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的新市场!中国即将启动全国碳交易计划,石油公司早已进行布局!

文章来源:石油圈 发布时间:2017-11-07
5000亿规模的新兴市场,石油公司将受到多少影响!

11月6日,我国政府官方网站上一篇关于“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文章,成功的引起了境内外媒体以及石油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文章显示,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按照既定计划,即将完成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负责人李高表示:“经过前一段时间努力,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已向国务院提交了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计划,如果获得批准,最早会在近期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波恩会议期间宣布。”

另据彭博报道,知情人士称中国接近宣布启动全国碳排放权市场。

一时间,“碳市场来了!”成为媒体业内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

让人诧异的是,看似不起眼的“碳市场”三个字,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

有关机构预测,我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总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若考虑期货等衍生品,交易额规模可达5000亿元。

什么是碳市场?

表面来看,“碳市场”是一个十足新颖的概念,现实却恰恰相反,其早已存在于现实生产生活中。

“碳市场”的说法来源于“碳交易”。

1997年1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日本京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简单的来讲,天下无免费的碳排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碳是需要收费的!碳市场的建立是用经济手段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当,一家企业的碳排放超过了其配额的碳排放标准。如果,该企业想要继续排放碳。此时,就应该去另一家碳排放没有超额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

于是,在买和卖之间,“碳市场”就形成了。

“碳市场”自形成以来,就自带商业属性,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资料显示,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

成交额的增长在“碳市场”上表现的更为疯狂。

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与2007年全年持平。

短短几年时间,全球已经形成了四个知名的碳交易所,即为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

我国碳市场建设如何?

放眼国际来看,“碳市场”建设可谓是如火如荼。那么单独来看,我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先捋一捋,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时间表。

  • 2009年,我国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且,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
  • 2014年12月10,我国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 2015年11月,国家最高领导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可见,我国“碳市场”的建设是步步为进,层层攀升。

据官方数据,2014年上述七地碳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量约1568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近5.7亿元人民币。

截至今年9月,7个试点碳市场共纳入多个行业的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1.9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5亿元人民币。

另外,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呈现双降趋势,在推动参与企业和试点地区的低碳发展、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石油公司的布局

由于自身原因,石油石化行业自然的成为“碳市场”冲击下的重点行业。资料显示,在国内7个试点2000多家企业里面,其中,石化行业企业大约有146家。

“碳市场来了!”,石油公司怎样应对“碳市场”的冲击,也成为石油业内人士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不过,让心欣慰的是,我国石油公司早已经对“碳市场”进行了布局!

首先,石油公司积极改变产品结构。

“碳市场”的出现,让“碳成本”成为石油企业考虑的重中之重。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销售天然气比销售石油变得更划算。于是,我们看到了,我国三桶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大幅增加,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表现的更为明显。

另外,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为石油企业提供了竞争性平台,进而倒逼炼油企业等加速产业升级,强化技术、产品、工艺创新,提高炼油能效及产品质量。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两年里国内油品不断升级换代。

其次,除了被动影响之外,主动参与也成为石油企业的必备技巧。

以中海油为例,自2007年起,中国海油试水碳交易。开发国际碳交易规则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中国企业中属于先行者。

2009年,中海油与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有限公司就40万吨/年煅后焦余热综合利用CDM项目达成买卖协议。这是我国在石化领域进行的为数不多的“碳交易”。

2011年,中海油成为国内第一个按照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成温室气体盘查工作的大型央企。

2016年,中石化集团印发《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加强碳资产管理,实现碳资产价值,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不难看出,我国石油公司对“碳市场”的应对早已成竹在胸,了然于心。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