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警惕污染大户变身新能源企业

发布时间:2010-11-23

一家“新”企业与一个村庄的铅污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日以“新能源是绿色还是黑色”为题,报道了山东超威有限公司(下称“超威电池”)遇到的麻烦——这家企业被认为是造成山东宁阳县罡城镇辛安店吴家林村铅污染的罪魁。

吴家林村村民普遍血铅超标,甚至出现“咬人”的孩子,这样的事实让人揪心。该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与地方部门及相关企业进行艰难接洽、博弈,业已成为当下农村生态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若干年间,有关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人们已经耳闻太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提醒环境成本代价太大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这一次,舆论把目光聚焦到了新能源企业身上。并非全是绿色的新能源项目,在给地方经济带来增长的期望时,却在不经意间污染了大地与天空。

从本报记者揭示的情况看,作为铅酸电池的生产者,超威电池能否被冠以新能源企业本身就值得怀疑。当然,这属于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超威电池看开来,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新能源企业的环境代价,我们则可以惊讶地看到,当下披着“新能源”外衣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伤害的企业,远不只是一家两家。

比如,安徽省环保部门在第三季度巡查中就发现,当地一家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生产废水直接外排,COD严重超标,部分生产线未履行环评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新能源企业成为污染大户。又如,在河北保定,一家生产高纯多晶硅的新能源企业,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释放出难以忍受的难闻气味,也被当地村民愤怒投诉。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等能量,以清洁、环保、可再生的形象为世人所识。学界曾普遍认为,相比传统能源,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看起来,针对新能源企业可能的污染祸害,也绝不可掉以轻心。

这几年间,在商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之下,为了“跑马圈地”,新能源项目在各地的一哄而上,是一道无法忽视的“风景”。诚然,发展新能源是大的方向,这个方向没错。但是,许多项目过于功利、不计社会代价地迅速上马,已经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可以看到,在太阳能、风能相关产业领域,一些企业因盲目跟风而陷入经营困境的迹象已较明显——一方面,各地重复上马项目导致同类产品可能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的名义之下,环境成本与代价少人问津。新能源的发展,本应着眼于未来,遗憾的是,一些项目依旧没能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窠臼”,依然未能遵循科学发展的观念。

其实,有识者已经清醒地看到,新能源也有可能导致新污染。一位两院院士就曾多次呼吁,必须警惕新能源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现象。任何一种新能源,即便终端使用是清洁的,但其加工过程是污染的,也不能称之为“清洁能源”。这意味着,发展新兴产业,同样需要保留一份质疑与警惕之心。

新能源项目上马导致污染问题,原因并不复杂:其一,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的驱动下,功利心过强,急于上马项目却疏于监管,环境监测往往走过场,有些时候,甚至明知新项目开工会导致污染问题,也装聋作哑;其二,当事企业简单盲目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资本对利润出现病态的追求,而对严重的负外部效应不管不顾。

[1] #p#副标题#e#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需要绿色(而不是黑色)的新能源企业。那些顶着新能源的光环却与清洁、环保的形象背道而驰,甚至是以污染环境为最终结果的项目,与一直抵制的“两高一资”项目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在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主动转型的大环境之下,新能源企业理当为经济转型树立环保标杆,而不是成为新的污染源。

回到超威电池事件上,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必须给出确切的结论,即超威电池与村民普遍的铅污染之间能否画上等号,再谈善后之事。保护一方百姓的身体健康,避免民众无辜受到环境恶化的祸害,这是地方政府的起码职责,也是公司组织起码的社会责任。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