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能源不能再走低端路

发布时间:2010-12-08

●新能源产业呈爆发式增长,类似于传统产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弊病开始出现,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已被国务院列为产能过剩行业

●“不少新能源产业技术还不成熟,远未到大规模产业化的时候。关键技术没有突破,不要急着形成产业,目前应主要注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发展。”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说

●广东省不少新能源企业仍在走传统的简单加工组装的老路,满足于圈地造厂,赚取加工费,随着国家遏制过剩产能的措施,这类企业已逐渐陷入困境

●强大的生产能力是广东的优势,可如果不与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结合起来,就无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依然会滑落到低端制造的老路上去,名义上是新兴产业,实际上不过换了条生产线而已

广州市民李先生最近被“太阳能”烦恼了一把。家住番禺某大型楼盘的他原本打算将新买的太阳能热水器安置在自家天台,但小区物业管理处却以“影响外观”为由加以阻挠,并以断水断电相威胁。

李先生的遭遇只是新能源产业推进中遇到诸多困难的一个普通案例。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广东新能源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科研水平、开发规模,还是产业发展,都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低碳”一词日渐流行,尽管相关项目蜂拥上马,但从数据上看,广东省新能源产业潜在的资源优势还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新能源产业的一些领域重走“低端制造”老路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广东的新能源产业刚起步就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风光背后

盈利能力弱赔本赚吆喝

广东风电能源颇受关注。目前广东沿海地带的风能资源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广东沿海适宜风力发电的区域几乎已被数家电厂瓜分完毕。业内人士认为,“数年内广东的风电能力将翻几番。”

然而,风光背后却是“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在项目招标时,一些企业拼命压低价格,最终导致运营出现困难。

华润阳西风电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风电场中能盈利的很少,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风电场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属于微利行业。阳西风电场投资约10亿元,要18年才能收回成本,而风电场的使用寿命也仅有25年左右。

惠来县的石碑山风电场由于常年亏损,部分机组已经处于关闭状态。“主要是电价太低。”负责人张尤军说,石碑山风电电价是按照当时中标价每度 0.48元定价的,这直接导致了亏本经营。此后华润风电公司开发的风电场按照调整后的新电价,涨到了每度0.68元,基本可以实现正常运转,但是由于风电固定资产投入比例较大,设备折旧费用比重高等因素,其盈利能力依然较弱。

2004年,广东省规定风电电价为“每度0.528元”加“送出工程成本电价”。现在看来,这一标准明显偏低,不止一家风力发电场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对风电加大补贴,使得最终电价能够达到每度0.6元以上。

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难题。省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乐朋认为,光伏发电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成本太高,一度电成本超过一块钱,老百姓就用不起。目前国内的光伏产品除了出口,就是使用在国家示范工程上,大规模应用还没有形成。

政策缺位

整体规划少产能过剩多

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广东家庭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相对滞后。西藏、云南等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已达到30%,即使在江苏、浙江等太阳能条件远不如广东的省份,也有近20%的使用率,而广东的使用率离全国10%的平均使用率尚有距离。

“很明显,其中的政策作用很关键。浙江、海南等很多省市都已出台强制性政策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广东在这方面有欠缺。”东莞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广良分析。

专家纷纷呼吁,新能源产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整体规划。

据业内人士介绍,迄今为止广东仍没有制订明确的太阳能热水器推广规划。记者曾向广州市规划部门求证,得到的回答是:目前尚无此类规划,市民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前最好先到就近的规划分局咨询或者报装。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安装的散户基本是在没申报的情况下“偷”装的。而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一般也是反对住户安装。

从全国来看,随着低碳概念的流行,新能源产业呈爆发式增长,类似传统产业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弊病开始出现。目前,多晶硅、风电设备等已被国务院列为产能过剩行业。

新能源虽然整体上清洁环保,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弊端。惠来县县委书记林旭群表示:“风车转动造成的巨大噪音和风力,不仅使附近居民生活受到干扰,也使得很多鸟类、蜜蜂甚至野生动物迁徙,同一生物链上的昆虫、植被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对于生态的影响隐蔽而缓慢,但是后果一旦形成不可挽回。”

自主研发

技术未突破不急做产业

在核能、太阳能和风能三大新能源领域中,广东核能优势最为突出,无论规模、效益还是技术,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广东就提出要打造全国首个“核电特区”,批量推进广东核电规模化发展。

广东核能之所以能够领跑全国,与其重视技术自主创新密不可分。广东电力设计院是中国电力部门最早开展大型核电站前期研究、最早开展大型核电站常规岛设计的科研机构。

与核能相比,广东其他新能源产业却显得技术支持不足。广东省多家风能企业坦承,其发电核心技术、装备制造仍然依靠丹麦、荷兰、德国等风能强国;目前风机机型近百种,大多从欧洲国家引进,很少有自主设计的产品。

郑乐朋表示,广东省光伏产业的基本模式是“两头在外”,“原料是进来的,产品是出去的,我们做的只是中间的代工环节”。广东省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也仅仅停留在温泉疗养等低技术含量的利用方式上。海洋能项目则因为技术的原因,多数处于规划阶段,迟迟难以开工。

技术支持不足让新能源在产业化道路上显得捉襟见肘,尽快提供公共技术平台支持的呼声日隆。“现在不少新能源产业技术还不成熟,远未到大规模产业化的时候。关键技术没有突破,不要急着形成产业,目前应主要注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发展。”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认为。

可喜的是,广东省一些地方已开始着手构筑公共技术平台。2007年12月,在太阳能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群的东莞,东莞太阳能技术研究院成立,这是广东省首批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突破创新

鼓励新思路包容怪想法

广东并不缺乏新能源产业的星火企业。

中山的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坚持“以我为主、联合开发、自主产权”的技术路线,不仅在中山总部有研究院,还在丹麦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短短4年,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跻身全国风电企业五强。

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广东省不少新能源企业仍在走传统企业简单加工组装的老路,满足于圈地造厂,赚取加工费,随着国家遏制过剩产能的措施,这类企业已逐渐陷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多少广东新能源企业能够进入大产业、大项目,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融资模式上出了问题。”明阳风电的董事长张传卫分析。

有关人士呼吁对新能源产业要实行倾斜性资金支持,不断拓宽新能源示范推广试点,鼓励民间资金流入新能源产业,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

2009年11月,留美归国博士张建军创立的广东高空风能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广州开发区。该公司的“天风”技术很有想象力:将特制的类似大风筝的集风设备放在几千米至上万米的高空,利用高空风能拉动缆绳发电。

张建军的计划是,在广东建立首个国内高空风能研究中心及风洞实验室,并在广东建造首座10万千瓦级高空风能发电系统。2009年底,张建军顺利地拿到了5000万元的民间投资。然而,在申请政府的资金支持时,却遭到评审专家的否决。

业内人士建议,既然是鼓励新技术,就要能够包容一些看起来有些异想天开的方案,新技术的发展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