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成为我国清洁能源NO.1难在哪?

作者:赵晓飞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发布时间:2016-12-30
前段时间,北京又经历了多天的重度雾霾。车辆单双号限行、出门必带口罩等已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不便,而雾霾天气对百姓健康造成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成了最为紧迫的任务。

前段时间,北京又经历了多天的重度雾霾。车辆单双号限行、出门必带口罩等已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不便,而雾霾天气对百姓健康造成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成了最为紧迫的任务。

在清洁能源之中,肩挑双担的天然气无疑是最优之选。其化石能源身份为直接燃烧利用提供极大方便,而清洁能源的身份又对缓解大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究竟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何种地位?大力发展天然气是否尚存困难?又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12月28日,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战略支持的第四期北大央企论坛“环境·责任·转型——绿色发展与清洁能源之路”,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论坛上,多位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

政策储量双保险,天然气发展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仅为6%,与发达国家天然气占据三分之一的比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由于雾霾天气多发,能源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已被提上日程。一方面有国家政策“护法”,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较为宽松的天然气供应也为我国天然气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天然气成为我国主体能源指日可待。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贾爱林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在能源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比要提升至10%,即天然气的消耗要增加1000亿立方米以上,在2020年达到36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全球天然气资源产量攀升,且随着天然气管道的修建以及LNG的迅猛发展,跨区域贸易量也会大幅上升。根据壳牌公司的预测,至2020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将增长到5万亿立方米,跨区域贸易量增至1.3万亿立方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史丹则谈到,根据我国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下降60%-65%、温室气体力争达峰的目标,天然气将与石油一样成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之一,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升上至12%。

除了政策的扶持和全球市场影响,我国国内的供需形势也利好天然气的大力发展。

在需求方面,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主要分为燃料、交通、城市燃气和化工四大市场。贾爱林指出,除了在化工方面天然气所占份额有所萎缩,在其它三大市场,天然气消费均具较大发展潜力。

燃料方面,在节能减排政策的促进下,发电和工业气代煤将加速,天然气有望成为消费主体;燃气方面,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城市燃气消费量将随之稳定增长。

交通方面,在城镇化和价格优势两个因素驱动下,天然气交通仍有发展潜力。

不仅需求量逐步增加,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储量也均实现快速增长。据了解,中石油持续保持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562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9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产量由2005年的365亿立方米增长到今年的980亿立方米,折算油当量由3000万吨上升至8000万吨。我国天然气产量的世界排名也由2005年第15位上升至第6位。

除了供需因素外,近两年低迷的油价也对天然气快速发展起到刺激作用。贾爱林表示,在油价低迷时期,大力发展天然气对提升石油公司抗风险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天然气开发效益良好,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低油价对石油公司经济效益的巨大冲击。

矛盾机遇伴前路,深化改革刻不容缓

天然气发展虽成大势所趋,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能源革命的步伐。

贾爱林将当前我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挑战归纳为六大方面:第一,储量产量比例发生变化,天然气行业保持增速面临巨大挑战;第二,主力气田资产稳产能力较弱,稳产形势面临挑战;第三,气田开发成本逐年上升,开发效益面临挑战;第四,非常规气开发取得突破,技术效益面临挑战;第五,天然气效益链分配不均,上游效益面临挑战;第六天然气供给气源多元化,市场竞争面临挑战。

史丹同样表示,天然气发展在技术、价格、供需等方面均存在阻碍因素。在价格上,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价格敏感度高,对价格补贴依赖较大,目前70%消费量低于市场售价,需依靠交叉补贴。在技术上,我国新增可采资源量增至40万亿立方米,但其中多为非常规天然气,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在供需方面,尽管天然气供应相对宽松,但季节性短缺仍然存在。同时,国内产量尚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产业发展机遇与矛盾共存,天然气的发展前路仍充满诸多未知。多年以来,针对天然气产业链的改革未曾有过停息。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又该通过何种手段继续深化改革?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认为,天然气价改历史可归纳总结为“价改先行、增量先试、容易先干”。他表示,通过十多年的改革工作,我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阻挠因素,如多轨制问题、捆绑定价问题以及管网定价偏高等,需要继续通过改革手段进行化解。”

谈及未来的改革之路,刘毅军认为“上游缓进、中游过度、下游强制”,存量矿权、准入和市场化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对于已经拥有或控制矿权的企业,要允许通过它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转。我不赞成简单的退出方式。” 刘毅军表示。

史丹则提出,当前气候环境下,推行碳税和碳交易的改革方式,使高碳能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能够有效推进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在低碳方面具有的特殊优势是煤炭等能源所不具备的。”

此外,史丹还建议,通过建立峰谷差气价、合理化成本核算、逐步实行市场定价等价格改革手段,推动天然气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打赢冬季保供战,“三桶油”彰显央企责任

正如专家所说,天然气供需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阶段性短缺问题。每年冬季,天然气公司都面临着严峻的保供任务,今年也不例外。前不久,各大媒体关于“三桶油”打响保供攻坚战的报道纷至沓来。这种每逢冬季必“保供”情况已经成为常态,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冬季天然气供应缺口?

贾爱林表示,基于消费结构不同,当前我国天然气冬夏两季消费量巨大。若天然气供应量趋就夏季需求,则会在冬季形成较大缺口;若供应趋就冬季需求,则会在夏季产生大量余气无处储存。

数据显示,中石油天然气年产量平均2.68亿立方米/天,而冬季平均产量为3.06亿立方米/天,夏季低谷值则仅为2.39亿立方米/天,差距多达6700万立方米/每天。

巨大的差值让冬季保供成为一项艰巨任务。为了保障冬季天然气的充足供应,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三桶油”无论在劳动上还是经济上,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据贾爱林介绍,中石油的一线工人,在作业环境十分严苛的情况下,十几年如一日地守在沙漠中的气田旁,他们需要根据需求随时调控产量。到了冬季,工人们还要拔掉节流器保障供应。

节流器是控制气田产气量的重要装置,倘若产气量过大,会对气田的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贾爱林告诉记者,节流器的拔除使气田总产量大幅下滑,开发气田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保障冬季供气,一些设计产气量只有80亿方的气田冬季实际产气量超过100亿方,这样的过度采气使气田总产量由100亿方下降到只有60亿方。”

尽管经济效益受到严重损害,每到冬季中石油还是通过各种手段保证供暖地区的用气需求。贾爱林表示,冬季保供在一段时期之内仍会是棘手难题,中石油十几年来增建了不少储气库,对保供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储气库总容量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未来中石油也会更加积极努力地解决冬季保供难题。

史丹则建议天然气供应企业采取以气发电的模式来“削峰填谷”。史丹指出,夏季由于空调的广泛使用,电力需求量上升。如能大力发展天然气发电,不仅可以调节天然气冬夏需求差值,还能够限制煤电发展,为保护大气环境作出贡献。同时,天然气价比电价便宜,可以解决天然气发电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