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减排:还一片纯净天空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发布时间:2012-03-09
一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减排基础薄弱,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境况未获改善,面临着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工程减排的空间有限等诸多考验.由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系统开展了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并因此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名称: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

获奖级别: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二氧化硫是“十一五”节能减排国家战略的两大目标污染物之一,是我国酸雨和大气污染中影响最广泛、问题最突出、压力最显著、削减任务最紧迫的污染物。一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减排基础薄弱、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的境况未获改善,面临着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工程减排的空间有限等诸多考验。如何在技术上攻克难关,如何在实践中深入推进二氧化硫减排,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由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通过大量外场观测、实验室模拟等手段,系统开展了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并因此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该项目成果已经在国家二氧化硫减排行动计划中广泛应用,显著增强了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前瞻性和创造性,成为20多项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制定的核心科学技术支撑,并为两控区175个地市排硫污染控制规划和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规划提供了标准技术方法。这些重大政策、法规的全面实施,推动了二氧化硫减排的大规模实践,也让我国的天空越来越蓝。“十一五”期间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比例由2005年的77%提升至2009年的92%,劣于三级的比例由2005年6.5%降为2009年的完全消除,重度酸雨城市由2005年的84个减少为2009年的39个。

“我国的排硫污染问题,从能源结构的独特性、排放增长的快速性、排放源构成的复杂性、受体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以及控制目标的综合性诸方面来看,在全球排硫污染控制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该项目主要完成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贺克斌教授表示,这些“先天缺陷”给项目组在控制目标、重点范围、减排方式和效果评估等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联合攻关,建立了综合土壤、植被和气候因子的临界负荷半定量方法以及硫 —氮—盐基三维临界负荷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定量解析综合自然特征、传输特征、技术特征和社会特征等因素的复杂系统,完成了我国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

同时,项目组创立了国家二氧化硫总量减排指标分配理论与技术方法,分别构建了全国总量减排指标分配方法和行业总量减排指标分配方法,建立了煤炭中硫的生命周期控制理论与技术方法、我国脱硫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完成了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中主要技术类别的技术经济分析,并提出了核心技术途径与技术政策。此外,项目组基于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统计数据、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等信息建立了大点源排放监督考核和数据一致性检验技术方法,并建立了基于卫星反演、地面观测以及模型模拟相结合的减排环境效果评估技术方法。经环保总局鉴定,认为该项目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酸沉降临界负荷、煤中硫分的生命周期分析和划分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区综合技术路线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火电脱硫装机容量比例从2005年的12%增长到80%以上,是美国2009年火电脱硫机组装机容量的3倍;煤电二氧化硫排放绩效达到了2.7克/千瓦时,优于美国2008年3.7克/千瓦时;“十一五”电力行业也取得了年排放总量下降约40%的巨大成绩。同时,在煤炭消费总量增加9亿吨的情况下,2010年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14%,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其中,仅工程减排就形成1500亿元左右的脱硫工程设备市场和200亿元左右的年运行费用,占“十一五”环保产业总投资的12%以上,带动了环保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使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的我国成为继日、美、欧之后第四个快速实现大规模工程脱硫的重要经济体。

据悉,该项目目前已发表论文141篇,他引1328次,出版专著6部。其中部分成果获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