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恒逸产业版图看中国民营炼化前景:从钱塘纺织厂,到南洋炼化王

文章来源:扑克投资家 发布时间:2019-08-12
文莱,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小国,面积只有2286平方公里,人口更是只有5万多人,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国:2017年,该国的人均GDP高达2.8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可以列入发达国家行列。

文莱,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小国,面积只有2286平方公里,人口更是只有5万多人,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国:2017年,该国的人均GDP高达2.8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可以列入发达国家行列。

但这并不是该国GDP的峰值:和2012年人均GDP 4.7万美元的峰值相比,文莱的GDP已经跌去将近四成。之所以波动如此剧烈,看看该国的经济结构就明白了:2014年,该国油气生产和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产业结构如此单一,难怪经济要看油价的脸色了。

文莱以油气资源而闻名
【图】文莱以油气资源而闻名(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面对着油价的起伏,被动接受显然不是办法,发展深度加工才是长久之计。今年7月的文莱,迎来了一家石化工业园区的中交,而这家企业的建设者,是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恒逸石化。而这项投资,也是目前文莱最大中资项目。

恒逸石化究竟是何方神圣?官网上搜到如下介绍:

恒逸石化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石化产业集团之一,长期坚持、巩固和提升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逐步形成“涤纶+锦纶”双纶驱动的产业链和“石化+ 多层次立体产业布局”:以石化、化纤产业链为核心业务,石化金融、石化贸易为成长业务,化纤产业大数据、智能制造为新兴业务。

如果看上面的介绍有些枯燥无味的话,那么下面这张图就一目了然了:

恒逸石化产业链全景图
【图】恒逸石化产业链全景图(图片来源:恒逸官网)

从上图可以看出,恒逸石化目前在国内的业务主要集中在PTA、CPL、PET三种化工产品,其中和荣盛合办的PTA产业,不但产能居于全球第一(28%),而且接近第二名恒力石化(15%)的两倍,堪称PTA行业的霸主。

国内PTA一哥的地位难以撼动
【图】国内PTA一哥的地位难以撼动(图片来源:富善投资)

虽然在三大化学品领域上战绩辉煌,但恒逸仍不满足,要去文莱开拓上游产业。一家中国的石化企业,怎么就去文莱投资设厂了呢?这还要从40年前说起。

1、恒逸的起家史:不安分的血液

1.起源

钱塘大潮举世闻名,而位于钱塘江畔的萧山,是和海宁齐名的两大著名观潮地之一,而汹涌的钱塘江水,也象征着萧山人敢为天下先,在恶劣的环境中开天辟地的精神。

但澎湃的潮水给萧山带来的除了壮丽景观之外,还有一望无际的滩涂。为了解决日益增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1949年到1995年,萧山人锁住了钱江潮,筑起了长长的大堤,围垦得滩涂毛地50多万亩,堪称世界围垦史上的奇迹。

当时的萧山,虽然从1959年开始就从绍兴划归杭州,但经济似乎并未跟上省城的节奏——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并不发达,唯一值得称道,行销大江南北的特产,似乎就是“萧山萝卜干”了。

1963年,邱建林就出生在萧山衙前的一户贫寒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一年,他的同乡,堪称在镇上开了家铁匠铺,为附近村民打铁锹、镰刀,修自行车。

萝卜干——曾经的萧山名片
【图】萝卜干——曾经的萧山名片(图片来源:萧山日报)

时光回到45年前,1974年,为了解决14名杭州市棉纺局系统干部职工子女的插队劳动的问题,市棉纺局下属杭州袜厂支援了几台手工袜机,创办了萧山县衙前公社针织厂,以手工工场式的缝合袜子为主。两年后,刚满13周岁的邱建林,便开始与村里的大人们一起到钱塘江畔的围垦土地上劳作挣工分。

1988年,针织厂购置了2台有梭织机,开始生产服装面料,更名为萧山色织厂。然而由于行业不景气,工厂的经营举步维艰。同年,邱建林购置了14台织布机,办起了萧山工艺布厂,从而开启了和纺织业30多年。

1991年8月,邱建林受当地政府委托,被派遣到该厂做厂长。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烂的不能再烂的摊子:银行债务200万元,账面净资产60万元,年销售收入不到1000万元,连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全厂职工60%是文盲,有的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艰苦创业几乎是每一个企业家的人生底色,对于邱建林来说也不例外。他在狠抓现场管理的同时,紧跟市场潮流,扩大有效生产,当年年底一举摘掉了“亏损帽”。

2.改革

上世纪 90年代初,是热钱涌动的时代,面对一股股房地产、矿产资源和金融投资开放的投资热潮,邱建林不赶“时髦”,耐住寂寞,继续在化纤这个传统行业打拼,也由此奠定了“恒逸思维”的基础。1993年,杭州恒逸实业总公司成立,名称变得大气了,扩张经营领域的步子也迈开了,开始向服装行业的上游化纤纺丝制造行业发展。

1994年10月18日,在萧山色织厂的基础上,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95年,恒逸集团完成工业产值3.95亿元、销售收入3.75亿元,实现利润近2000万元,比3年前增长了5倍多。

恒逸
【图】恒逸,寓意 “持续走在别人的前面”(图片来源:恒逸官网)

到了1997年,恒逸集团成功转制,蜕变为民营企业,以邱建林为代表的经营团队拥有了企业绝大多数的股份。通过企业转制,恒逸集团以现代企业制度的架构,正式登上市场经济舞台。

此时的中国纺织业,面临的是“内忧外患”: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民营经济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国内的纺织业早已面临严重供过于求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全国纺织下岗潮一浪接着一浪。

恒逸
【图】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纺织业从业人士急剧下降(图片来源:王涵论宏观)

纺织产业的危机根源何在?

从内部因素而言,产能过剩与设备落后等原因导致90年代中国纺织业盈利低迷,加上计划经济培育下的国有纺织业在技术革新上举步维艰,同时负担过重,人浮于事;从外部因素而言,纺织产业属于下游行业,本已利润微薄,对上游的石化产品价格没有定价权,因而难以承受原料价格的波动。

早就看到这一点的恒逸,居安思危,在1996年就提出“向上游进军”的口号,在纺织业的基础上,向上游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石化产业发展。到了1998年7月,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强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恒逸集团决定放弃印染业务,扩大纺织和化纤产能,探索进入聚酯领域,于1999年联合浙江兴惠化纤集团,大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开始筹建聚合物公司。

2000年,恒逸集团产值突破8亿元,实现利润近5000万元,其中化纤产值占70%、利润占86%。2001年5月,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一期项目顺利投产,标志着恒逸集团率先在国内民营企业中,成功进入聚酯熔体直纺项目,也标志着恒逸摆脱了纯粹的纺织面孔,开始迈出全产业链的第一步:当年,恒逸集团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实现产值14.4亿元。

2002年8月、2003年10月,聚合物公司二期、三期项目陆续投产。同时,为配套聚酯业务扩容,化纤业务进入投资高峰期。恒逸集团产值连年翻番,2002年突破30亿元,2003年突破50亿元,首次上榜中国企业500强,名列第411位。

此时的邱建林,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审时度势:面对国内聚酯产业投资过热,产能扩张迅猛,但上游PTA却产能严重不足,需要依赖进口,且国内的PTA被垄断在国有石化巨头手中,中石油、中石化旗下企业生产的PTA,此时占到国产PTA产量的70%.

面对化纤企业议价能力小,且物流成本高昂,难以避免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的事实,恒逸大胆决定溯流而上,向产业链的更上游进军。但是当时的恒逸,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

3.携手

虽然自古同行是冤家,但也有一句话讲得好:格局,决定出路。能不能和自己的同行联合,考验着企业掌门人的智慧。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遇到了同乡,荣盛集团的李水荣。

说到两人的会面,其实颇有戏剧性:2002年12月的一天,两个萧山人在美国杜邦公司不期而遇。邱建林和李水荣不约而同前往美国考察PTA生产工艺和装置。意外相遇并在得知彼此美国之行目的后,两位老板颇有他乡遇故知、相见恨晚之意,在把酒言欢后,意外发现——双方的战略目标竟然高度一致!

恒逸集团和荣盛集团,都系纺织业起家的萧山企业,发展中一直呈现你追我赶之势,实力可谓不分伯仲。同时,荣盛石化位于萧山区益农镇,董事长李水荣是萧山区党湾人,和邱建林是同乡。在1990年代末纺织业大萧条后,两家公司都决定向利润丰厚、资金密集的上游产业进军。

但是投资上游产业非一朝一夕之功。以PTA为例:产能建设周期一般在三年左右,投资强度也较大,一套装置的费用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此时此刻,荣盛还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这么大的投资,倘若选择与本是竞争对手、同在萧山的恒逸合作,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又能共享先发红利。

恒逸
【图】合作,蕴藏的潜力是无穷的(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面对商业上难得的机遇,两大集团摈弃同行相轻的旧有模式,开始联手。2003年3月,中外合资企业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在宁波市北仑区成立,并开始筹建宁波逸盛PTA项目,成为国内第一家进入PTA产业的纯民营企业。2005年3月,宁波逸盛第一套PTA装置建成投产。

2005年,恒逸集团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PTA和聚酯纺丝及化纤加弹产值各占30%、46%、24%,PTA占利润的50%以上。随后2006年,第二套PTA装置也建成投产。产能规模、运行质量和能物耗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

在坐稳宁波基地的同时,两家又联手向北方进军:2005年12月,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在大连经济开发区注册成立,经过多年的建设,2009年1月,逸盛大化投料生产。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013年,浙江逸盛石化、逸盛大化的净利润分别达到2.83亿元和1.89亿元。在2013年度恒逸石化利润总额中,PTA项目所占比例超过50%。

第一个吃到螃蟹,使恒逸石化成为全国首家进军PTA行业的民企。随后,国内其他民营企业都看到了市场这块大蛋糕而纷纷跟进,随着PTA产能的快速扩张,中国超越韩国、美国,成为世界PTA产能第一大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PTA年产能超过3000万吨。

恒逸
【图】2008——2017年,国内PTA产量逐年上升(图片来源:橡胶技术网)

恒逸
【图】2016年国内PTA生产企业分布(万吨/年)(图片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4.蜕变

PTA的生产兴旺,不但带来了产能过剩问题,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上游产能不足!

PX是生产PTA的主要原料,但由于前几年的PX“有毒说”大行其道,使得国内多处PX项目建设随之陷入困局:2008-2013年,中国新增PX产能仅560万吨/年;而要完全满足中国新建PTA装置的原料需求,需要配套的PX产能为1300万吨/年。

与此同时,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周边PX产能却不断扩大,比如韩国,公开报道显示,韩国在4年内PX产能增加近一倍,即由2012年的530万吨/年,快增至2016年的1050万吨/年。

国内生产受限,需求一路高涨,国外大开绿灯,自然只能依赖进口了:2012年中国PX产能为882万吨,但PX进口量高达629万吨,PX进口依存度已快速升至44%,此后更是一路走高,到了2018年更是达到历史新高的59%。

恒逸
【图】2007——2018年,国内PX进口量逐年上升(图片来源:中宇资讯)

进口依赖度的不断上升,导致PX价格快速攀升,下游PTA生产企业因此叫苦连天,在纺织服装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两头受挤压的PTA生产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以恒逸集团为例,每年需要2000万吨左右的PX原料,这些原料60%掌控在日本和韩国财团手中,另外的40%则需要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手中获得。为了获得价格合理的原材料,邱建林不得不痛苦周旋,大多数时间都得赔笑脸,看人脸色。

性格倔强的邱建林,绝不甘心看人脸色,更拒绝在PX行业失衡的游戏规则中让步。他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通吃。

2、 出海文莱,“杀出一条血路”

1.不得已而为之

应该说,恒逸决定出海,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多多少少有些不得已的意味。而这种“不得已”,不仅是恒逸,而且是很多民企所面临的的困局: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行业下游的主力军,而上游原材料则依旧牢牢控制在少数国有大企业及外资企业手中。因此,民营化纤企业向上游领域挺进,打通产业链,成为一种必然。

具体到PX生产上,虽然国内也有民企参与的PX项目,但只有区区3家,并且要么是有外资背景(青岛丽东、腾龙芳烃),要么是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成立的(大化集团和民企合作),民企要想享受这样的“政策红利”,拿到生产许可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这样的大门早已关闭。

国内民营PX项目的另一大阻碍是:拿到原油进口配额难如登天。众所周知,中国原油进口实行使用权和进口权“两权”管制,长期以来为大型国企和央企所垄断;2015年之前,民企并不能直接分享原油进口的配额。

恒逸
【图】中国的原油进口长期被国企垄断(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面临着国内的产业困局,恒逸经过数年的酝酿,毅然决定:到东南亚去,到有资源的地方去!恒逸石化不走寻常路,选择跨出国门,将自己的综合炼化一体化项目造到了东南亚岛国文莱。

除规避投资风险远走文莱外,将项目设在海外,不但不会受原油进口配额和成品油出口配额的限制,还有如下优势:

1. 文莱本身就是产油国,所需 40%的原油就近文莱当地供应,其余60%的原油原料由卡塔尔供应;

2. 税负极低,增值税、所得税等均为零,相比国内40%左右的税负优势明显;

3. 企业可以自建电厂,电力成本仅为国内用电成本的1/4。

4. 近年来亚太地区石化产品需求缺口较大,油品就近市场化销售,无出口限制。

此外,当时的文莱政府“求贤若渴”:正如本文开头所言,文莱虽然油气资源丰富,但深加工能力缺乏,以往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2013年至2016年,受国际油价低迷影响,文莱经济连续四年负增长。在紧迫的经济形势下,文莱政府持续推进经济多元化战略,试图摆脱对原油出口的过度依赖。

2. 从源头到下游

恒逸文莱PMB项目总投资150亿美元,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34.5亿美元,原油加工能力800万吨,生产150万吨对二甲苯和50万吨苯;二期投资近120亿美元,新增原油加工能力1400万吨,生产200万吨对二甲苯和150万吨乙烯。项目由文莱政府占了30%的股权,有利于恒逸石化将部分成品油在当地实现销售。

7月12日,恒逸文莱PMB石化项目传来了喜讯:该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已于2019年3月份实现公用工程交工投产,7月份项目主装置全面中交。而二期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预计2022年投产。

恒逸
【图】2019年6月的恒逸文莱PMB石化项目全貌(图片来源:新华网)

通过在文莱的投资:恒逸实现了“PTA-聚酯”和“CPL-锦纶”双链辉映、两轮驱动的业务布局。而二期投产后,400万吨的PX产能可基本实现PTA配套PX原料的自给,也意味着,它将完成从基础资源到纺织业原料的全覆盖。将全产业链的剩余价值尽数收入囊中,实现“从源头到下游”的包场。邱建林,这位从萧山走出的大佬,将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吃饭了。

在PX尚未对民企开放的时候,李水荣就开始储备人才技术和油源:他在新疆投资MEG项目,来满足下游聚酯产业的发展,还认购了加拿大能源控股定向增发的股份;国家开禁后,他第一时间占据了舟山的风水宝地,启动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分两期建设,而今年初又获批了三期项目,年炼油能力增至6000万吨。

昔日携手进军上游的兄弟两人,如今虽相隔千里,却都成长为产业上的巨龙。

4、从恒逸看民营石化的产业版图

1. 赢得对手惊叹

进军PX产业的,显然不止恒逸和荣盛两家。2014年,发改委将PX项目核准权利下放至省级政府后,民营企业纷纷进军炼化一体化领域。虽然由于种种因素,造成2016年、2017年两年国内无新增PX产能,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在建或拟建的PX项目共有15个,到2020年,预计国内将新增3000万吨/年PX产能,其中1770万吨/年将集中在2019年投放。

恒逸
【图】国内拟在建PX项目及 产能(图片来源:立鼎产业研究网)

启动千万吨以上的大炼化项目的民营企业,除了恒逸和荣盛外,还有“吴江双雄”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前者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常减压装置投料开车,后者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

众多民企涌入大炼化,背后是近年来决策层的鼎力支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炼化一体化,推动绿色和石化产业的高效发展。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

恒逸
【图】国内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情况(图片来源:慧正资讯)

近年来一系列民营石化逐渐建成世界级炼厂企业,正逐步打破我国之前国企主导、民营紧跟的炼油格局。

目前国内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或超过2000万吨的炼化企业有镇海炼化(2300万吨/年)、大连石化(2050万吨/年)、惠州炼化(2000万吨/年)三家,分别隶属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是典型的“国家队”成员。

今年10月份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后,将为中国炼化行业新增一艘重量级航母,顺利加入2000万吨“俱乐部”。而将于近期建成投产的浙江石化,也将加入这一“俱乐部”。届时,中国炼化行业2000万吨以上“俱乐部”将有5名成员,其中国家队3名,民营企业2名。

到2020年,这5名成员的总加工能力将达到1.2亿吨以上。其中“国家队”成员总加工能力为6350万吨,民营总加工能力6000万吨,相比较而言,几乎各占半壁江山。

据统计,2018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3390万吨/年,其中仅有1240万吨/年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国营炼厂,其余全部来自恒力石化、胜星石化两家民营企业。而2018年炼厂份额而言,中石油、中石化2018年炼油能力分别占全国25.45%、32.25%,民营企业占比则达33.54%,高于中石油、中石化。

恒逸
【图】民营企业占了2018中国新增炼油能力的近2/3(图片来源:《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尽管国企“家大业大”,但民营炼化企业已经成为其不得不正视的“狠角色”。7月3日,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率队参观考察了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留下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高度肯定。这表明,民营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吸引了全国的关注,更赢得了“对手”的欣赏。

2. 优势明显,挑战仍存

对国内2000万吨“俱乐部”国家队成员和千万吨级以上规模炼化企业来说,由于新加入“俱乐部”的民营炼化在建设之初就采用高起点的工艺包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流程也按照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油头化尾”(以炼油开始,以化工结束)方案,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烃则烃,不仅加工成本可以和国企炼化企业论伯仲,而且生产可以围绕市场转,产品结构调整灵活。

例如,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炼化这三大炼化项目均按照炼油、芳烃、乙烯一体化的加工模式进行设计,实现了差异化、规模化,通过重点发展芳烃和乙烯产业链来满足自身下游对二甲苯、乙二醇需求,适度延伸芳烃、乙烯、丙烯化工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实现在油品、芳烃、乙烯、丙烯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互补。

同时民营炼化企业还有着用工优势: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这些优势倒逼国有大型炼化企业要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和精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民企击败。

但是以往的经验证明,“大干快上”一定会留下后遗症。民营炼化企业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此前隐含的诸多问题。

首先,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8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称,2018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为6.25亿吨,同比增加0.41亿吨,增速为7%。2018年国内炼油能力过剩0.9亿吨/年左右,而2019年的过剩产能则将升至约1.2亿吨/年,同比增长三分之一。在供过于求的预期下,产业洗牌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

恒逸
【图】分级团炼油能力份额变化(图片来源:能源杂志)

恒逸
【图】2011——2018年,地炼的开工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片来源:能源杂志)

其次,炼化项目项目投资巨大,企业如果没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就可能造成资金链紧张。例如,曾经号称中国最大民营石化企业的宝塔石化去年陷入了票据兑付难题,而来自山东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曾是山东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二的晨曦集团,更是去年启动了破产重整。

并且,搞石油化工不是有钱就能干,还要有熟练工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还要考虑安全保护、防护、环保等因素,是个大的系统工程。大炼化项目运维需要很专业的人才队伍和人才积累。正因如此,一些民营石化炼厂就聘请中石油、中石化的专家来帮助其建设运营。

与此同时,近年市场更加开放、公平的因素,也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投入到炼化产业。而外资企业的进入,恐可能将进一步压缩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2017年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减少了限制性措施30条至63条,同时继续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石化行业同样成为外资看好的领域。

由民营炼化企业和国有炼化企业的产能扩张,以及外资的涌入,将带来的必然是炼化行业的洗牌,而洗牌的最终结果,将和自然法则一样:适者生存!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