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中国石油化工业

中国石油石化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钱伯章 发布时间:2013-03-07
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能够引导、带动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钱伯章,1963~1995年就职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桥分公司,退休后任北京航天智控工程公司特约技术顾问,2001年创立金秋石化科技传播工作室(现金秋能源石化传播工作室),从事常规和新能源、石油石化和化工的经济技术情报调研和传播工作至今。

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能够引导、带动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15套年产1000万吨炼油装置,2010年我国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9000多万吨,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同时,还要新建十几套年产80万~100万吨大型乙烯装置。到2010年,通过改造或扩建现有企业,增加乙烯生产能力438万吨。新建南海石化等七大乙烯工程,增加乙烯产能620万吨。目前,我国石油化工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石油和化工业发展迅速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02年以来的5年是工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增长最快的5年。2007年,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3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254.5%,5年年均增长率达28.8%,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已有20多种主要化工产品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合成氨、化肥、农药、硫酸、合成纤维、电石、烧碱、染料等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轮胎、涂料等居世界第二位。

几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产品产销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而且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表1列出了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工主要产品产销量平衡。2007年,全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198亿美元,比2002年的906亿美元增长了252.9%。进口产品除原油和部分成品油外,主要集中在合成树脂、部分有机原料和中间体以及精细专用化学品等方面。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烯烃、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消费国。其中橡胶消费和天然橡胶进口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位,聚烯烃进口量超过全球市场贸易总量的30%,合成纤维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1/3。

据统计,我国的化工行业总利润1978年为169.7亿元,2007年则超过5300亿元,30年平均增速超过15%。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工生产国和消费国。预计2010年中国石化产品的消耗量将占到全球的1/3。因此,中国的化工业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

据预测,2006~2016年间中国化学工业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0.4%,而亚洲为5.4%,世界为3.6%。中国已成为许多精细化工和医药公司低成本中间体的重要来源,中国在基础化学品和下游衍生物方面的投资继续加快。


表1 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工主要产品产销量平衡,万吨

据统计,目前中国建设的化工园区达60多家,出现了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天津大港石化产业园区、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广东茂名石化产业园区、重庆长寿化工产业园区等特色突出的化学工业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

化工园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山东半岛和环渤海湾地区的青岛重化工开发区、齐鲁化学工业园区和天津的滨海化学工业园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以及依托交通网络密集的东北经济区建设的大庆化工园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建湄州湾的泉港、厦门、莆田园区等30多个沿海、沿江的化工园区的建设,不仅带动了泛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区域内的石油和化工产业迅速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表2 中国油气资源分布一览,亿吨,万亿m3

油气资源评价和生产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较新的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拥有可能找到的石油资源为650多亿吨,到2007年下半年资源探明率为39%左右。我国的天然气资源量也比较丰富,可探明的资源量为25万亿m3,目前探明率仅为24.6%。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资源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一个时期,油气勘探的重点应放在西部地区、海上和南方广大的碳酸盐岩地区。

进行油气勘探增加新资源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前提。油气勘探新领域与新技术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在能源领域里的重要主攻目标之一,也是当今石油界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我国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了成果,油气地质理论创新和勘探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表2列出了中国油气资源分布。表3列出了2001~2006年中国油气储量统计。


表3 2001~2006年中国油气储量统计,亿吨、亿m3

作为全国地质勘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国首部《全国地质勘查规划》于2008年4月初由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矿产勘查要获得重大突破,国内矿产资源供给能力有较大幅度提升。《规划》明确了我国地质勘查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到2010年新增一批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发现约10个亿吨级油田和8~10个千亿方级气田,新发现和评价大型重要矿产地约200处,初步形成一批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4月17日发布的报告统计数据,中国2007年发现石油储藏12.1亿吨(90.5亿桶)和天然气储藏6974亿m3。中国估算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常常与西方的估算不尽相同。2007年新的石油储藏发现至少在1亿吨,包括冀东南堡、大庆古龙和长庆姬源,所有三个油田均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作业。新发现的天然气储藏至少在300亿m3,包括吉林长岭、重庆神本、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和北方松南,这些气田由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作业。报告表明,中国2007年在地质调查方面的投资比2006年增加25.2%,达到620亿人民币(88.7亿美元),其中,政府出资55.6亿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7.2%。

国土资源部2008年8月18日发布消息,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取得丰硕成果。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我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m3,地质资源量35万亿m3,可采资源量22万亿m3。

我国石油储量产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天然气储量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石油产量可以保持在2亿吨,天然气产量可达2500亿m3,油气“二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表4 中国近期引进国外技术和工程承包的新乙烯项目,万吨/年

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8月中旬提出要求:旨在使石油生产稳产至2030年,但更期望天然气产量在今后20年内翻二番以上。到2030年,石油年生产量将保持在2亿吨,而天然气产量将达2500亿m3。

据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最近完成的调查,中国拥有212亿吨可采石油资源和22万亿m3可采天然气储量。中国还拥有11万亿m3可采煤层甲烷、120亿吨可采页岩油和23亿吨可采油页岩的页岩油。

据统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增长1.6%,达到1.8665亿吨(343.3万桶/天)。其中,大庆油田2007年共生产原油4169.8333万吨,开采天然气25.5018亿m3,超额完成原油生产任务。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07年与2006年相比,原油产量增加100万吨。该公司2006年生产原油1.0664亿吨,2007年的原油产量约为1.0764亿吨,增幅接近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07年该公司生产原油近2.92亿桶(约合4108万吨),比2006年增长2.27%,增量接近100万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全国原油产量要达到1.93亿吨。

中国2007年GDP增长11.4%,是13年来最大的增长率。中国2007年新增石油需求约30万桶/天,占世界需求增长约1/3。2007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了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的双双攀升。2007年我国石油产量与消费量均创新高。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7万吨,同比增长1.6%。由汽油、柴油、煤油三种油品构成的成品油产量为1.95亿吨,同比增长7.2%。与2006年相比,原油产量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保持缓慢小幅增长的态势,但产量绝对值仍然达到历史高位。成品油产量增速比2006年加快2.7个百分点,产量绝对值也创历史新高。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字计算,2007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表观消费量是净进口量和产量的总和。在不考虑库存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反映社会需求量。由此推算,200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达历史高位。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


表5 2000~2007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万吨

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最少需要4.5亿吨原油,而届时本土生产能力将至多不超过2亿吨。对外依存度将提高到一半以上,近58%。

中国天然气生产量由2001年303亿m3增加到2002年326亿m3、2003年341亿m3、2004年408亿m3、2005年500亿m3、2006年586亿m3和2007年694亿m3,在世界天然气生产国中的排名由2001年第19位上升至2002年第18位、2003年第17位、2004年第16位、2005年第14位、2006年第13位和2007年第9位。

西气东输工程从2005年1月全线商业运营以来,截至2007年已累计分输和销售天然气近300亿m3,占我国新增天然气消费量的50%,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管道下游地区煤炭消耗量减少3000多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140多万吨,对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所起的作用已充分显现。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石油和化学工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又是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量在3亿吨标准煤以上,约占工业能源总消费量的25%;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均名列各个工业部门的前列。

据统计,200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消耗能源36 072万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耗能总量的15%,化工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工业废气1.4万亿m3,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三废”排放总量的16%、7%和5%,位居第1、4、5位。

2006年,国家对25种重点能耗产品的8000多家企业进行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统计,其中石油和化工产品有6种,参与统计的企业997家,分别占全国的24%和 12.5%。这6种产品是: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经过核实,有926家企业数据比较准确,经过对这926家企业6种产品单位能耗情况分析得出,2006年6种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1.7%~7.5%,其中原油加工下降的最多,为7.54%,电石下降的最少,为1.7%,乙烯、纯碱、合成氨、烧碱(离子膜法30%)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28%、4.4%、4.2%和5.3%。表5列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产品先进能耗。


表6 2000~2007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万吨

全国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工作稳步推进。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石化公司在2006年节约能源350万吨标准煤,节水l亿m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6年全年节能100万吨标煤、节水6000万m3,新增煤代油、气代油总量超过30万吨。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06年下降到0.86吨标煤,比2000年下降13.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万元企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则为0.5724吨标煤,万元企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2m3,同比分别下降14.9%和22.7%。

2007年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年和攻坚年。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消耗能源2880.6万吨标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消耗能源14 619.8万吨标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消耗能源24 208.57万吨标煤,橡胶制品业消耗能源778.49万吨标煤。以上4项合计消耗能源42 487.46万吨标煤,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耗能总量的20%。全行业的“三废”排放量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均名列前茅。虽然,原油加工、氯碱、纯碱、电石、乙烯、合成氨六大耗能产业的单位综合能耗在2007年均呈下降态势,但我们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2008年是我国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属高耗能行业,节能任务尤其艰巨。有数据显示,在国家确定的千家重点节能企业中,石油和化工企业就有340家,占到了1/3强。这些企业的能源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氮肥、纯碱、烧碱、电石、黄磷等五大高耗能产业的能耗,约占行业总能耗的60%。

根据对7种主要产品节能潜力的分析,到2010年,如果采用的技术措施到位,产量达到预计目标,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可以节约1200万~1300万吨标准煤。表4列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行业能耗。

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具体目标是:与“十五”末相比,2009年石油、石化央企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8.4%,单位增加值新水用量下降24%,主要产品单耗达到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化工央企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均下降8%,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表7 2005~2020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及预测,万吨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挺进

作为石化行业发展的龙头工业我国乙烯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产能、产量逐年提高。2005年总产能 785. 9万吨/年,产量 770.2万吨;2006年随着中海油惠州80万吨/年乙烯装置的投产,产能达到988.9万吨/年,产量955.4万吨;2007年我国仅有辽阳石化乙烯装置扩能8万吨/年,总产能达到996.9万吨/年,其中,中石化629.5万吨/年,中石油 271.4万吨/年,中海油 80万吨/年,地方石化16万吨/年,2007年乙烯产量1047.7万吨。

2008~2010年,国内乙烯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新增产能705万吨/年,年均增长率为19.5%,到2010年总产能将达1702万吨/年。表6列出中国近期引进国外技术和工程承包的新乙烯项目。

根据规划,2010年以后我国乙烯产能扩张速度放缓,2010~2015年新建和扩建乙烯项目共5个,新增产能460万吨/年,预计到2015年国内总产能将达2162万吨/年,年均增长率 4.9%;2015~2020年规划项目共7个,合计乙烯能力700万吨/年,2020年总产能将达2862万吨/年,年均增长率5.6%。

2000~2007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自给率都在98%以上,但当量消费自给率仅40%左右,见表7、表8。预计2008~2010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在17%左右,到2010年将达到 1700万~1800万吨;2010~2015年年均增长5%左右,2015年将达到 2200万吨左右; 2015~2020年年均增长3.4%左右,2020年达到2600万吨左右。

随着下游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乙烯当量消费也快速增长,2006和2007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分别为1986万吨和2141万吨,根据主要下游消费需求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将达到2684万吨,2015年为3689万吨。预计2020~2015年我国乙烯当量消费年均增长率为6.0%,则2020年乙烯当量消费量将达到4937万吨,见表9。

预计未来我国乙烯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而当量消费缺口仍较大,超过40%,这表明我国乙烯工业仍有发展潜力。

外资来华投资力度继续加大

这几年,外资加大了来华投资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力度。据统计,到2007年,外商设立的规模以上的投资企业共计2432家,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完成工业总产值6509亿元,占全行业的12.2%。进入世界500强的石油和化工跨国公司几乎全部在华设立了企业,不少公司还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迁到我国大陆。与此同时,港澳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也不断增加。到2007年底,港澳台商投资规模以上企业1848家,占行业总数的6.7%,完成工业总产值3754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7.1%。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名副其实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调查显示,跨国公司正在对中国化工行业掀起一股更强劲的投资热潮。同时,跨国公司正在加快向中国转移新技术和研发能力。

巴斯夫公司重新制定了投资中国的目标:到2010年,该公司在亚洲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占20%,巴斯夫公司在亚洲销售额的50%将在中国。1996~2006年间,巴斯夫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年均增长23%。巴斯夫公司与中石化已投资12亿美元对其在南京的乙烯与衍生物合资企业扩能。BP公司于2008年1月18日与中方签署了一系列协议,承诺进一步增强与中国的合作。

德国赢创(Evonik)工业公司在中国已设立了近20家公司,在10个城市生产特种化学品。德国南方化学公司在华已拥有5种生产业务,是催化剂和吸附剂方面领先的生产商。中国快速发展煤制油和其他煤化工产业加速了该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该公司2006年在华销售额约为4000万欧元,目标到2010年翻一番以上,达到1亿欧元。并且计划今后两三年内将在中国投资1亿欧元。这些投资将用于在华组建新的企业和使现有企业扩能。阿科玛公司2008年3月下旬宣布将加快投资中国,计划在常熟建设世界规模级Kynar品牌聚偏二氟乙烯(PVDF)装置,定于2011年投产。

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中国还设立了大量的研发机构。据商务部外资司介绍,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国投资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近1000家,地区总部近40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首选地,有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2009年海外研发地点的首选。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