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鲁三分天下!回顾江浙地区化工民营企业激荡岁月30年

发布时间:2018-10-15
最新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石油和化工行业入围企业数量有明显增加,有57家进入榜单。恒力集团表现抢眼,排名第九。中国化工民营企业激荡30年,乘风破浪。

前不久公布的2018中国十大民营石化企业排行榜中,苏浙地区有4家,山东5家进入前十,说苏浙鲁三分天下,一点不夸张。最新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石油和化工行业入围企业数量有明显增加,有57家进入榜单。恒力集团表现抢眼,排名第九。中国化工民营企业激荡30年,乘风破浪。

中国化工民营企业激荡30年,乘风破浪

激荡3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商,占全球化工市场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化学品消费市场。

但是,如今民企如今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和外部环境挑战,石化行业中的民企更是直面各类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对浙江地区相关化工民企的解读,让您能在焦虑中,尽快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个人,亦如此。

在江浙地带,很多化工支柱型民企,有相当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通过改制,逐渐由民企主导的。

桐昆集团

桐昆集团,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化纤企业,前身是1981年创办的乡镇企业——桐乡县化学纤维厂,1990年工厂陷入困境,资不抵债近百万元。眼看要倒闭,200多名职工联名致信政府,希望调整领导班子。时任凤鸣化纤厂副厂长的陈士良被政府多次谈话,希望来挑担子。1991年陈士良上任,他四处奔波,调研市场,发现涤纶长丝产品很有前景,并靠着满腔诚意,赢得江苏昆山苏三山集团、江苏常熟化纤设备厂的支持和信任,引进了三条涤纶纺丝线,“借船出海”。为感谢昆山人,企业改名为“桐昆”。后来,通过股份制改造,陈士良成为“桐昆”的控制人

但民企的故事并非都是欢歌笑语。

每天早上7点就到办公室的桐昆集团陈士良说:“我们都是做了一辈子企业,是剩下来的。”

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的张毓强说:“40多年经商生涯,‘好日子’不到10%,最多也就有那么三四年时间,感觉能够喘口气而已。”

“只有不受制于人,不被‘卡脖子’,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

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

陈建华,1971年3月出生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

13岁时因交不起膏火而而不得不辍学,为了补贴家用,一直到18岁都是在工地干泥瓦活,当时的他觉得自己这辈子顶多是个包工头了,可是一次事故,他从高处摔下,卧床数月,从此因身体原因不能再做泥瓦活。这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

没背景没学历,陈建华找不到好的工作,不得已,他开始学着做买卖。脱离工地后,他走南闯北,经营着化纤、白厂丝的买卖。到90年代初,他已经积蓄了200余万元,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巨款”,称得上是“富甲一方”。

陈建华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中,而是怀有更远大的理想——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实体企业。

1994年,陈建华23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南麻镇镇办织造厂要卖掉,陈建华想着“这是一个机会!”他果断出击,找到镇领导,期望能够收购因为亏本面临倒闭的织造厂,可是,镇上却并不想卖给他。

尽管陈建华当时很有钱,可是毕竟只是一个23岁的毛头小伙子,镇上考虑到将团体厂子交给这样一个年轻人并不可靠,镇上也不想把厂子交给私家承包。1994年5月18日,年仅23岁的陈建华克服重重困难,倾其所有,举债筹到369万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吴江化纤织造厂,成为改革开放后吴江乃至苏州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家。104台丝织机、8台络丝机、35台捻丝机、4台拼丝机……这是吴江化纤织造厂的设备清单,也是恒力集团发展的起步点。

但是随后工人走光,陈建华立了解详情后即做出制度:

一是借钱补发全部拖欠的工资,并且定下规矩,每月15号按时发工资;

二是出台“三不”原则:不担保、不欠债、不进亲戚朋友,杜绝三角债及管理上的弊端;

三是紧抓原料进口和产品销售两道关,减少脱产管理人员的数量,避免工厂内部腐败的现象。

1995年,织造厂盈利1000多万元,1996年,盈利翻倍至2700多万。从几十个人的地方小厂,到拥有60000多人的世界一流企业,15日发工资的传统,绝不拖欠劳动者一分钱工资的底线,陈建华在恒力坚守至今,雷打不动。

然而恒力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那个年代,个体户经营很困难,通水通电都是很大的制约,随时都是“夹缝求生”的状态,这迫使企业主不断“进化”,创新求变,洞悉市场风向。

此后的时间里,陈建华不断将赚到的钱投入到设备升级改造之中。

1998年初,陈建华又购买了306台国际先进的喷水织机,未曾想,亚洲金融风暴袭来,不少企业相继倒闭,陈建华的企业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

但他觉得:只要人还要穿衣服,布就不会没有需求。于是,他不仅没有收缩战线,反而逢低吸纳,拿出近乎全部身家引进了500台国际先进的喷水织机。

最终,他“赌”赢了。当年8月,纺织业复苏,利润率大升,因为购进了大量机器,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赚了个“满堂红”。

2002年11月,恒力在吴江开启向上游化纤行业发展的征程。两年的时间,使得恒力集团的生产能力跃居到全国化纤业前列,成为我国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之一。而陈建华也开始被称为“中国的化纤巨子”。

2003年,陈建华正式创立恒力集团,而他也从一个普通纺织厂老板成为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是陈建华常说的一句老话。他很得意自己对于市场的前瞻把控,然而其行为在旁人看来,却近乎“大跃进”式的“疯狂”。

2008年,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的纺织行业再度陷入萧条。陈建华对团队说:

“猫在冬天也要缩在洞里取暖,但它和蛇不一样,蛇是沉睡,猫却始终注视着外面。企业要过“猫冬”,不能过“蛇冬”。”

全球金融危机是对行业的一次洗牌,全球产业技术在变革、国家产业结构在调整,这是一次历史的机遇。

从2008年起,陈建华不断斥资拓展产业链。同年,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建设年产20万吨的工业丝项目,两年后,项目正式投产,这一项目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恒力集团一举取代德国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涤纶工业丝生产企业。

2009年,陈建华又上马了60万吨化纤聚酯项目,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项目的配套安装。连续多个大型项目的投产,使恒力集团 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企业。

随后陈建华决定率领恒力集团再次实施转型升级战略,进军上游石化行业。

恒力石化采用世界先进的美国英威达技术,已建成年产660万吨的三条PTA 生产线,成为全球最大的PTA生产基地。目前,应用最新一代技术的年产250万吨第四套PTA生产线也已启动,2018年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将于2019年底达产。届时,恒力PTA产能将突破1000万吨,进一步巩固恒力石化在PTA领域的龙头地位。

“只有不受制于人,不被‘卡脖子’,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目前,陈建华又在大力推动“恒力炼化2000万吨 /年炼化一体化项目”。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行业会走到尽头。关键是如何去占据这个市场。”

——荣盛集团董事长、总裁李水荣

荣盛集团董事长、总裁李水荣

李水荣,浙江萧山人,现任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我贪婪”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个年营收超300亿元,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参股一家上市公司,投资产业涉及石化、化纤、房地产、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经营格局的“荣盛系”版图,在这个缔造者的手中也变得越来越完整。而在去年,荣盛集团实现了销售1000亿元,利税达到100亿元。

董事长李水荣的名字,并不常见于媒体,这跟他骨子里的低调有关。

1990年,经营着一家小木材行的李水荣对布业市场通过观望和分析后,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改行,办布厂。

从8台有梭织机起步,起步的资金是卖掉了木材行和全部家当凑合而成的20万元,厂房是租用当时镇里的6间闲置旧平房,雇佣了当地的20多名工人,在这从来就见不着火车,没有一条像模像样公路的滩涂上开始了他的创业。

而李水荣却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并逐渐显示出他在纺织业方面的非凡才能,他确立了以“市场定产品”的经营策略,厂越做越大,取得了创业初期的成功,到1995年底,企业规模由8台织机增加到100台织机。

进入1996年时,整个纺织化纤行业进入低谷期,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有人预料,纺织这碗饭已经吃到头了。形势对刚刚站稳脚跟的荣盛公司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变“长丝”为“弹丝”的加弹项目上喝了萧山化纤行业的“头口水”之后,荣盛的发展是顺着产业链往下游延伸还是往上游走?

往下游走,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将向着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产品容易被人模仿;但走上游,同行竞争少,产品附加值高,高投入会带来高收益。李水荣毅然决定走上游。

当时中国化纤业正走入了低谷,不少企业都转行另谋发展,在这个节骨眼上,荣盛的“反常”遭来了许多风凉话:要“套牢”为止呢!

李水荣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了考察,远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发现在星罗棋布的织布厂相互拼杀的今天,化纤原料生产厂家成为宠儿,而国内化纤原料生产厂家却是寥寥无几所以,李水荣依然决定:上涤纶加弹丝项目!

1998年,纺织业行情转暖,涤纶加弹丝需求量大增,这一年成了荣盛大丰收的一年,公司产值猛增到1亿多元,占据了萧山纺织业的一席之地。2001年到2006年,短短6年间,荣盛从产值10亿元做到了产值超100亿元。

“别人恐惧,我贪婪。可能是对我从业心态的最好描述。我做实业有几分赌性,曾经做的几个重大决定都有冒险成分。100%赢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赌的时候,要对行业有研究和了解!” “石化、化纤是主业,必须要稳扎稳打地立足于主业之上。总跟着市场风向走,哪儿赚钱跑哪儿肯定做不长。”

民企也有四季,春夏秋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能须臾松懈。

没有人喜欢冬天,但冬天是市场周期、行业周期的一部分,总会来临。正如上世纪90年代,国企的冬天倒逼国企改革,给了民企空间,释放出活力,也造就了新的中国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后展示的这种威力,连美国也想不到。同时,战略性行业的一些央企,包括竞争性领域的部分国企,经由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治理的推动,竞争力也在提高,像招商局、华润、中国建筑、中集集团这样在竞争性市场打拼出来的强者,令人尊敬,也代表着新国企的形象。

你知道吗?

在2017年的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百强中,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占据了11席和13席。而在2018年的中国制造业百强中,江浙地区极为发达的石化下游产业诸如化纤企业入围的就多达20家,上市企业更是多如牛毛,仅桐乡,就有11家上市企业,10家是民企,1家是混合所有制。

今天当我为民企加油和呼吁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这种加油应该是一种清醒的热情:

1、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表明,民营经济是值得信任的,而且是必须信任的。因为信任,所以成就。今天,对民营经济的信任应该进一步扩大,以真正实现“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公平”。信任,是为了让他们毫无顾虑地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如果说给他们一点阳光雨露就能灿烂成长,那么公平是最好的阳光雨露,公平的制度化更是人心所向,是长治久安之本。

2、民营经济的主体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服务业最典型,制造业特别是加工业也解决了大量就业。在要素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对他们必须坚持涵养化育的柔性政策,决不能在税负、社保费等方面让他们产生负重感或清算感。如果这些少则关系到几个家庭,大则关系到几万、几十万家庭就业的民营企业家信心低落,则他们个人或许可以放下,但整个就业和稳定将有严重威胁。切盼为政者深入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倾听其呼声,回应其担心。

3、在中国经济的新时代,民企自身存在着超越自我、提升境界和社会责任、树立新发展理念、更好地践行商业文明的必要性。但不应该把民企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对民企的整体看法混为一谈。

比如低效产能无序竞争的问题,也要反思当初地方政府的GDP崇拜;个别民企结交贪腐官员的问题,也要反思寻租型的权力经济;金融乱象的问题,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中存在大量供求不平衡,在合理需求不能被正常满足的地方,就会有灰色的供给方式,监管部门要仔细研究、平心静气、兼听则明、统筹协调、及早建立监管底线,而不是出了问题一刀切,东切一刀西切一刀,回到机械而生硬的管制方式,谁都只顾“自己免责”;贫富分化的问题,也要看到绝大部分民企的财富来源是正派清白的,而且都在努力承担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时代在深刻变化,中国民营企业早已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是跑冒滴漏、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的代名词,相反,他们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他们。如同张毓强多年前讲的,“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不以牺牲员工安全、健康为代价,不以超越法规为代价,不以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大量中国优秀民营企业都在奉行这样的“四不原则”。他们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代表。他们能走到今天,是充分竞争的全球市场磨砺出来、筛选出来的。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