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保护伞”比污染更可怕

文章来源:中国化工报 发布时间:2016-01-14
由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环保厅联合组织开展的“利剑斩污”专项行动近日启动,这在河北环保史上还是第一次。

由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环保厅联合组织开展的“利剑斩污”专项行动近日启动,这在河北环保史上还是第一次。检察机关将在专项行动中深挖细查破坏生态环境背后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价、环境监管、产能淘汰、污染治理等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发生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犯罪,铲除利用职权包庇、纵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和充当其“保护伞”的职务犯罪。

河北组织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表明了河北省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同时彰显了对环境污染背后“保护伞”严肃查办的明确态度,很是大快人心。

环境污染背后的“保护伞”问题,不仅是河北独有,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如今,科学的发展观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贯彻落实不下去,说穿了还是错误的政绩观作祟,地方保护主义成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环保执法部门要看地方领导的眼色行事,“猫不捉鼠”也成了一种潜规则。

“保护伞”问题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畸形的发展观、扭曲

的政绩观在作祟。为什么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予过问,不按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办事,及时制止,反而一味袒护和纵容,使污染企业变得胆大妄为?这无不凸显唯GDP论在一些地方政府还有相当的市场,环境评价纳入政府考核、重视“绿色GDP”只是一句空话。地方政府只注重GDP的眼前利益,而无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因此,污染“保护伞”比污染本身更可怕。“保护伞”背后是利益博弈下的配合,是“互惠互利”的心照不宣,是“权力吃污染大户”的腐败。杜绝污染企业的存在,原本是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事,可现在在很多地方,却演变成受害民众无奈的抗争。出现了严重后果,本该承担失职责任的有关部门,却成了“和事老”,最终是污染企业和受害民众两败俱伤,而地方政府却是永远的赢家。

真正要拧紧企业污染这道阀门,除了整治污染企业外,更应该揪出背后的权力“保护伞”。否则“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利剑斩污”行动。

0
-1
收藏
/
正在提交,请稍候…