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地下水污染防治修复 产业尚未形成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12-01-13
地下水污染防治顿时成为热点话题,地下水修复这个新的细分领域浮出水面。然而,由于我国地下水修复面临着缺乏基础监测数据、整体技术基础薄弱、融资渠道还未建成等问题,还无法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产业尚未形成。

近日,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与水利部联合发布《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治理技术及管理经验,科学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指南,逐步建立先进实用技术目录,积极培育相关产业。

地下水污染防治顿时成为热点话题,地下水修复这个新的细分领域浮出水面。然而,由于我国地下水修复面临着缺乏基础监测数据、整体技术基础薄弱、融资渠道还未建成等问题,还无法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产业尚未形成。

产业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规划》提出,2015年底前,完成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基本掌握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 发展趋势。开展全国范围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污染调查评估工作,相关部门加强配合,提供全面、详细的监测数据。针对地下水污染物来源、污染总体状况等问题, 制定系统的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针对地下水监测成本高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7亿元用于监测。另外,地下水治理和修复费用昂贵,也需要资金支持。

第三,加强技术研发。由于地下水系统的复杂性、污染场地条件的差异性等原因,高效、安全且能适用于不同特征污染物的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体系还在研究之中,成熟的技术也不多。

第四,制定风险评价体系。我国尚未形成真正基于风险评价的地下水污染监测、治理模式,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

第五,实行多元化融资。《规划》提出,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落实项目资金。企业要积极筹集治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下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