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行业由大变强

作者:李闻芝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发布时间:2015-12-31
“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贡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染料行业健康发展的新引擎。而注重科技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还缘于提前进入“新常态”带给企业的压力,单纯的产能扩张已经无法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

“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贡献,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染料行业健康发展的新引擎。而注重科技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还缘于提前进入“新常态”带给企业的压力,单纯的产能扩张已经无法给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重压之下,染料企业纷纷开始主动寻求转型之路。毫无疑问,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装置的运行效率、采用革命性的新工艺、减少“三废”产生量,成为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最直接的手段。

创新驱动成共识

这5年来,染料企业对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渴求之迫切可谓是前所未有。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小年对这一点感受颇深。他所在的浙江省是染料生产大省,省内集中了大量染料生产企业,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的染料龙头企业。

青岛双桃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前身为青岛染料厂, 始建于1919年,是中国化学染料工业的先驱。图为该公司双乙烯酮生产装置区。 (企业 供图)

“近些年找我们合作的染料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对于创新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工艺升级的愿望十分强烈,学校每年来自于企业的科研经费已经超过了1亿元。这一方面缘于国家持续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推动和引导,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染料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到了一个由增量到提质转型关键期,企业家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新产品新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李小年对中国化工报记者这样表示。

正如李小年所言,“十二五”期间,一批染料企业特别是业内的龙头企业纷纷转变发展思路,将公司业务发展重点聚焦到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以及工艺改造和“三废”治理上,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伟祥表示:“研发以及环保投入与企业发展理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可否认,大量的研发和环保投入对企业来讲确实是负担,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合规合法的企业应尽的义务。表面上看,大量的科研经费和‘三废’治理投入转换成了成本,削弱了企业竞争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通过采用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三废’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事实上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和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一些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上,龙盛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投入。”

“尽管科技创新是一项耗时、耗力、耗资金的工作,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也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系统工程,但同时也是有志于长远发展的染料企业在激烈的环境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竞争实力。以创新技术、环保技术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亚邦公司已经形成了共识,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正在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亚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刘洪亮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外,最为重要的还是企业本身的自我造血能力,而科技创新能力恰恰就是自我造血机能的具体体现。

据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田利明介绍,过去5年间,中国染料企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在产品创制、工艺技术创新、装备创新上实现了质的突破。

亚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新产品进行研讨。 (企业 供图)

在产品创制上,近年来国内开发的染(颜)料新品种有300多个,中高端产品的产量增速非常快,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可直接贴国际一线品牌进行销售,中国的染料工业正在告别剖析仿制,逐步实现产品分子结构的创新。今年11月18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淑芬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新反应型染料的创制与工业应用” 获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这一技术攻克了世界染料化学研究难点,不仅使活性染料固色率平均提高15%,同时大幅降低了印染废水中的染料和无机盐含量,减少了“三废”处理量。

在工艺技术创新上,以清洁生产和“三废”治理为核心的工艺技术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活性染料重要中间体H酸清洁生产新技术开发、2-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连续硝化清洁生产工艺开发、1-氨基蒽醌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染料中间体苯二酚清洁生产新工艺开发、颜料中间体CLT酸清洁生产新技术开发、高档新型活性染料的创制、染料废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新技术开发等一批技术的突破,解决了几十年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

在装备创新上,管式反应器的应用在满足技术创新的同时,对于染料行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管式反应器主要应用在染料中间体生产和活性染料连续偶合反应中,实现了连续化生产和分段温度控制,具有反应速度快、转化率高、生产效率高等特点。

2014年12月,科技部针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染料及中间体清洁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发》在北京组织了结题验收会。该项目共分9个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开发出20支新型染料品种,实现中试和应用;开发出6种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出9个重要中间体清洁生产新技术;开发出4种新印染工艺,实际废水减少50%以上;染料废水处理及回收新技术开发;建立了23套示范工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染料及中间体清洁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发上得到了充分印证。据染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负责人介绍,截至2014年,该项目部分产品已获得7.7亿多元产值,降低生产成本2.5亿多元;项目实施过程中已节水(减少同量水排放)250多万吨/年,节电132万千瓦时/年,减少固体废弃物19.4万吨/年。

“这些关键共性技术可复制、可推广,对染料行业技术进步和跨越式发展将产生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有力推进染料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的构建,提升染料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浙江省染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高建荣表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龙盛、闰土、吉华、楚源、亚邦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这些新技术在行业内已经得到广泛推广,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创新体系逐渐完善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形势,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今这一目标在染料行业正在成为现实。

在国家大力倡导和政策的激励下,染料企业纷纷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以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阮伟祥看来,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打拼时必备的基本技能,是一定要练好的内功。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龙盛目前已经建立起了适合公司第四次战略发展期的研发架构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司研发实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司投资3153万元,实施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购置了大量先进的实验及检测仪器设备,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发人才,目前其创新团队拥有专职人员253人,其中多位团队技术负责人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染料行业的领军人物。

在企业自身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同时,校企(院所)联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4年1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染料及中间体清洁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发》就是由染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的,该项目的9个课题,分别由联盟内的24家高校、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共同承担。该产业联盟的负责人表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针对行业内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集合业内各方的优势资源合力攻关,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对行业技术进步和跨越式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谈到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与企业的产业化关系的话题,李小年表示:“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保障,技术发明是工程创造的保障。因此,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层面上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而从企业讲就是要增强技术的产业转化能力。研究单位重点工作是基础研发,工程化则是企业要承担的。龙盛这几年发展得这么好就是得益于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消化、转化能力。”

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十二五”期间,染料行业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科技创新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十分突出。采访中,每当记者问到在科技创新中企业面临的制约因素时,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田利明将染料行业定义为“四高”(高研发投入、高环保投入、高利润率、高附加值)产业,这是因为染料品种繁多、结构复杂、合成路线长,特别是近些年对于染料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来维持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只有高投入、高产出,企业才能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采访对象普遍认为,要保障高投入得到高回报,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非常重要。

但目前的产业现实却不尽如人意,高投入未必一定能够换来高产出。一些业内人士坦言,染料行业内普遍存在着专利侵权、技术抄袭的现象,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技术优势很难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

阮伟祥告诉记者:“这几年,企业创新环境尽管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来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企业费时耗力研发出的一项好技术、好产品一面市,马上就会有人仿制,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被肆意拷贝复制,原本是市场畅销的一款好产品,在很短时间内就出现产能过剩,继而就是行业内无序的低价恶性竞争。技术优势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使创新投入成为企业负担。这样的环境让有能力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感到进退两难,企业的创新热情受到严重挫伤,积极主动投入研发内生动力受到抑制。”

刘洪亮也表示:“科技创新是一项耗时、耗力的艰苦的工作,而且投资风险大。目前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还是不容乐观,公司一些先进技术也经常会出现泄密问题,而且要想维权程序复杂、取证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的创新热情很难充分释放。”

“对专利技术的保护是推动所有行业技术进步的法制保障。如果没有严格的专利保护,很难期望企业在原始技术上有重大投入。”李小年认为。

浙江闰土、浙江吉华、青岛双桃、湖北楚源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纷纷表示,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又是发挥企业创新潜力的必要保障,只有当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获得充分保护,技术创新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真正转化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值得欣喜的是,“十二五”期间,在知识产权方面企业的维权意识在增强。2012年,在龙盛集团的倡导下,30多家染料及中间体原料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与合同契约关系,促成了行业内企业搭建产品供应、技术交流、科技共享、成果转化等合作平台,提高了产业链上下游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其具体的做法是由龙盛公司将有关专利技术许可给行业内相关企业,建立起紧密的技术和商业合作体系及沟通交流机制,同时加强技术研发方向和产品种类的错位竞争策略机制,降低低水平产能的重复建设,减少同类产品的恶意价格竞争,从而有效引导全行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原创性技术待加强

“中国的染料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了彻底告别剖析仿制、跟随发展的时期,高端新产品的创制应该成为我国染料行业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首选策略。但目前,染料行业的原创性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能力还显得比较薄弱。而新产品的创制往往需要大手笔的投入,一两亿元开发一个新产品是常事。”田利明表示。

李小年也表示:“目前制约行业发展最大的瓶颈还是技术落后。目前国内生产的染料大多数是上世纪开发的成熟品种,一些高性能、原创性的染料品种在我国还十分缺乏。毫无疑问,原创性产品和技术的缺乏将是行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大障碍。如果我们生产的产品别人也能生产,竞争就会始终伴随着我们,只有做到了我们有别人没有,行业的竞争力才能体现出来。”

“大家现在都在抱怨国内的创新环境不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为什么专利技术那么容易被人抄袭,一定程度上说明这项技术不具备绝对的原创性。实际上,专利法已经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法律武器,被侵权了,你为什么不去打官司,或许就是因为你的技术不值得去打官司,专利价值不大,技术水平高度不够。为什么国外开发的一些高性能材料我们学不来,关键是它的技术具有原创性,原始技术不是看了就能懂的,如果我们没有基础即使技术给了你,我们也做不出来。”李小年的观点让人深思。

“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投入,是他们还没认识到科技创新投入不是权宜之计,不要奢望简单的短期回报,而应该从长计议。10年后的技术,今天就要开始着手投入,而不是明年要上的技术今年才开始研发。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下功夫做好在本质上具有原创特征的专利技术的开发,不给别人抄袭的机会。”李小年强调。

背景资料

“十二五”染料行业荣获石化联合会科技奖名单

2011年

技术发明三等奖

●环保节能速染型分散黄EE 获奖单位:浙江龙盛染料化工有限公司、虞市金冠化工有限公司等

●活性染料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工艺 获奖单位:天津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染料产品中邻苯基苯酚的测定GB/T23974-2009 获奖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科技进步三等奖

●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纸张染色法GB/T 23979.2-2009 获奖单位:深圳泛胜塑胶助剂有限公司、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

●染料生产中低浓度废酸综合循环利用技术 获奖单位: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

科技进步二等奖

●染料产品中多氯联苯的测定(GB/T 24165-2009) 获奖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等

科技进步三等奖

●荧光增白剂增白强度和色光的测定棉织物染色法国家标准的制定(GB/T23979.1-2009) 获奖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泛胜塑胶助剂有限公司、国家染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纺织染整助剂中烷基苯酚及其聚氧乙烯醚的测定》国家标准制定 获奖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等

2013年

技术发明三等奖

●PW型(溴代丙烯酰胺)系列活性染料研发与转化 获奖单位:天津德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进步三等奖

●双乙酰乙酰对苯二胺类双偶氮有机颜料清洁生产技术 获奖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鞍山七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

科技进步三等奖

●符合生态纺织品的环保型分散黑染料ECT(ECO) 获奖单位: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龙盛染料化工有限公司、 浙江龙盛化工研究有限公司

●超临界CO2流体在无水化染色加工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奖单位:苏州大学、吴江飞翔印染有限公司

2015年

技术发明一等奖

●新反应型染料的创制与工业应用 获奖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浙江舜龙化工有限公司

科技进步三等奖

●《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国家标准的修订 获奖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徐州开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服装学院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