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炼油工业发展巡礼,附全球113个国家615家炼厂加工能力统计!

作者:徐海丰 文章来源:PROCESS《流程工业》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7-02-07

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2016年,世界炼油能力缓慢增长,世界炼油业景气程度不如上年,原油加工总量略低于上年水平,世界炼厂开工率略有回落,世界主要炼油中心炼油毛利总体表现较上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预计,2017年世界炼油能力仍将缓慢增长,新增能力低于上年;全球炼油毛利低于2016年水平,亚太炼油毛利将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2016年,世界各主要地区炼油业发展形势各异,北美地区炼油投资从建新装置转向现有炼厂改造,欧洲炼油业重陷困境,新兴经济体国家继续推动炼油项目建设。

世界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

2016年,世界新增炼油能力约7000万吨/年,主要来自中国、伊朗、印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其中,伊朗2007年就开始建设的“波斯湾之星”大型炼厂一期工程终于建成,新增凝析油加工能力约600万吨/年。当年,世界各地减少的炼油能力约为3400万吨/年,主要因中国和欧洲淘汰和关停部分炼厂。

2016年,世界炼油格局仍继续维持亚太、北美和西欧三足鼎立的形势,其占世界炼油总能的比例分别为33.9%、22.9%和13.1%,亚太所占比例较上年略有提升,北美地区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西欧则下降0.4个百分点,中东地区所占比例已升至近9%。

炼油毛利较上年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2015年是炼油行业周期性的高峰,油价暴跌,原料成本下降,毛利大幅增加。2016年,全球炼油业总体运行状况并未延续上年的良好态势。2015年较好的盈利形势促使欧美等主要地区炼厂加工量大幅增加,再加上中东等地区新建装置的投产,全球油品库存大幅增加,而全球油品需求并未增加太多,库存压力迫使各地区炼油业降低开工率,炼油毛利下降。

2016年,全球炼厂开工率平均约为82.5%,低于上年的84%。经合组织国家炼厂开工率约为85.6%,略低于2015年的86%。其中,北美炼厂开工率由88%降至86.1%,西欧由85.4%降至84.3%;而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炼厂开工率则继续回升,从82%大幅上升至87%,其中,日本炼厂由于多年来持续关停和重组调整致能力不断减少,使其开工率大幅提升。中国主营炼厂开工率维持在75%~80%区间,低于周边国家炼厂开工率;新加坡炼厂开工率在80%~90%,印度炼厂开工率维持95%以上,有些炼厂甚至满负荷运转。

2016年,全球炼油毛利各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欧美地区降幅最为明显。西北欧地区布伦特油裂化毛利同比降41%,这是由于美国汽油需求不支持欧洲炼厂出口油品获利,即使进入夏季燃料消费高峰时期也是如此。美国中部WTI裂化毛利同比降幅超过40.3%,美国墨西哥湾HLS/LLS裂化毛利同比减少29.6%。新加坡迪拜油裂化毛利降23.4%。其原因是亚洲汽油供应大幅增加,出现结构性过剩,2016年中印两国大量出口汽油,上半年亚洲市场汽油过剩达26万桶/日,导致汽油毛利下降;此外原油价格上涨也推动炼油原料成本的增加。

清洁燃料升级成为共同行动

近10年来,全球炼油工业采取了超常措施降低运输燃料的含硫量。许多炼油商已投资数十亿美元建新装置或改造升级和扩建老装置,以满足含硫量和污染物排放新法规要求。新技术正加速推动炼油业生产更清洁、含硫更少的运输燃料。

美国将在2017年开始强制执行新的Ⅲ级(Tier 3)标准。这个标准的汽油含硫量不得超过10ppm,比Ⅱ级标准的含硫量(不得超过30ppm)降低许多。

与欧Ⅵ汽车排放标准相对应的欧洲汽柴油标准已在欧洲分阶段实行,目前欧盟炼厂的重大挑战是要降低船用燃料油含硫量。2015年生效的新法规要求在设定的排放控制区不再使用残渣燃料油而改用低硫船用燃料油,最高含硫量为0.1%。从2020年开始,在非排放控制区使用的船用燃料油含硫量要从3.5%降低到0.5%。

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与欧洲排放标准相对应的汽柴油标准。中国将于2017年1月1日起全国采用国Ⅴ柴油标准(相当于欧Ⅴ),2018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供应国Ⅴ车用汽油,硫含量都要求小于10ppm。印度将加快实施BS V清洁燃料(相当于欧Ⅴ)标准,并到2020年直接向BSⅥ标准过渡。中东正大量投资以提高生产符合欧Ⅳ和欧Ⅴ标准燃料的产能。沙特和科威特是中东地区领先新建清洁燃料炼厂项目的国家。沙特正在寻求把柴油和汽油的含硫量降低到10ppm,并把含苯量降低到1%。

2016年世界炼油业数据统计

注:①原始数据中,加工能力单位为每天桶数,本表按以下系数换算成每年吨数:原油加工50;减压蒸馏和催化加氢53;催化裂化52;催化重整43。

②该组统计数据中未包括中国台湾省相应数据。

③这里催化加氢数据为原文中加氢裂化和加氢处理之和。

数据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16年12月5日

徐海丰,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内容来源:油气经纬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