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基本化学工业奠基人:40天装备炮弹厂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弗戈化工网 发布时间:2010-09-28

陕甘宁边区基本化学工业的奠基人钱志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边区地瘠民贫,军事上和上又受到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的严密封锁,工业品和日用品供应均非常紧张。但到了1944年,一些工业品和日用品大多均可以自给,钱志道同志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

钱志道同志(1910—1986)是浙江绍兴人。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先后在南京中央化学研究所和太原理化研究所工作。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从事防毒面具的研制,但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1938年5月,他只身奔赴延安,积极投身于边区的工业建设事业,历任工艺实习厂工程师、军委兵工局三厂厂长、兵工一厂副总工程师等职。1941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被边区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的称号。1944年5月16日的延安《解放日报》曾以“模范工程师钱志道同志创立边区基本化学工业”为题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文中写道:“工艺实习厂模范工程师钱志道同志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范,在他的坚毅努力与刻苦经营之下,奠定了边区基本化学工业的基础。”

自1938年起,钱志道曾领导设计并建立了兵工化学车间和无烟药厂。他和沈鸿等同志一起,群策群力,紧密配合,边学边干,先后自行设计制造出小型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砂轮机等设备,建立了兵工厂和民用工厂。他们研究的化铁技术,使军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如仅用40天就装备了一个炮弹厂,比原计划提前20余天。此外还研制成功压纸机、榨花机、药片压片机、制油墨机等近400部机器,为边区新建和扩建的厂、造纸厂、铁厂、厂、纺织厂、炼油厂、厂和化学厂等提供了急需的设备。钱志道任兵工一厂副总工程师时,兼任厂内职工业余学校的教师,热情传授知识,为培养科技干部和化工、机械等方面的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时陕甘宁边区极其缺乏必要的实验材料与设备,理化实验不是无酸,就是缺碱,连一般的实用天平也没有。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钱志道同志毫不气馁,刻苦钻研,埋头工作,在兵工三厂(又称紫坊沟化学厂)与同志们一起,急前方所急,想前方所想,先后生产了盐酸、硝酸、硫酸、黄磷、赤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乙醚、酒精等化工产品,为边区火柴厂、制药厂提供了原料。如抗日军民十分需要硫酸这一制造火药和炸药的关键原料,而当时生产硫酸只有“接触法”和“铅室法”两种方法。“接触法”因根据地缺乏白金做触媒而无法采用;“铅室法”则需用大量的铅,亦无法推广。他们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群策群力,用具有耐酸和抗腐蚀性能的大水缸,在缸上打孔,制成进口通气口,按生产流程联接安装,用硫磺和火硝(即硝酸钾)为原料来制造硫酸。这一前所未有的特殊的制造硫酸的方法称为“缸塔法”。他们还用两种土办法加热浓缩用“缸塔法”制得的稀硫酸:(1)用大水缸建成蒸酸灶,点燃木柴直接烧盛有稀硫酸的大缸,经强热将稀硫酸中的水分蒸发掉,这一蒸馏过程大约需一周;(2)将许多带嘴的瓷盘砌铺在炉灶的斜坡烟道上,砌成阶梯形式,然后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把稀硫酸注入末尾的一个瓷盘,让它自流到第一个瓷盘,以得到浓硫酸。

在用“缸塔法”制得浓硫酸后,他们又制得硝酸。基于抗日根据地当时不具备用高压水蒸气分解油脂的条件,故采用植物油(花生油等)与石灰水作用制成钙皂;然后将钙皂碾成粉,放在水中浸泡得甘油溶液;最后将甘油水溶液过滤、蒸发,浓缩后得到较纯的甘油。

操作简便,生产机动灵活,当时采用了“盆式硝化法”,即用瓷盘作为硝化设备,在河旁泉边操作,利用河水或泉水做冷却水,控制反应温度,使浓硫酸和浓硝酸配制的混酸与甘油的酯化反应顺利进行。产物经静置分离,并通过用陶瓷器皿制成的洗涤设备除去残酸后,得到合格的硝化甘油。这种液体烈性炸药的试制成功,能大大提高弹药的杀伤能力,是抗日根据地炸药生产的一个重大突破。

钱志道同志沉着冷静,知识渊博,谦虚谨慎,善于将书本上的理论与边区的实际相结合。在试制硝酸、硫酸和炸药的过程中,他作为厂长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亲自动手,人们称他为“三不怕”,即不怕脏、不怕臭、不怕危险。在他的领导下,兵工三厂既是一个军火化工厂,又是一个应用化学研究所,同时还成为一所培养科技干部的学校。他确实无愧于边区基本化学工业奠基人的光荣称号。

全国解放后,钱志道同志历任二机部技术司司长,一机部一局局长,参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协定,指导过大型火箭发射药的研制和生产,为国防工业建设骨干企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后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潜心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工作。1986年9月28日,钱志道教授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79岁。在钱志道院士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深切缅怀这位曾对陕甘宁边区基本化学工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学者。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