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产业PPP模式的深度思考

作者:胡静 文章来源:PROCESS《流程工业》 发布时间:2017-03-30
中国特色PPP模式应关注的十个问题和十项工作。

中国特色PPP模式应关注的十个问题和十项工作——在“水十条”时代,PPP不得不提。PPP既是一种融资方式,同时更是一种治理方式。当前,地方政府大力推广污水处理PPP项目,污水处理行业PPP项目签约消息频传。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火热将给行业带来的是持续生机还是短暂繁华,是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还是会留下环境改善、企业经营上的隐患?在2017年3月23~24日由E20环境平台、中信银行共同主办的“2017(第十五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先生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PPP模式的十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做法,引起了现场听众广泛的认同和思考,本刊特撷取了其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提出中国特色PPP模式应关注的十个问题和十项工作

发现十大问题

随着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投资建设领域特许经营模式30多年的探索发展及最近3年的大力推广应用,PPP模式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对PPP的操作理念和目标定位存在分歧,对PPP作为促进城市建设及融资创新工具的具体操作存在不同理解。同时,由于我国PPP制度顶层设计不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社会资本投资权益保障制度缺失、政策及法律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项目参与各方信用履约机制不健全、专业咨询服务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PPP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存在各种苗头性、倾向性突出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李开孟主任在演讲中指出了中国特色PPP模式的十大问题。

1.PPP引进的社会资本属于股权投资,还是属于各种名目繁多的事实上的明股实债?

无论怎么强调PPP的治理能力、管理能力,PPP首要的功能还是融资功能。由于PPP融资所具有的特殊性,才衍生出这种模式所具有的促进改革、机制创新等辅助功能。PPP融资的典型特点是有限追索或无追索项目融资,项目融资不同于企业融资、政府融资,它关注的不是目前的实力和水平,而是关注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水平。但由于我国特许经营模式未来使用者付费的市场容量、收费机制、排他性机制等不明确,政府付费也存在着政府的换届和信用等问题,使得对PPP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的长期现金流量没有信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股权投资很困难,这就导致PPP从一种股权投资演变成一种必须给出合理回报水平,而且在一定时期之内地方政府必须接手的投资模式。这样有一定的回报、一定的期限的融资方案,名义上是股本投资,实际上是债务投资,目前实际操作中已经演变成各种名目的明股实债。

2.PPP引入社会资本是进行长期投资,还是过桥融资等各种类型的短期融资行为?

目前我国PPP最主要的参与主体,一是施工企业,二是各类基金投资人。施工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的施工承包利润,而基金投资者追求的是短期的财务回报。所以,PPP模式在事实上演变成各种类型的短期融资创新方式。

3.我国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地方政府去杠杆,还是为各种加杠杆提供创新工具?

我国本轮大力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平台公司的债务风险问题,它是一种去杠杆的重要工具,但是目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把PPP作为地方政府加杠杆的一种有效工具。因为在PPP模式下资本金可以由社会资本来出,债务资金可以通过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去进行融资。股权融资虽由社会资本出资,但实际上是明股实债,债务资金要找当地平台公司进行接盘,最后都要转化为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作为人民的政府,对各种支出责任或有负债不可能置之不理,使得去杠杆成为了一种加杠杆的有效方式,而且大家用的不亦乐乎。

4.引入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动员民间投资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套取各种名目的财政资金补助的创新工具?

PPP项目融资的本意,是政府的财政资金从项目的前期投资退出,不论是法国的特许经营还是英国的PFI,强调的都是私人部门融资,二者的区别在于私人融资的回报机制不同,前者是使用者付费,后者是政府根据私人部门参与PPP项目运作的实际绩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付费。政府从项目前期投资中撤离的原因,一是财政缺乏资金,二是政府即便有资金,但由于使用效果差而转由私人融资。我国PPP模式的操作情况完全相反,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政府特别有钱,以各种政府文件对PPP项目给于各种财政奖励和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在巨大的政策诱惑下,将各种项目包装成PPP项目,使得PPP成为申请政府各种财政资金补助、政府资金投入的有效方式,这就变相激励大家把各种不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项目都包装成假PPP,甚至以国家的名义强制推广应用PPP模式,这种现象在我国当前非常流行。

5.开展PPP项目运作的目的是为了严格地方政府预算管理,还是为了突破预算约束提供具体手段?

这一轮大力推广应用PPP模式,是在新的预算法颁布实施之后。按照新的预算法,地方政府不得以平台公司的名义进行变相融资,只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方式进行负债融资。我国的PPP模式强调地方政府可以和其下属的平台公司以PPP的名义进行合作,地方政府也可以与其下属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以PPP的名义进行合作,再配合以各种形式的明股实债及地方平台公司兜底等操作方式,使得PPP模式成为有效突破新颁布的预算法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各种管理限制,并以各种各样的创新方式增加地方政府的负债,有效突破了对地方政府负债进行限制的相关制度文件规定。

6.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还是为了将非专业的机构培育成专业性的运营公司,并回避公共服务的专业性供给模式?

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引入PPP模式的目的不能简单停留在融资方面,而是将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为了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是说,PPP模式的应用,非常重视公共服务的运营机制和能力。现在,我国PPP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建筑承包商和资金投资人,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运营能力,而且专业性的运营能力不是短期内能够培育出来的。我国推广应用PPP模式,将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导到如何参与融资及承揽施工任务方面,而不是关注专业运营,也许这个问题目前还不突出,几年后我们将会发现已上马的PPP项目面临严重的专业化运营问题。

7.PPP模式强调公平竞争择优选择合作伙伴,还是为了躲避正常的公开招标程序?

PPP强调的是一种市场化的项目运作模式,强调通过公开公平竞争选择社会投资人及各种专业机构,应该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进行公开招标。但是,由于目前的PPP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工具,要求必须纳入政府采购的框架体系。在政府采购的5种方式中,一些采购方式的竞争属性很低。一些希望承担工程施工任务的企业,通过PPP模式成为了社会投资人,按照两标并一标的规定,可以不走公开竞争性招标程序,躲避了工程承包市场红海的严酷竞争,能够有效承揽相关工程并赚取施工利润,这种现象目前也很普遍。

8.我国推广应用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治理结构,还是为了维护部门利益而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

引入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治理结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但是目前各部门在推广应用PPP模式的过程中,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各司其职这样一种健康的公共治理体系没有呈现出来,而且大家也不是很关注。这与推动PPP模式在我国应用的目标导向明显背离。

9.PPP项目是强调科学决策,还是演变成为可批性研究的创新形式?

PPP强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求优化SPV的治理结构,使得SPV能够对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切实负责。但是,我国PPP模式的推广应用中,引导大家不是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负责,而是要求社会资本具体承担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具体任务。施工企业为了承揽施工任务,要被迫成为社会投资人,而且还要成为一个专业的运营商。对于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但本应轻资本运营的专业运营商,为了能够获得运营任务,却被迫要求成为社会资本投资商。我国目前的PPP模式运用实践中,似乎特别害怕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鼓励非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PPP项目方案的设计,更是鱼目混珠,专业性水平得不到基本保障。

10.我国引进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深化改革,还是为了维持落后体制,成为躲避深层次改革的拖延工具?

我国引入PPP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公共治理的深层次改革。除PPP模式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一种是由公共部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方式,也是一种经典方式,专业化的公共机构,同样能够做到信息透明、成本降低、效率提供。这种方式的有效运用,必须推动公共部门的改革。必须明确,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不属于PPP模式。但是,我国却通过大力推广应用公-公合作的方式,将其视为PPP模式。于是,以PPP模式进行假PPP的推广应用,使得公共部门自身改革的努力已经不再为大家所关注。

第二种方式,就是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将一部分公共服务的提供完全推向市场,政府不参与具体的项目,而是通过制定政策规划,让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资本,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独立经营,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模式同样不属于PPP,而且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目前却以PPP的名义拖延进行深层次市场化改革,要求政府这只手以特许经营协议或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的方式继续伸入到具体项目的运作活动之中。所以,目前的PPP模式成为拖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建设领域深层次改革的重要工具,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瞄准十项工作

以上问题虽然是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但个别问题还具有普遍性。但是,从现行的政策文件看,似乎不存在特别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因此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类似的操作或所谓的方式创新。但是,在客观上,这些具体操作都不是真正的PPP,不符合PPP应该具有的核心理念。一旦国家要规范发展,PPP领域从业者就可能面临着相应的政策性调整风险。我们认为,下一步需要瞄准和把握以下10个方面的政策机会。

1. 完善操作流程

明确PPP项目方案的制定跟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之间的关系,必须按照项目前期工作的要求开展,否则就出现问题。PPP项目无论多么具有特殊性,但它首先是一种投资项目,要按照项目投资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即便是要对现有程序进行调整,也要纳入国家统一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整体部署,而不应该寻求其他的路径。

2. 推动全国中小城市PPP创新试点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部门和住建部积极推动40多个中小城镇的PPP城市试点,而且政府为了提升PPP项目规范化操作水平,提供了前期项目论证的资金支持,包括人员的培训等各方面的工作,未来这方面有很多的机会。

3. 推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ABS相关工作

国家发改委与中国证监会合作,市政项目无论从项目体量、运作规范程度等角度,都是优先考虑的领域。PPP的资产证券化目前非常热,而且相当一部分项目属于市政项目,尤其水务项目投资规模以及各方运作经验等方面都特别适合ABS。城市供水项目在我国已经存在了20多年,积累了很多优质项目,可以通过PPP资产证券化倒逼PPP模式的规范化运作。

4. 完善PPP项目库建设

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投资主管部门,依托全国投资在线审批平台,与中央各部委及地方政府互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项目库,各地项目应积极入库。

5. 开展一带一路PPP国际合作相关工作

国家投资主管部门联合若干部门已经建立了中央层面的一带一路部委合作机制,这些国家的PPP合作机会很多,所以凡是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进行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关注相关的进展。

6.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在PPP项目里中还会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参与PPP肯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所以国家发改委与全国工商联合作,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投资。

7. 进行PPP典型案例评选及示范项目推广

国家投资主管部门积极推动PPP的典型示范案例,有很多工作正在推动,所以纳入PPP的典型案例,无论对于展示企业形象还是促进PPP模式的健康发展都很有意义。

8. 完善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专家作用

PPP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一定要发挥专家的作用,目前国家正在建立PPP专家库,希望把全国各地区、各行业PPP的重要专家都纳入这个库里面,所以一方面专家要积极申请入库,另外一方面各个企业家有实际需要的要跟国家层面的PPP专家建立联系,积极发挥核心专家的作用。

9. 完善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对接机制

目前国家投资主管部门跟40多家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建立了对接机制,定期把入库的PPP项目向各类金融机构进行推介,所以要关注PPP项目的入库及相关推介工作。

10. 加强与联合国相关机构,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

目前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在与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机构进行合作,以便PPP模式的国际理念能够合理地借鉴到中国来,所以有关具体的合作,包括方法标准的制定,典型案例总结等相关工作都在积极推进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