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联防联控突破大气污染瓶颈问题

发布时间:2016-07-06
不知不觉,防霾口罩成了冬季必备,朋友圈多了一项晒“蓝天白云”的新玩法。同呼吸,共命运,大气污染治理关乎人人生存。

不知不觉,防霾口罩成了冬季必备,朋友圈多了一项晒“蓝天白云”的新玩法。同呼吸,共命运,大气污染治理关乎人人生存。

2013年国务院发布重拳治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实施3年来效果如何?哪些措施能让我们尽早看到“晴日蓝天白云,夜晚繁星点点”?中国工程院5日发布“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记者采访了评估项目组专家,为你进行解析。

冬季污染问题突出夏季臭氧污染抬头

评估报告提出,细颗粒物PM2.5冬季污染问题突出,夏季臭氧污染问题显现。我国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具有独特的复杂性。

数据显示,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67.4%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发生在冬季,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重污染天气高发地区,占全国总天次的44.1%.

“冬季地表温度低,容易形成逆温,不利于污染扩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士徐祥德从自然现象讲起。目前来看,冬季采暖燃煤散烧仍是造成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清华大学地学中心教授张强表示,从国际趋势来看,非电行业用煤均呈退出趋势。应严控新增燃煤量,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煤炭的替代。对于农村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择秸秆锅炉、煤改电等方式,实行集中供热减少生活用煤。

与此同时,长三角、成渝和中西部地区夏季臭氧超标已经达到不容忽视程度。

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目前排放控制较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张远航说,过去我国对氮氧化物关注多,对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关注较少,随着臭氧污染挑战显现,其排放量的控制会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

项目组表示,以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控制进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8项常规减排措施,哪个更有效?

3年来,为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次评估逐一定量了8项常规减排措施对削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贡献。

其中,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减排贡献最大,对3种污染物减排量的贡献均在10%以上,对氮氧化物减排的贡献甚至高达50%.重点行业中又以电力部门提标改造的减排效果最明显,未来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将成为提标改造的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的减排有显著效果。项目组专家表示,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革命是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最大的途径。“大气十条”以空气质量目标来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转型,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政策强有力的推动力之一。

另外,扬尘综合治理是一种直接有效的PM2.5污染控制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一次PM2.5排放,并直接降低城市地区PM2.5浓度。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2013年至2015年间,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与油品升级贡献了全国氮氧化物减排量的9%.机动车对城市地区的污染物减排贡献更为显著,如北京市近3年的黄标车淘汰分别贡献了氮氧化物和一次PM2.5减排量的71%和16%.未来柴油车和非道路柴油机的污染控制,应成为关注的工作重点。

京津冀联防联控突破大气污染瓶颈问题

“大气十条”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评估组组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说。

对于如何实现2017年的既定目标,评估组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一是突出抓好战略重点,对北京、天津和河北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等城市多措并举、合力攻坚;二是大力加强散煤治理,在农村大力推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全面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淘汰任务;三是抓好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强化“高架源”监管,限期完成“散乱污”企业的清退工作;四是注重机动车监管,将重型柴油车和高排放车辆作为治理重点,推动黄标车、老旧车淘汰;五是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加快完成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统一预警分级响应标准。

突破瓶颈的另一个关键是切实构建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尽快率先启动《京津冀环境综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气部分。例如严格控制北京周边传输通道上的污染排放,严控周边地区高架点源、在京津冀地区划定“工业错峰生产区”等。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说,近期发布的2016年至2017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实践。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