50亿人民币“海外购物单”中最为感兴趣的部分。

中型企业:不上不下最尴尬, 还是踏实做自己

不久前,桑德环境70亿元“易主”清控,据称将借对方雄厚资源,向平台企业转型。事实上,在此前的一个水业论坛上,文一波已经透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他认为,未来国内环保企业发展有一横一纵两个方向,前者是融通各方资源的平台企业,后者则是将具体的产品、服务做到极致。

这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逐步退出,有综合实力或是强大集成能力的企业将逐步顶上,提供以整体解决方案和持续治理效果为主的服务。E20产业研究院将其称之为一级开发商。而平台企业将在这一领域获得机会、展开竞争, 也将对单项产品、工程、服务产生大量的合作或是“采购”需求,成为事实上的产业组织者。而一旦更多产生企业对企业的采购,行业则将逐步回归“谁有金刚钻谁揽瓷器活儿”的市场规则。

新的产业秩序将建立,企业找到自己的定位很重要。而据文一波的观点,平台企业的预留席位可能不会太多,“未来国内有一二十家平台企业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上升空间有限,不如沉下心来磨练自己在局部的优势。笔者已经观察到有不少积累了技术实力的国内中型环保企业,如瞄准中小城市的中持,关注污水应急处理的环能德美,专注工业废水的万邦达,以资源化理念解决重金属废水的金达莱……也都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不上不下、摇摆不定”的企业,跳不上去又沉不下来,竞争没有较强的识别性,未来发展空间恐会受限。特别是在一些环保产业的聚集地,大量技术服务同质性的中小企业扎堆,其转型定位的要求将更为迫切和关键。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